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风俗天下稀:春节与非遗

四川经济日报 2019-03-13 06:43 大字

□ 贾登荣

嘉陵江从秦岭深处汩汩流出,一路逶迤,汇成千顷碧波,浩浩荡荡,在阆中城外画了一个优美的弧圈。独特的地形养就这里与众不同的人文气质。唐代诗人杜甫在踏访这儿后深情地写道:“阆中城南天下稀,阆中胜事可肠断。”

让阆中蜚声中外的不仅有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华光楼、汉桓侯祠、清代考棚、滕王阁等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中外专家通过反复考证后发现,中国的传统春节就起源于阆中,并因此阆中被正式命名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成为目前国内惟一一个以春节习俗进入非遗名录的城市(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阆中之所以被认定为春节的发源地,缘于这方土地上诞生的两个杰出人物:伏羲与落下闳。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伏羲,相传,他的母亲华胥是阆中人,并在阆中孕育了他,伏羲长大后在阆中云台山上创绘了八卦图,又执规治春,初置元日,因此被尊为“春神”。在先民们的传说中,伏羲是春节的鼻祖。

春节起源于二十四节气的确定。二十四节气的发明和确立,应主要归功于西汉的天文学家落下闳。落下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人。当时,国家使用的历法误差很大,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于是汉武帝征聘天文学家改革历法。经在朝廷为官的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由阆中来到京城长安,汉武帝授予他太史待诏的职位,要求他主持改制历法。经过6年测算研究,落下闳等人制定了新历,并被汉武帝采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令全国使用落下闳制定的新历,新历称为《太初历》。《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中国历法的体系之中,并确定:以正月为岁首,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元之始(即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人们把每年春节的日期固定为“正月初一”。

同时,阆中因为是春节的发源地,所以春节的开始结束日期也与周边有所不同:阆中进入春节节序,传统上是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开始。腊八这天,阆中古城四条街道年味十足,吃腊八粥的人群川流不息,腊八粥一共摆100多桌,场面宏大。而阆中春节的结束则要到农历的二月初二、,以妇女们“亮花鞋”这种方式,来向春节道再见。

阆中古城中天楼(轩视界 宋崎)

民俗活动中的春官说春(轩视界 梁德)

民俗表演中的亮花鞋(轩视界 梁德)

春倌说春 报春送喜

“春倌说春”,是流传于阆中最古老、最独特的春节习俗之一。“春倌”实质就是一种走街串户的说唱艺人。他们一般从秋后也就是农历十月小阳春后,便开始走乡串村说春,一直到第二年的春分才结束。春节前后,则是春倌说春的高峰期。春倌在说春时,仿效朝廷春官的模样,穿戴着官服官帽,内装春牛、米粮、历册子,手执一个春牛小木雕、一根孝春棒,肩上搭个口袋,一边走,一边唱:“正月里来是新年,香花蜡烛摆神前。半夜子时辞旧岁,鸡鸣丑时是新年……”

春倌说春的台词也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他们会根据不同场合、不同人群,编纂不同的唱词进行表演。所以,春倌每到一个村庄、一户人家,总会细心观察家里摆设,然后迅速编纂出恰当的唱词,再以顺口溜的形式表演出来。如果春倌的说唱让主人十分满意,主人便会给点奖赏,名曰“喜钱”。春倌拿到喜钱后,会再唱一段感谢的话,然后辗转下家。

出生于阆中老观镇的赵承忠,是“春倌说春”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阆中“春倌说春”艺人的优秀代表。他在1984年正式出山“说春”,足迹遍布阆中、苍溪、巴中、旺苍、剑阁、仪陇等地,报春送喜。由于语言风趣诙谐,很受群众欢迎。2018年除夕,赵承忠在阆中古城侯家大院为来自各地的游客“说春”,展示阆中这一特殊的习俗。当晚,中央电视台关于春节的特别节目直播连线阆中,向全球观众展示了这一精彩绝伦的“说春”艺术。“春倌说春”走向了世界。

