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 农家日子红火

南充晚报 2019-11-06 14:50 大字

“缪书记,今天你这么早就来看我们,真的太感谢了。”和平常一样,缪文润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翻翻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本子,看看村民反映的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然后前往村民家中具体落实。近几年来,缪文润带领五龙村人奋力拼搏,全村4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昔日偏僻落后的贫困山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新村。

11月3日,记者来到阆中市天林乡五龙村,见到了日前荣获“2019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的该村党支部书记缪文润。

准确定位 走出脱贫新路子

记者在五龙村看到, 环山村道两旁栽满了红枫,生机勃勃,一个个具有川北民居特色的农家小院点缀其间。 在这些农家小院里, 一些村民在自己的农家乐忙着迎接游客。村里的各种产业园里,一些村民正在劳作, 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今年54岁的缪文润是土生土长的五龙村人。他告诉记者,五龙村地处阆中市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西北, 距阆中古城5A级景区仅30公里,但因山高路远、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农产品运不出去,外出打工挣钱成了本村多数年轻人的选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结合五龙村实际, 缪文润利用山水融合的自然优势和毗邻景区的区位优势,按照“特色旅游小山村” 的定位, 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旅游+产业+扶贫”的脱贫新路子。短短两年时间,五龙村先后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四川省就业扶贫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来村游客人数达70万人次,带动全村近500余人吃上旅游饭,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奔走一线 随身带着小本子

提起缪文润,五龙村村民笑称,他是“大嗓门书记”, 每天在村里总能听到他的声音。

为了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同步抓常态抓,缪文润每天定时通过广播宣讲党的扶贫政策, 教育引导群众不等不靠,勤劳致富。同时,利用农民夜校平台,开办“五龙大讲堂”,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各级领导,围绕道德规范、法制教育、生产技能等方面讲课,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五龙村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四川省农民夜校示范基地等称号。

记者发现,在缪文润的衣服口袋里,随身携带了一个小本子, 本子上记录的是全村村民的电话号码、家庭基本信息、群众反映或缪文润走访发现的问题,还有一些需要待办事项等内容。 缪文润告诉记者,这就是一本“民情记录本”,靠这个小本子, 他为村民解决了众多实际问题。如今,“有事找缪书记”已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一种日常习惯。

为了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 缪文润整日奔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2018年春节后的一天,在夜访贫困户途中,缪文润不慎摔倒,造成左脚骨折,可送到医院治疗仅仅10天, 他便以脱贫工作离不开他为由,出院回家,从此落下病根。

乡村旅游 让村民日子很红火

如今的五龙村,游客纷至沓来,看山看水观民俗风情,赏花赏景体验农耕文化。

“现在,我们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生活过得红红火火。”缪文润说,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五龙村流转土地2700亩,建设了沃柑、青花椒、有机蔬菜、水产养殖等六大产业园,并修建了环村环山硬化路6公里; 围绕“乡愁”做文章,建起农耕文化体验馆,设有农耕历史文化长廊、农耕工具馆、丝绸文化馆等展区。同时,游客在这里还可以吃蒸笼宴、全牛宴等乡村美味,住水上玻璃屋、云珍民宿等,感受花轿游、八仙鼓、生态民歌等民俗风情。

“全村49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年均收入超过1.2万元。”缪文润高兴地说,五龙村不仅实现了高质量脱贫,而且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现在,缪文润又提出了“一村带五村、三产促一产”的思路,以五龙村乡村旅游带动全乡全面发展。

南充晚报记者 邓坦妮

新闻推荐

艺术团献艺农村学校用音乐滋养『花儿』成长

本报讯(张晓东缪吉波)山区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近年来,由阆中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倡导,阆中市...

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阆中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