文化遗产,让阆中插上腾飞翅膀
●陈杰 张晓东 朱志林
为更好开展世界遗产教育,促进各教育基地间业务交流、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和国际意识,推动加深阆中与苏州在文化遗产方面的交流合作,11月11至15日,2019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实践调研活动在阆中举行。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苏州)中心向阆中颁发“世界遗产培训基地”牌匾,并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1 文旅结合 历史文化启迪现代智慧
随着旅游产业的走俏,阆中越来越多的文化遗存被推上舞台,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也随之兴起,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态势。阆中文化遗产众多,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阆中皮影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阆中丝毯织造技艺,以及以“巴象鼓舞”为代表的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3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瑰宝,镌刻着中华民族浩荡的历史印记,也代表着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与传承成果。
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汉桓侯祠、滕王阁石塔、贡院等26处国省文物保护单位风华犹存,映射着“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等生生不息,千年隽永。阆中古城是一处活着的文化遗产,鲜明的唐宋格局,立体的明清风貌,一街一巷、一宅一院,每一处肌理与轮廓都流淌出浓郁的人文风情。
当文化遗产阔步走向时代舞台的中心,阆中秉承保护优先、规划先行的旅游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开放性、乐趣性、持续性的旅游发展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研学旅游项目在历史与时代的碰撞中孕育而出,逐渐成为阆中旅游的主流项目。众多学子可以在阆中体验文化遗产、了解历史文化,从而诞生出在历史文化中启迪现代智慧的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模式,有效增强了青少年一代对文化遗产的认知。
2 申遗之路 纵横蜀道寻味历史风云
“本次授牌是对西部地区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推进与认可,特别是对古城阆中蜀道申遗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通过授牌,增强了遗产保护的宣传效果,强化了对遗产的全民保护意识,在各授牌单位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沟通、交流遗产保护经验的友谊桥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主任朱海俊如是说。
在三国历史的脉络中,阆中占据着蜀汉文化的重要位置。从人文方面讲,三国名将张飞在此镇守七年,身死阆中,留下了无数英雄故事。从遗存方面讲,汉桓侯祠———张飞庙内至今埋葬着张飞的尸骸,而瓦口隘遗址依然映射出张飞大战张颌的气吞山河与金戈铁马。
阆中居蜀汉之半,当东道要冲。三国时期,阆中是蜀汉的交通隘口,往东有古米仓道,往南有东川古驿道,往西汇入金牛道;往北有利阆古驿道,往东南汇入荔枝道。攻可对曹魏的陇右地区造成很大压力,或者骚扰武都、阴平;守可迅速驰援汉中、剑阁,也可确保成都安全。顺嘉陵江而下,阆中兵团可以直达江州,支援东线,以免东吴发难。四通八达的蜀道阡陌与纵横分布的水道交通,成就了阆中的战略地位。
2014年5月,四川正式启动蜀道申报世界双遗产工作,2015年,蜀道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预备清单。它包括了摩天岭、剑门关、米仓山等5片区,涵盖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荔枝道等古蜀道上险峻绝美的自然环境和包括阆中古城在内的61个遗产点。
阆中古城作为蜀道线路遗产申报的一个遗产点,是米仓陆道与米仓水道(嘉陵水道)的水陆要冲,其清晰的原型式山水人居环境世界罕有。在明清时期,设于阆中的保宁府一直管辖川北地区出川入关的全部古驿道。今天,现存于阆中的古代水陆交通,遗存丰富,颇具规模,文物众多。
除了蜀道申遗,阆中着力于多模式申遗路径的探索。其“历史城镇”“历史中心”“文化景观”等多种其他类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被提上工作日程。从文化景观视角来看,阆中山水城镇的格局是中国古代城镇营建手段发挥的重要展现;古城之中的建筑布局与修建都严格按照古代礼制和山水营城的原则,具有独特的历史韵味与人文价值,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
3 历经沧桑 千年风骨塑造最美阆中
周朝时,阆中为巴国别都,公元前314年置县,迄今2300余年。历代在此设立郡、州、府、道治所,一直是川东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现在的阆中,是一座让时间慢下来的城市,但从不会使人感到停滞,时间在这里赋予了年轻新的定义,在这座城里,缓慢的脚步浸润了许多思考,璀璨多元的文化脉络徐徐描绘了历史与现实的重叠。
爱上阆中,从这里的古城开始,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青瓦曲街,飞檐描画,楼亭危阁,阳光洒满栏杆,鲜花红霞锦簇,每一个角落都是历史文化的本我和诗意,更是最原汁原味的古典建筑美学。历史深处吹来的风,渲染着宣纸上晕开的淡淡墨色,这个地方之所以美好、吸引人,不光是时代更替留下的遗存,还有历史赋予他厚重的文化底蕴。
阆中科举文化底蕴深厚。唐代,尹枢、尹极兄弟二人耕读梧桐下,双双中第;宋代,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武状元)兄弟三人状元及第,出将入相。阆中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建于清代的贡院,现仍完好地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顺治九年(1652年),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列名,阆中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
阆中古城,历经沧桑,几经变迁,幽深巷道里青石斑斑的路面上,静静流淌千年悠悠的古韵。“春节老人”落下闳在这里诞生,春节文化从这里发祥,历史的轨迹赋予了阆中“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美誉。而现在,每年举行的中国(阆中)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都将为广大市民与游客带来最原汁原味的春节文化体验。
登上中天楼,俯览光影分明的古城,绵延起伏的屋顶向人们展现着阆中的壮美。这里的人儿匠心独具,王皮影、丝毯织造等非遗项目在指尖传承,张飞牛肉、保宁醋、保宁蒸馍等地域特产在唇齿留香,文化的多元性、广泛性,覆盖了这里的一砖一瓦,成为了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4 民俗传承 农耕文化奏响时代强音
近年来,留住乡愁情怀,守望心灵家园,成为社会共识和时代呼声,人们保护和利用农耕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日益提高。目前,中国正处在农耕嬗变的历史节点上,大量过去农村司空见惯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物,因不再需要而迅速消逝;许多民间习俗,因现代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而不再传承;甚至部分优秀的传统观念也被年轻人遗忘。
而在阆中五龙村,时代的步履并没有带走原汁原味的农村民俗,青山绿水间,农耕文化依然闪耀着绚丽的光芒,成为广大市民游客体验农耕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遗产的绝好去处。五龙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村落,也是以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的新型农村。青山碧水映衬着白墙黛瓦,河流穿村而过,人们依山傍水而居,春华秋实、闲聊嬉戏,这是农耕文化中典型的乡村生活。
近年来,五龙村以山水田园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主线,倾力打造一站式“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把编织、榨油、泥匠等民俗技艺实体化,把风箱、磨盘、锄犁等农耕器具实物化,把逐渐消逝的民俗文化遗产化,打造成为可以亲身体验的文化旅游项目,不仅丰富了旅游资源与人文底蕴,更让农耕文化得到了强有力的传承保护。同时,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更让父老乡亲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农耕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里,创造、积累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遗产。2018年,五龙村农耕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分农耕工具馆、丝绸文化馆、书房、婚房、铁匠石匠铺、农家厨房等12个展区,展出物件共有5000余件,再现了川东北地区农村生产生活场景。当农耕时代经历变革的时候,抢救性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农耕文化场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保护好农耕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新闻推荐
发挥特殊作用 担当特殊使命为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凝心聚力
(紧接1版)要在“服务民主政治”“服务地方发展”“服务社会稳定”上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务必苦练内功、建强队伍,要从严从实抓...
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阆中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