春节老人 赐福吉祥

春节老人赐福,是阆中春节习俗中的又一个亮点。这个习俗的发轫本是为纪念成就了春节习俗的落下闳。阆中人认为,如果没有落下闳,或许就没有这个盛大的传统佳节。为了铭记他的功绩,阆中便出现了春节老人赐福这一民俗。

春节老人赐福,主要集中在大年初一到初七这几天,地点涵盖了阆中古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徜徉古城会发现,好多健康慈祥的老年人,身穿红色的汉服、手执竹筒或者赐福的旗幌,装扮成“春节老人”落下闳的形象,迎着漫天的鞭炮声和铿锵的锣鼓声,矗立街头,频频向人们拱手作揖,拜年祝福。而每当他们看到面前有可爱的小孩子经过时,不管认识不认识,他们都会递上一个红包,给小孩发“压岁钱”或送上一个圆润的“福”字,同时口中要有节奏感地喊着“春又来、节又到,春节老人给大家赐福了”等祝福语。春节老人赐福,不仅让古城充满浓浓的人情味,还让古城变得更加祥和热闹。

巴人遗风 草龙神舞

舞草龙,是流行于阆中城乡的又一春节习俗。据传,阆中的草龙诞生的时间可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的阆中是古巴子国的都城。每当将士们出征得胜归来,举国上下就要载歌载舞庆贺胜利,于是便有了舞草龙这一习俗。虽然巴子国早已消亡,曾经生活在巴子国的族群也迁徙他乡,但先民播下的文化基因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从唐代起,阆中的迎草龙送龙神活动便演变为了春节的庆典,达到鼎盛并一直传承了下来。

舞草龙的草龙是以稻草为主要材料, 辅之以竹木支架扎成的,一般整条草龙的节段为单数。将稻草集束成把、草尖自然散开成为龙身,舞动起来神采飞扬。草龙的龙头采用编、织、插、嵌、绕、缠等十多种工艺技巧,显得器宇轩昂,大气磅礴。扎制草龙的工作也大都由德高望重的民间艺人负责。

阆中草龙的舞动十分粗犷。舞龙者一般为壮汉,扎着头巾、赤裸上身,穿着短裤和草鞋,将民间杂技和民间舞蹈巧妙结合起来,扯人眼球,十分好看。舞草龙的场地一般在农家土院坝。舞动开始时,要将地面泼湿,待地面踩出泥浆,舞龙者还故意用龙尾将泥点甩到观众身上。观众也不生气,反而觉得沾了好运。

阆中本地的邓小东先生对草龙颇有研究,他对笔者说,阆中草龙的外形和别的地方不同。其它地方的草龙用稻草、秸秆扎制,形态饱满,接近人们想象中龙的形象。 而阆中草龙似乎更抽象一些,重在神似,它在取材上除了稻草、秸秆、蓑草,甚至树枝都会因地制宜,信手拈来。这与巴人粗犷的性格莫不相关。阆中草龙有请龙、走龙、舞龙、送龙等环节。环环相扣,民俗味醇厚。

过去,一俟每年秋天大春粮食作物收割之后,便开始“请龙”,编扎草龙;草龙编扎好后,舞龙人就带着草龙走村串户“走龙”,每到一家,主人都要燃香祈祷风调雨顺;之后草龙就被封存在祠堂或庙宇里,待到春节期间,封存的草龙又会被请出来,在场镇、村落、院坝“舞龙”,庆祝丰收好年景;春节过完以后,还会把草龙焚烧“送龙”。

近年来,随着阆中的名气在外面越来越大,舞草龙这种植根在山间田野里的习俗也走进了城里。每年春节期间,在古城的街巷里,在阆中的春节文化公园里,都会出现草龙舞动的生动场面,吸引着游客驻足观赏,享受阆中的独特的年节韵味。

登高望远游百病

“游百病”也叫走百病、散百病,是流行于阆中及周边地区的一种祈求健康的传统民俗活动。游百病的起因在于人们在春节期间饱食佳肴、油腻食物后,通过攀爬高山来促进消化,增进免疫力,祛除百病,增强体魄。

