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地建市 大城崛起展新姿

南充日报 2019-10-01 07:27 大字

●本报记者 杨晓江 罗琴/文 陈村铭/图

1993,南充撤地建市,对南充来说,是一个既平凡又特殊的时刻。从此,南充迎来了新的里程碑,也揭开了发展新篇章。

1993-2019,26年间,南充高擎发展大旗,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一次次把握良机,乘势而上、破浪前行。

26年间,承载着责任与使命,一路行走,一路收获,用梦想与希望演绎了雄浑激越的盛世乐章。

26年间,紧扣时代律动的脉搏,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气魄,用如椽大笔书写着恢弘壮阔的时代画卷。

回望来路,不忘初心。经过26年的追赶跨越,昔日籍籍无名的西部小城,已蝶变成为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1 撤地建市 南充走上发展新台阶

南充自古以来就是川北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隋置县,唐置果州,宋置顺庆府,元置顺庆路,明清复置顺庆府。解放初期,南充市为川北区的直辖市,又为川北区委、川北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销川北行署,南充市由省辖市降为地辖市。

1993年7月2日,在南充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国务院以国函〔1993〕96号下发《关于四川省调整南充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南充地区、南充市和南充县,设立南充市(地级)。文件指出,广安地区辖南充地区的华蓥市、广安县、岳池县、武胜县和达县地区的邻水县,地区行政公署驻广安县浓回镇。南充市辖原南充地区的南部县、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西充县和新设立的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原南充地区的阆中市由省直辖。随后,省政府发文,阆中市由南充市代管。从此,南充3区5县1市的行政格局延续至今。

撤地建市获批后,中共南充市委、南充市人大常委会、南充市人民政府、政协南充市委员会和各级党政机关相继召开成立大会。各级党政机关的建立,标志着南充人民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南充发展站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南充撤地建市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南充经济的发展。”原南充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尚君说,南充地区的建制设置已40多年,实行地区辖县的传统体制愈来愈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南充撤地建市后,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多的优越性,主要包括有利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有利于打破城乡分割和地区封锁,加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巩固和提高南充市作为川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通讯枢纽的中心地位,辐射、吸引和带动周围县(市)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南充的知名度,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让南充更快更好地冲出盆地,走向世界。

今年68岁的胥德会,是原南充市政协副主席,他对南充撤地建市记忆犹新。“南充地区既是川北重镇、又是老区贫困地区,若划小行政区域,更利于区域经济的形成,利于经济的起飞和发展。”胥德会说,撤地建市是南充发展的一大转折,开启了南充发展的新篇章。

撤地建市前,胥德会是南充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撤地建市后,胥德会是首任南充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谈到撤地建市对南充带来的影响,胥德会十分激动,他举了一个例子,撤地建市前,南充地区的科技三项费(科技创新费、科技研究费、科技试验费)最高时只有50万元左右,而2018年,由市本级和省科技厅拨付的南充市科技三项费累计超亿元。“撤地建市前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值不到20%,如今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值大约有50%。”胥德会感慨地说道。

“撤地建市为南充带来发展机遇,带来新的光亮。”胥德会告诉记者,他是嘉陵区人,撤地建市后,嘉陵区也由遍地农田的火花乡蜕变为今天高楼林立的新城区。发生在身边的变化,胥德会说起来脸上满是自豪。

“1971年,刚进厂当丝绸工人时工资是16.5元,三年后变为28元,到1999年退休时,一个月的工资400多元。”原丝二厂职工、全国缫丝能手陈明琼说,“几十年来,工资数字的变化,也表明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2 今日新南充 向着大城梦扬帆远航

撤地建市,开启新使命、新起点、新谋划。

“那是南充建设发展的全新机遇。”今年74岁的陈尚君,亲身参与、见证了南充几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在南充撤地建市之前,南充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落后、贫穷的小城。“当时街道破烂,农田包围着城市,全市没有像样的公路,没有一条铁路。”陈尚君说,建市之初,抓好城市建设,发展经济成为政府的主要工作。

从1950年至今,南充历经七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调整。1993年南充撤地建市,顺庆、高坪、嘉陵的三区新格局形成,南充因此开始着手编制第五次城市总体规划。这次规划在定位上新加入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城市”两个概念。在第六次城市规划时,首次提出“以江为轴,北拓南延、跨江东进、拥江发展”的城市发展原则。2008年,南充第七次城市规划修编时,又加入了成渝经济区的大背景。

如今的南充,中心城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重点城建项目加快推进,大城崛起的步伐行稳致远。

从城市到农村,处处都是一幅崭新的画卷。2014年,是绘就美丽农村画卷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这一年,南充聚焦全市1290个贫困村、57.8万贫困人口,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大会战在全市每一处山山水水打响。

1997年12月25日,横向的达成铁路全线建成通车;2017年9月27日,纵向的兰渝铁路全线通车。

“历经20余年,兰渝铁路从立项、建设到全线通车的历史,也折射出南充交通发展的变迁。”陈尚君说,达成铁路和兰渝铁路成十字相交,带动南充整个交通枢纽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人的理想已变成南充的现实。

现在,南充基本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航空运输为辅,嘉陵江水运为补充的连接东西、贯通南北、通江达海、城乡一体的区域交通运输格局。

2018年,中共四川省委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构想明确。2018年,南充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达2006亿元,在川东北率先跨入“2000亿俱乐部”,增速9.0%、创5年来新高,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无疑,南充将成为川东北经济区建设的主阵地之一。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响亮地提出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这一发展目标。南充必须在成渝间强势崛起,在全国发展版图中抢滩占位,为成渝城市群打造战略支点,在推动成渝城市群发展中贡献力量。

要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县域经济是其中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顺高嘉同城发展、南西蓬一体发展、阆南仪协作发展、营山融渝发展”为总布局,大力支持县域优势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竞相发展。

当下,南充的县域经济发展路,由一条条跑道组成,各县(市、区)找准自己“最擅长的跑道”,全力冲刺、你追我赶,呈现如运动会般精彩激烈的发展画面,呈现出“主城三区一马当先、其他县市竞相发展、全市上下击鼓奋进”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26年间,发展围绕经济转,重点围绕项目干。全市上下通过招商引资、立项争资、项目融资,招大引强抓大开放,投资拉动抓大建设,三产联动抓大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更加高亢。五大千亿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五大百亿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开花。以产业为引擎,南充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今天,当我们驻足生机勃勃的南充大地,跃入眼帘的是一座崭新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让南充大地焕发新的生机、绚丽多彩。南充正向着 成 渝 第 二城、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大城梦想扬帆远航。

新闻推荐

阆中市市场监管局质量求胜实现阆中跨越发展

走进阆中,当地人会这样给你介绍:想品尝特产,就买张飞牛肉——细细咀嚼,其味无穷,是响当当的四川名牌;要下厨,一定要把保宁醋带回...

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阆中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