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性挖掘历史细节 兼观作家黄济人

大众日报 2019-09-18 10:03 大字

□逄春阶

关押在功德林的国民党战犯们现都已作古。电视剧《特赦1959》抢救性挖掘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同事推荐我看报告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我看后,大吃一惊,黄济人40多年前就开始写的这本书,保留的功德林改造的细节一点不亚于电视剧,有的甚至还更直观、更细腻、更形象、更具体。

黄济人何许人也?重庆市作协原主席。我看到报道,今年9月11日,72岁的他还参与两江新区采风,感受两江的发展之路和沧桑巨变。黄先生真是一个不倦的作家。

一个作家能找到自己的“根据地”,也就是独特资源,是幸运的。黄济人在改革开放初就找到了。我看黄济人的回忆,采访国民党的这些被俘虏了的高级将领,很是偶然。1978年,在给父亲黄剑夫补办的追悼会上,黄济人多年未见的舅父邱行湘也来了。邱行湘是黄埔五期,原国民党青年军206师少将师长,被蒋介石誉为“邱老虎”,被俘后,在功德林管理所改造。1959年,邱行湘与杜聿明、王耀武、陈长捷、杨伯涛、宋希濂、郑庭笈、周振强、曾扩情、卢浚泉等国民党战犯一起,被特赦。邱行湘把自己在功德林改造的经历讲给了外甥黄济人听。黄济人一下子被点醒了,决定写一本讲述国民党战犯如何被改造的书。1978年,还在内江师专上学的黄济人,利用暑假,向家里要了仅够路费的钱,带着一书包馒头和舅舅的介绍信出发了。在南京、北京和上海,他找了二三十个当年的战俘,其中有几位赫赫有名,如杜聿明、黄维、沈醉、宋希濂、文强、杨伯涛等。

我佩服黄济人,他是有心人。如果他当年听了舅父的讲述,只权当听故事,听完就听完了,不往心里去,也就不会有《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这本书了。他写书采用的多是第一手资料,那些战犯们的讲述很详细,很生动。比如提到“罗盘将军”张淦,精通《易经》,迷恋算卦,动不动就背诵《易经》中的句子。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没算着自己被活捉的下场时,他说这是天意。电视剧《特赦1959》中的蔡守元一角,就有张淦的影子。比如说到王耀武的灵活,那比电视剧生动多了。后来,黄济人利用自己采访的资料,又写出了《崩溃》《哀兵》《征夫泪》《重庆谈判》等书。

我佩服黄济人的执着。当时黄维跟他说,写这些东西没意思,劝他做点实事,比如当个木匠啥的。可他不为所动,继续坚持写。黄济人很早就意识到了历史细节的价值,意识到这些败军之将身上发生的故事对后人有启示。这是一个负责任作家的可贵的敏感。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历史人物的故去,黄济人作品的史料价值更显得珍贵。

我佩服黄济人的创作态度。回到现场、还原现场,与当事人对话,不虚美、不隐恶,用事实说话,尽量做到客观,把改造战犯的过程一一呈现出来,转事成识,转识成智,转智成诗,转诗成史。他写的是活的人,而不是概念化的人,是活的报告文学,而不是死材料的堆砌。当年这本书从内容上讲,算是“禁区”,王蒙曾评价它“参加了思想解放的大合唱”。这也看出黄济人直面现实的勇气。

黄济人最喜欢的是4个字:“静水深流”。他在用脚写作,一直在抢救性挖掘历史细节,比如他长期关注三峡移民,他跑了11个省市,集中采访了一年半,除了采访笔记,还写了17本日记。终于捧出了沉甸甸的报告文学《命运的迁徙》,为时代留下了真实而鲜活的记录。

需要补充的是,黄济人先生的父亲黄剑夫是黄埔五期,北平和平解放前以国民党第16军22师师长身份驻守德胜门,后任第76军副军长,1950年1月在四川阆中率部起义。黄济人也算出身将门了。

我跟黄济人有缘,可缘不深,我们曾一起在北京参加8年前的全国作代会。遗憾的是,彼此没交流。

静水深流,不舍昼夜。我从网上买了《黄济人文集》5卷,准备仔细研究研究黄先生。不为别的,就想学学他的采访作风。

新闻推荐

新时代 新丝路 新未来2019中国西部丝绸博览会开幕式暨南充市投资推介项目签署仪式举行李云泽宣布开幕 宋朝华曹甲昌致辞 唐琳主持

(记者张德利)9月17日上午,以“新时代·新丝路·新未来”为主题的2019中国西部丝绸博览会开幕式暨南充市投资推介项目签...

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阆中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