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依稀川味浓 ——读彭忠富《碗筷留香》

成都晚报 2018-09-17 07:07 大字

《碗筷留香》

彭忠富 著花山文艺出版社

◎刘 敬(书评人)

先哲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如果说得通俗些、文艺些,那便是亿万网民口中盛传的“人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这句话吧。没错,吃,总是生命第一要义。不问中外,莫论男女,可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然而,吃与吃不同。同一道菜,有人狼吞虎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有人细嚼慢咽,如厨艺大赛的评委。其间滋味必然悬殊。吃货如我者,至多也就是顺手揩一下唇边下巴的油汁菜汤,连声道:“好吃!好吃!味道呱呱叫!”而能像彭忠富这般,以川人天生的热忱,以探本溯源的精神,以细腻传神的文字,把一碟碟家常土菜、一碗碗民间小吃、一道道经典川菜,端出巴蜀,置于眼前,让你我嗅其香、品其味、感其美的美食作家,终是寥寥可数。

彭忠富生于天府地,长于川菜乡,所以统观全书六辑作品,字里行间总是满溢着故土情与自豪感,毕竟,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极具地方特色,历来受人喜爱。虽说如今的川味火锅遍地开花,酸菜鱼店挤满街巷,而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之类的川菜经典更是成了大小饭店、宾馆酒楼的必备菜品,但通常只是有名无实,亦可言“挂羊头卖狗肉”——要么寡淡无味,要么一辣到底,未免让人兴致索然,摇首叹息。彭忠富的不同之处,恰是在川乡的烟火中、在川味的滋润中、在川人的教导中、在川地的流连中,辗转前行数十载,并逐渐把沉淀在味蕾上的记忆,那些难忘的、美好的、独特的味觉感受与心理体验,细致地加以描摹,热情地呈给读者。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从切身感受出发,以《辣椒辣》开篇,以《采茶歌里春光老》作结,其间煎、炒、煸、烧,熘、爆、炸、煮,用恰到好处的文字火候,把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与“清鲜醇浓,麻辣香甜”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垂涎三尺,恨不能立赴川地,大快朵颐,以祛馋虫。

如果说,“三蒸九扣”的高级筵席惊艳之至,平日难见,那么川蜀大地上的民间小吃、大众便餐,则家常亲切,唾手可得。青团,豆豉,面疙瘩;春卷,冰粉,甜水面;绵竹米粉,阆中凉虾,剑门豆腐……可谓取材广泛,品类繁多,花式新颖,风味独具。作者行笔舒缓,若烹小鲜,乡土菜肴里蕴真情,言传身教中传家风,锅碗瓢盆内见艺术。每一种菜肴,哪怕是一坛泡菜,一碟毛豆,作者也从不会简单地停留于介绍制作方法,像各式菜谱般罗列一些冷冰冰的数字,几克盐啦,几两醋啦……作者努力发掘的是民间风味菜系中所蕴含的风土人情与饮食文化,如食材来源、保健功效、人文典故等。他会牵着你我走回童年,穿梭于熙熙攘攘的集镇,叫卖又香又脆的豌豆瓣儿,咀嚼涉世之初的苦与乐;他会领着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共游云朵上的桃坪羌寨,去见证羌人的彪悍和智慧;他会带着我们踏进川西传统生活博物馆——段家大院,一起感受段氏耕读传家、孝义治家的家风;他会邀请我们共赴热闹的“坝坝筵”流水席,在酒酣耳热之际,学唱一曲《九碗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者观书觅食,逍遥随性。然而,愈是生平多阅历,愈是胸中有丘壑——萦心入梦的,依然是故乡的山水,故园的乡亲,故里的美食。就像汪曾祺念念不忘家乡的鸭蛋,就像白先勇日夜盼尝桂林的米粉,就像梁实秋深切怀想北京的糖葫芦……作家语言真挚、平实,不矫情,不夸张,偶用方言传达情感,富有趣味,令人莞尔。比如,在椿芽香里,他渐渐理解了母亲强迫父亲锯断树干的心:家人永远比树更重要;在清明馍馍身上,他了悟了国人对离世亲人无尽的思念与牵挂,传承了漫长岁月积淀下来的文化基因……此外,类似“亘古不变的,是玻璃般透明的水声,伴随着幽深的河谷起起落落,仿佛当年马帮留下的悠远绵长的铃声”“面条呈乳白色,很干净很纯粹也很粗实,弯弯绕绕地纠缠在一起,让我一下子想到西部牛仔,没错,甜水面是面条中的伟男子,粗犷豪放……”这般充满诗情画意与谐趣想象的句子,也会像顽皮的农家娃儿,精灵一样地跳出来,在寄托乡愁的同时,也给人以微笑前行的力量……

诗人韦庄云:“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美食在前,你我何须左顾右盼?且让我们随作家一道,循香而动,举杯邀月,让川菜川味川乡风情在舌尖、在心上翩翩起舞吧!

新闻推荐

机关干部集体“赶考”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张晓东莫子君)近日,阆中市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县级以上领导与各市级部门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委书...

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阆中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