与其他地方相比,阆中的“游百病”有自己的独家特色。阆中“游百病”历史悠远,起源于上古时期。从中华始母华胥踩巨足痕的游走之风、大脚板舞俗,到秦汉时期落下闳、任文公父子和周舒祖孙三代观天测地,才最终奠定“游百病”节令时序。《阆中县志》记载:“上元后一日,锦屏山游人如蚁,谓之游百病。”也就是说,阆中“游百病”的时间与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一般是正月初九或初十,而阆中则是“正月十五看花灯,正月十六游百病” 。与其他地方时间上不相同。再则,其他地方“游百病”局限于半天或一天,而阆中的“游百病”这项民俗活动持续时间长。过去,游百病要持续三天。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游三天的习俗有了改变,但在阆中个别乡村仍然保留着这一古风,三天不变。

据本地的民俗专家介绍,阆中“游百病”最初仅限于妇女,在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夜里,男人们开始出门干活挣钱了,女人们则出门四处游走,祈祷来年全家身体健康,平安吉祥。现今的“游百病”又有了新的内涵,除了妇女之外,无论男女老少,都在正月十六那天,加入“游百病”的行列。届时,阆中城乡各地,可谓万人空巷、万人空村。正月十六“游百病”也是“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春节一系列年俗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气势最为壮观的活动。

2013年阆中“游百病”成功申请成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令这个传统民俗活动变得广为人知。此后数年,不但本地人,就是外地人也纷纷前往阆中,欣然加入“登高游百病”的活动。游百病这天,阆中的锦屏山、淳风祠、白塔山等景区也免费开放一天,并开展猜灯谜、荡秋千、踢毽子等娱乐活动。阆中春节文化主题公园至滕王阁公园广场,还会开展“低碳骑行游百病”的自行车“游百病”活动,让“游百病”也变得低碳新潮起来。游百病,不仅仅是阆中人的年俗,也成为了各地游客追捧的习俗。

锦上添花亮花鞋

亮花鞋,发源于“四川省最具保护价值古城镇”阆中老观镇。每年的正月初一、二月初二这两天,老观镇便会自发出现“女人会”。会上姑娘们都会穿上花鞋到娘娘庙祈福,然后围坐在一起亮花鞋。亮花鞋分为绣花鞋、亮花鞋、赛花鞋、追花鞋等,看看谁家的鞋子做得漂亮,比比谁的女红做得精细,然后大家唱民歌、演灯戏,载歌载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农历二月二,也是当地告别一年春节的日子。这天镇上要举办规模空前的“娘娘会”。二月初二这天,当地人都不下地,男的在家做饭,女的穿上花鞋赶会。会上亮花鞋成为重点环节。在这一比赛活动中,穿着花鞋的女人们,在司仪的引导下,抬脚、举步、伸腿,将女红的精巧展示给众人评判。谁的花鞋做工精细样式新颖,就会得到众星捧月般的追捧,享受到只有能工巧匠才能享受到的待遇。

随着时代的进步,手工制作花鞋的习俗渐不时兴。但为了让这项独特的习俗传承下去,祖祖辈辈生活在老观镇的退休教师马洪文,为了抢救这一习俗,在挖掘整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又潜心创作出具有浓郁阆中民歌风格的歌曲《亮花鞋》,并被推上舞台。在2014年10月的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上,综合运用了民歌、皮影、舞蹈及音乐等元素的阆中《亮花鞋》,夺得“群星奖”中的舞蹈类银奖。2018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以阆中春节习俗为原型改编创作的舞蹈《亮花鞋》压轴登场,让观众眼前一亮。不仅让中国观众,也让世界观众了解到“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别样的民俗和浓浓的年味。

阆中当地也把这靓丽的民俗活动引入古城的旅游文化中,并在游客面前表演,成为阆中又一张靓丽的名片。这些年来,春节期间到阆中旅游、体验阆中独特民俗的游客络绎不绝。阆中作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美誉,远播四方。

新闻推荐

二月二 “亮花鞋”

3月8日,在阆中市老观古镇,“亮花鞋”比赛中夺冠的姑娘坐在鞋型花轿中巡游。当日是农历二月初二,四川省阆中市老观古镇上演传...

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阆中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