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钢筋大王”王万义

南充日报 2019-04-26 03:07 大字

●曾江林 冯卓涵

他个头不高,鬓发渐白,但精神矍铄。从懵懂学徒到技能状元,从农民工到“钢筋大王”,从全省劳动模范到今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48岁的王万义,与钢筋打交道30年,成为行业里的“钢筋大王”。

“学霸”辍学 打工养家

“感谢坎坷的生活,让我学会坚强。”忆及往事,王万义一脸平静。

1971年,王万义出生在阆中一个偏僻山村,父母养育了6个孩子,王万义排行老六。作为家里的“幺儿”,王万义并没有得到特殊照顾,饥饿、贫困成为他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当时,吞糠咽菜是常态,米面是奢侈品,一年到头难得吃上两回肉。”

“读书是唯一出路!”王万义父母时常在他耳边唠叨。为了让他多读书,哥哥姐姐早早辍学,小小年纪就回家务农。打那时起,懂事的王万义就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成为班上的“学霸”。

然而9岁那年,他的一个哥哥因意外导致精神障碍;13岁那年,母亲去世;16岁那年,父亲去世,当时,王万义正上高二。距离大学仅一步之遥,哥哥姐姐坚持要供他上学,但王万义断然拒绝:“父母都走了,残疾的哥哥需要人照顾,其他哥哥姐姐都有自己一家人,我得赚钱养家。”

于是,16岁的王万义开始了走南闯北的漂泊生活。脏活累活,只要能挣钱,他抢着干。发了工资,留下一点生活费,其余的马上寄回家。放不下残疾的哥哥,18岁那年,王万义放弃了干得不错的工作,毅然回到南充,在一家建筑企业当钢筋工,这一干就是30年。

勤学苦练 成行业“状元”

“钢筋是建筑的灵魂。钢筋加工看起简单,做着很难。”王万义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都不简单。当钢筋工,识图、放样、下料、成型、捆绑,每个环节都大有学问。

学问从哪里来?王万义渴望进步。但一个农民工学徒,夹杂在众多端“铁饭碗”的正式工中间,他的每一步都困难重重。

“凡是打不死我的,必将令我更强大。”年轻气盛的王万义并没有因此退缩,为弥补理论上的不足,他挤出钱购买大量书籍钻研;别人下班后他依然留在公司,研究图纸到深夜;遇着工程师,他就厚着脸皮请教;每次训练,他便跟在师傅们旁边仔细揣摩,“偷”师学艺。

厚积薄发,王万义迎来了一次崭露头角的机会。“那是一栋不规则建筑,其他人放样和下料不吻合,我鼓起勇气决定试试。”就是这次“贸然一试”,改变了王万义的命运。他用精准的计算征服了很多原来看不上他的人。3个月后,王万义靠着硬功夫当上了钢筋班班长。

在建筑中注入工匠精神,让钢筋充满情感,30年来,王万义始终如此,对用料、对数据,他总是异常苛刻。有人提醒他,“脑筋灵活一点,不得罪人,钱来得也更轻松。”但王万义就是“一根筋”:“骨架出了问题,房子咋能坚固。昧良心的事,我不做!”

与良知为伴,更与知识结盟。王万义家里,《建筑空间组合论》《形式空间与秩序》等建筑类书籍比比皆是,只要有时间,他就一头扎进书海,并自学获得大学文凭,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建筑行业人才辈出,技术不断更新,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王万义说。

凭借过硬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技术,王万义连续4次代表南充参加全省农民工技能大赛,每次都载誉而归。“前三次比赛,每次距离第一名都差之毫厘,我不服输,最后终于拿了状元。”那一年,王万义40岁。拿着状元证书,他跪在父母墓前,“幺儿没有给你们丢脸!”

在王万义的书柜里,《四川省劳动模范》等荣誉证书有近20本,每一本都整洁如新。“累了,倦了,拿出来看一看,就有了再干下去的动力。”

感恩的心 回报社会

“钢筋大王”有一颗柔软的心。生活中,王万义始终保持着一颗感恩的心。

看到家乡不通公路,乡亲们出行不便,王万义带头拿出积蓄,号召乡亲们修建村道水泥路。“如今小汽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地里种的家里养的,再不用肩挑背磨往外运。”提起王万义,村民王大爷就竖起大拇指,“王万义从小就有出息。”

王万义还常常资助贫困学生。“没有上大学是我最大的遗憾。每次看到贫困学生那求知若渴的眼睛,就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在他家书房的小抽屉里有一本相册,里面放着王万义资助过的学生的照片,“他们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未来的栋梁之才。”

汶川大地震时,王万义带头捐款捐物。2009年,他又率领钢筋班赴安县秀水镇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作为师父,他从不藏私,总是倾囊相授,先后培养了10余名钢筋班长和一大批钢筋工。他还深入阆中、仪陇、南部等地,为施工人员免费传授技术。

新闻推荐

全国公安文联检查阆中警营文化

本报讯(孙斌蔡瑨)近日,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张策、文联创作室副主任初日春、省公安厅队建处副处长毛卓、省公安文联副主席...

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阆中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