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沙溪联产承包制 拉开南充农村改革序幕
●本报记者 杨晓江
1978年11月22日,注定是要被历史铭记的一天。这天,《南充报》(今《南充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队为基础,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阆中县沙溪公社二大队建立生产责任制的调查》,如石破天惊,由此拉开了南充农村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的序幕。
41年艰苦奋斗,41年风雨沧桑,如今南充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全市全年粮食总产量307.14万吨、油料作物总产量39.99万吨,均位居全省前列;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产值提前两年在“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中率先实现千亿目标。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退出贫困村1217个、脱贫56.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2%。
今天,我们共同追忆1978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改革开放41年来南充农村发展的黄金时代。
探索“包产到户”经验 在全县6370个生产队推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1978年11月,阆中县委决定在该县沙溪公社二大队(现阆中市沙溪街道蟠龙路社区)试点“包产到组”,试点工作实行“以队为基础、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责任制。
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炽昌,是南充第一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见证者、亲历者。他告诉记者,“出工一窝蜂,干活磨洋工,收工一阵风”是“包产到组”前农村生产景象的真实写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不高,致使粮食生产连年减产、农业发展缓慢,有的落后地区每年不仅完不成国家的交粮任务,甚至要国家“倒贴”10余万斤粮食。
“穷则思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解决温饱问题便成了农村的首要问题。”李炽昌说,看着受苦受饿的农民,阆中县委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周克忠作为原阆中县农业局干部,曾在沙溪公社蹲点。当年,他和二大队的生产队长、会计们商量,把各队划分为3个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联产承包。周克忠没想到的是,一包就灵,那一年组组都超了产,亩产达到600公斤,增产250公斤。
这一消息传入时任阆中县委书记邓元兴耳朵里,他找到阆中县委农工部下令:组织几个人去调查一下!时任阆中县委农工部副部长曹诲人带上5个人奉命来到二大队调查,如实写出调查报告。报告很快被《南充报》刊载。当时,时任南充地委书记刘纯夫看了新闻报道后,给曹诲人打来了鼓励电话。
“‘包产到组’的改革取得成功后,1983年,阆中县委决定在‘包产到组’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改革,在沙溪公社七大队试点‘包产到户’。”李炽昌说,“包产到户”的前提是村社的土地仍旧归集体所有,农户按照“人七劳三”的比例分配土地,一年综合收入除去交国家和集体的粮食外,剩下的全由农民支配。
“‘包产到户’其实就是将土地经营权交给农民,这一次大胆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李炽昌说,“包产到户”实行的第二天,当地农民的生产激情空前高涨,不再需要“喊工”便自行下地劳作,全家老小齐上阵,捡肥的捡肥、挑土的挑土……鉴于沙溪公社的成功探索,阆中县委随即将沙溪公社“包产到户”的经验在全县6370个生产队推广。一年时间下来,干得好的生产队,粮食产量甚至翻了一番,曾经的温饱难题随之迎刃而解。
村民成为市民 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道路宽阔、高楼林立、环境优美。”在阆中市沙溪街道蟠龙路社区采访时,周边的居民纷纷感叹,城市发展变化太大,一年一个样。
1981年,沙溪公社二大队更名为东岩村,划归保宁镇。后来随着基层行政区域调整,再划归沙溪乡,2006年7月,更名为蟠龙路社区。
在东岩村村民生活艰苦的年代,酸菜、红苕成为人们的主食,三四个月吃一次肉是常事。1988年,张洲银担任东岩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组织人员认真研究东岩村现状,决定利用地处蟠龙山下、毗邻阆中县城的有利条件,改造中低产田,实现稻、果、鱼同步发展。1996年,东岩村又调整产业结构,建起400多亩枇杷产业园,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
发展并没有停步,东岩村一直在探索。1997年初,村上提出养鸡、养鸭的设想,并安排群众外出考察,引进700多只种鸡、种鸭分户饲养。由于临近城区,市场前景好,率先发展起来的养殖户年收入达到上万元。在村干部带动下,全村村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大增,1998年全村养殖业规模扩大,阆中城区各大餐馆、酒店成为东岩村的销售市场。
通过发展,东岩村先后被授予南充市“小康示范村”、“蔬菜生产先进单位”称号,还摘取了“四川省卫生村”桂冠。
随着阆中城市的拓展,东岩村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999年,阆中市修建滨江大道,滨江大道全长2.3公里,起于乞儿岩、止于姜家拐。这条阆中城市拓展的标志性工程,纵贯东岩村1、2、3、5、6组,由于工程建设需要,东岩村被规划纳入阆中城市新区建设范围。同时,村民也转变身份成为市民,开始了新生活。
从东岩村到蟠龙路社区,东岩村融入城市的过程,也是东岩人从“村民”转身“市民”的过程。
现在的蟠龙路社区,社区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卫生服务站、治安室、图书室、劳动保障站等一应俱全,居民不出社区便可享受各种服务。同时,嘉陵江四桥直通滨江大道,将阆中嘉陵江南北两个区域相连,居民出行更加方便。随着阆中“金沙湖”工程等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发实施,社区居民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能取得这些发展成绩,全靠党的开放政策。”蟠龙路社区居民王伟强说,现在吃过晚饭,他就会带着家人一起游滨江大道,观看阆中城市夜景,生活十分惬意。
民富产业兴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沙溪公社建立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拉开了当时南充地区农村打破“大锅饭”、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开创了农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观光农业……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南充广大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川北民居特色小洋楼,鳞次栉比;万亩晚熟柑橘产业园,落地生根……日前,记者走进营山县“新-法-朗现代农业产业融合暨脱贫攻坚示范园”的多个村落看到,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2018年,营山县将回龙、清水、增产、法堂、新店5个乡镇、20个村纳入,连片建设“新-法-朗现代农业产业融合暨脱贫攻坚示范园”。该示范园大力发展以优质果蔬、花卉园艺、道地中药材、乡村旅游、乡村民宿休闲为一体的康养生态产业,直接受益人口近10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3362户10687人。
花椒产业是营山县合兴乡新打造的支柱产业。去年4月,在外出考察后,合兴乡决定把青花椒作为全乡支柱产业。合兴乡独立村仅用3个月时间,就建成400亩花椒产业园。如今,合兴乡10个村全部建起花椒产业园,面积最大近500亩、最小200余亩,产业园总面积4200余亩,实现产业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群众“造血功能”差、持续增收乏力的问题,南充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在全市1290个贫困村全覆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成为业主大户或家庭农场主,让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政策资金入股,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从“吃大锅饭”到包产到户,再到如今的脱贫奔康产业园,南充农村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西充县是中国西部有机农业第一县。西充县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农产品新品,改善农产品品质,有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
目前,西充县建成特色产业基地33万亩,成功打造“好充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智慧农机管理平台,全县农业机械化率达65%;大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成功注册“航粒香”有机大米、“德仁和”有机小麦等农产品特色品牌42个;建成村级电商销售站(点)76个,实行“企业+农户”抱团经营模式,实现年销售收入破10亿元。
如今,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南充在广袤的乡村掀起了场场建设热潮,铺展开幅幅壮丽多姿的大美画卷,勤劳朴实、敢于创新的南充人,正在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新闻推荐
近日,千佛镇召开了“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启动会,掀开了千佛镇“大排查”工作的帷幕。工作开展期间,该镇严格按...
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阆中,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