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东道 出川入蜀 古蜀道主道

南充晚报 2019-08-29 00:59 大字

日前, 阆中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研究员李家驹所撰《阆中古蜀道之主道、 辅道的历史考辨》出炉。业内人士认为,此文的最大亮点,在于直言历史上阆中为出川入蜀“金牛道”的主道。

古蜀道,顾名思义即古代出川入蜀的交通通道。 历史上,人们通常所说古蜀道,则是指经四川川北往返于陕西秦川的交通通道。 这,也成为学界论说古蜀道的共识。

然而,近些年来广元、剑阁一带与蜀道相关的旅游景点,抑或是人为恢复的历史遗存,其对古蜀道“金牛道”的文字介绍或地图示意,均将其经剑门关的古蜀道称为主道。言下之意似乎其他则为辅道、支道。

最早途经阆中古蜀道东道

2010年,阆中古城捆绑古蜀道申世遗。在清华大学专家支持下,阆中市政协牵头,组织阆中名研会相关人员对境内的蜀道遗存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历史上,阆中至少有6条蜀道遗存。它们即:嘉陵江水道、利阆东川道、东河水道、米仓道、阆剑道、阆梓道。

历史上,入川古蜀道至广元后,分为两路:一路向重庆方向;一路向成都方向。

元代学者熊梦祥著《析津志》,为现存记述北京地区历史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此书载,元大都至成都、成都至叙州、成都至合川的3条陆路,以及广元至荔枝、成都至重庆、叙州至江陵的三条水路,均与阆中有关。从中可以看出,阆中为古蜀道东道必经之路。

“东道”为古代巴蜀地区有明确道路记载、名称记载的古蜀道之一。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史学家姚思廉所修《梁书》卷十七列传十一的《张齐传》,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史学家李延寿所修《南史》卷四十六列传三十六《张齐传》中,均载:“巴西郡居益州之半,又当东道冲要。刺史经过,军府元涉,多所穷匮。(张)齐缘路聚粮食、种蔬菜,行者皆取给焉。”

李家驹从茫茫史海中查得:虽然载记的“东道”没有驿站的名称,但张齐“缘路聚粮食、种蔬菜”,必然是其管辖的“东道”路段内各驿站实行。聚粮食种蔬菜为何?显然是供驿站所用。此有别于“驿路上植行道树、建土堠之举”,被梁、陈、隋三朝公认的著名文史学家姚察点赞:“张齐之政绩,亦有异焉”。

明代众史料载古蜀道经阆

明朝朱元璋对驿道十分重视, 明初官修的《寰宇通衢》,为明初驿道和驿站名称的权威代表作。四川“各府各卫”的水驿和马驿,其驿道和驿站的“道里”记载,也均与阆中有关。一是由京师至四川布政司的马驿“五十里至槐树驿,七十五里至锦屏驿,六十里至龙山驿”;一是保宁府至京师的水驿“一百二十里至盘龙驿,一百六十里至锦屏驿”。

明代徽商黄汴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编纂的《一统路程图记》里面载:朝天驿西北分剑阁路,“二十里剑门关”明确提出剑门关“属古蜀道西路”,以此区分于经阆中的古蜀道东路。

《士商类要》一书,作为明朝后期的士商用书,四川纳入记载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北京由陕西至四川省陆路,一条是荆州由川河至嘉定州水路。其中经保宁府的陆路“五十里槐树驿,七十五里保宁府阆中县锦屏驿,六十里至隆山驿”。对剑州(剑阁)仅有简单交待“六十里(过七盘关界)神宣驿,四十里朝天岭(岭极高峻,西北去剑州),西南三十里至沙河驿”。

明成祖定都北京后,明朝有了两都,也因此有了两都至各省的主要驿道。 无论由北京或由南京至四川布政司成都府,最主要的是陆路又马驿,其从西安合为一道后, 保宁府阆中便成为该驿道上的必经之地。

递运所超成渝显交通地位

历史上, 我国的行政区划和郡县名称均有改变。但“东道”一名依旧被保留下来,虽然表述有些许差异,足见“东道”古蜀道“交通大动脉”功能。

有关阆中历史上古蜀道东道的记载, 唐杜佑《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五州郡五古梁州上》、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七舆地考上古梁州》 可查:“阆州,居蜀‘汉之半,双当东道冲要’”。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七州郡部十三》在“阆州”下引“《地形志》:阆中,居蜀、汉之半,又当东道冲要”。

由于历史上的汉中郡属于益州管辖, 而郡治阆中的巴西郡大致处于蜀郡和汉中郡之间, 并位于居中位置。这便成为阆中“居益州之半”的由来。

元朝以前,对驿站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明朱元璋登基后,在交通方面恢复设立了3大机构,一是恢复更名驿站,二是设立急递铺,三是成立递运所。递运所相当于如今的物流中转站。从其地位重要性来看,当设于交通要道上。明代,在四川设立了17个递运所。保宁府占了5个,包括柏林、阆中县五路、苍溪县苍溪、广元县神宣、宁茶递运所。而成都府只设有一个递运所,重庆府也只比成都多一个。

当年, 明朝在四川共设置有9府、4军民府、21个州、112个县。保宁府的递运所设置数量最多,且都设于成都经阆中出川抵北京或南京的主要驿道上,“五路递运所” 的阆中, 足显其在四川各路军需、贡赋及朝廷赏赐物品集散地的重要地位。

东道为阆中清初省会奠基

历史上,经阆中出川的古蜀道,除“金牛道”外,还有一条经阆中至旺苍、陕西南郑至汉中、西安的“东河水道”。2016年5月,“丝路源点”授牌南充。南充悠久的丝绸历史文化在被凝聚。那么,历史上南充的丝绸产品是如何踏上北方丝绸之路的呢? 李家驹据史研究得出结论: 秦汉时期,南充、阆中产的丝绸一路北上,极可能经“东河水道”以及米仓道出川。“因为这两条路较广元出川至西安近得多。”

走水路,从阆中入东河,沿河而上抵达旺苍,再经陆路至陕西南郑、至汉中抵达西安;走陆路经阆中老观、千佛至巴中恩阳,进入蜀道木门道段、通过米仓道出川抵陕西汉中。李家驹解释,从大的范围讲,这些道都属于古蜀道的东道。

明末清初,清军攻入四川后,于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 控据川北军政重镇保宁府治阆中,并以此为四川省会长达20年。直到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全川底定”,省会迁往成都。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蜀道出川有了两条“北路”:一条经剑门关出川,一条经阆中出川。至此,阆中出川的“北路”回归历史。 李波

新闻推荐

慈善助学 惠及70名贫困学子

本报讯(张晓东何姬金)在新学期即将来临之际,8月26日上午,由阆中市慈善会主办的2019年阆中市“慈善有约情系未来”慈善助...

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阆中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