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锄草、施农家肥、不用农药 “黑土地”里种出有机蔬菜
●本报记者 汤鹏飞 实习生 谷芳
清晨6点多,阆中市福星乡黑土地村1组村民戴玉就扛着锄头,来到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菜地里,她熟练地给蔬菜松土锄草,不时擦擦额头上的汗水。
眼下正是萝卜、芹菜、蒜苗、白菜等蔬菜生长的好时节,看着萝卜白白胖胖、白菜肥厚水灵、芹菜翠绿鲜嫩……戴玉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对接市场 老办法种菜销路好
“用锄头除草是最土的方法,效率低下,既花时间又费力气,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现在大多数老百姓都不愿意这么干了!”戴玉说,大多数老百姓更愿意用除草剂除草,同时,覆盖黑色地膜是一种不错的除草措施,但覆盖后,土壤的透气性较差,不利于蔬菜生长。
黑土地村是阆中市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这里土地贫瘠,老百姓一直靠传统种养业为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村民不得不外出谋生。戴玉就是其中一员,戴玉和爱人结婚后,就到北京打拼,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大棚里种植有机蔬菜,这一干就是20多年。“种了这么多年的菜,我悟出了一个道理,用老方法才能种出有品质的绿色蔬菜。有了品质,蔬菜自然不愁销路。”戴玉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你闻闻我们家的蒜苗香不香?我们种的是本地蒜,本地蒜够辣,寒冬时节,用蒜苗炒回锅肉就是一道不错的下酒菜,安逸得很。”戴玉用手掐了一颗10厘米高的蒜苗递给记者,高兴地介绍道,她家的蔬菜都是进行有机种植,不打农药,使用农家肥进行生产。农家肥中含有氮、磷、钾等各种微量元素,同时,能使土壤保持疏松,增加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长出来的蔬菜格外鲜嫩可口。
目前,戴玉家的蔬菜销往阆中、南部等地各大超市。“因为黄瓜、茄子等蔬菜个头儿大、口味好、品相佳,阆中、南部的各大中小型超市都抢着要货,我们一天就要拉好几车菜出去,有时还会脱销。”戴玉表示,为了创建品牌,进一步对接市场,打通销路,她还打算给蔬菜做一个有机认证。
返乡创业 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戴玉的返乡创业路并不是一帆风顺。2012年,戴玉母亲患上严重的支气管炎,并伴有冠心病、肺气肿等疾病。“她上了年纪,一个人在家很不放心。”戴玉表示,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她离开北京回到家乡。回乡后,她发现仅仅靠小规模的农产品种植,自己和村民根本不能养家糊口,老人生病需要钱、儿子女儿结婚需要钱……
要不要搞产业?没钱怎么办?创业之初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成了戴玉的一块“心病”,一时之间,她也没拿定主意。黑土地村干部得知戴玉想要搞产业后,急忙来到戴玉家告诉她,“你有20多年的蔬菜种植经验,技术方面不是问题,你只管创业,钱的事儿我们替你想办法”。在村干部的鼓励下,不久,戴玉成功贷到了13.7万元的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
2015年,戴玉将产业扶持基金、银行贷款和存款,共计80余万元投入到蔬菜种植基地,开始建蔬菜大棚。在山区建蔬菜大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土地不平,不连片,戴玉花了1年多的时间平整土地、修建基础设施。
2017年,基地蔬菜种植刚刚起步,由于土壤改良资金投入不够,改良进展缓慢,卖菜收入仅有8万元。“今年,我们目前卖菜收入就有7万多元,除去肥料、种子钱,工人工资等,可获利2万多元。”戴玉笑着说。
站在高处俯瞰黑土地村,蔬菜大棚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颇为壮观。戴玉介绍,她家一共流转土地60余亩,其中有30多个大棚,占地10余亩,主要用于种植反季节蔬菜。“老百姓每亩土地每年可收入土地流转金350元,在蔬菜基地务工每天还可收入70元。”戴玉表示,如今发展产业不仅自己挣钱,还要带动当地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我在家门口顺利就业,既照顾了家里的老人,腰包也鼓起来了,去年仅在蔬菜基地务工就收入1万多元。”提起戴玉,黑土地村村民邓树华不由得竖起大拇指,现在村里有了产业,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安逸了。
新闻推荐
(杨膳宁杨志)10月13日,阆中市摄影家协会组织70余名摄影爱好者奔赴该市老观古镇,进行创作采风。当天,笔者在老观镇三谯广场...
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阆中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