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又是一年春节到,莫忘先贤落下闳———听查有梁讲春节老人的故事

南充日报 2018-02-02 08:13 大字

●本报记者 唐甜 实习生 谭艳

“阆中为何可以成为春节发源地,落下闳又为何被称为‘春节老人\’?”2月1日上午,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光明论坛”走进南充,研究落下闳30多年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查有梁应邀到西华师范大学举办讲座,系统介绍有着“春节老人”之称的汉代天文学家落下闳的故事。

据推测落下闳与汉武帝同年生同年死

“落下闳是世界杰出的天文学家,知道他的人不多,但是他对于天文历法的贡献很大,至今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的生活。”讲座一开场,查有梁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落下闳,“落下闳,复姓落下,名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56年至公元前87年。”查有梁说,据推测落下闳与汉武帝同年生,同年死。现在认定:落下闳的出生地和隐居地在阆中桥楼的落阳山下。落阳山上,非常适宜于天文观测。山垭口是古蜀道咽喉之地,交通方便。落阳山上现建有“落下闳塑像”。

“春节”到2018年已历时2100余年

“中国汉历(农历)的岁首,新年的第一天,称为春节。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以及秦朝,每年的第一个月,即‘元月\’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查有梁说,“这就是说,那之前元月与春节,并不完全一致,元月是元月,春节是春节,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两者不是合在一起的。真正从历法上规定‘元月即春节\’,将‘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直接联系、法定统一起来的人,是汉武帝刘彻和天文学家落下闳。”

中国古代是“观象授时”,历法非常重要,历法必须要与“天象”相合。查有梁介绍,汉武帝刘彻发现历纪太乱,不合天象,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组织编造“新历”。司马迁采取开放的办法,从民间招聘天文学家,破格用人。先后从各地招来20多人,落下闳是其中之一。

落下闳从故乡巴郡阆中到京城长安。他与邓平、唐都合作,编制成《太初历》。《太初历》优越于同时提出的其它17种历法,经实际的天象观测鉴定后,为汉武帝采纳,于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五月公布正式实行,并定此年为太初元年。从汉武帝正式颁布“太初历”起,人们每年过的“春节”到2018年已历时2100余年了!

落下闳为何被称为 “春节老人”

那么阆中怎么成为春节发源地,落下闳又为何被称为“春节老人”?讲座上,这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由于《太初历》确定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的历法制度,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这一天,又是在“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的前后,所以人们称为“春节”。“因此,落下闳也被尊称为‘春节老人\’。”查有梁钦佩地说,“因为《太初历》,中国人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两者正式‘法定\’合二为一。所以落下闳不仅是‘春节老人\’,还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家,是‘知识老人\’‘智慧老人\’,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老人\’。”

阆中是中国春节老人落下闳的故里,因此被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荣誉。如今,每到春节期间,在阆中古城的街巷里,人们常会看到身穿红色喜庆古装、手持法杖、面容慈祥、白发白须的“春节老人”,忙着向来往游人恭贺新年。

天上有颗“落下闳星”

如今,人们都说落下闳是“春节老人”,而落下闳对于“二十四节气”和“二十八宿”的关键性贡献,至今人们却知之甚少。

把二十四节气正式纳入中国历法体系的,正是四川阆中人落下闳。中国“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相当广泛而且深刻。从汉武帝太初元年颁布全国使用《太初历》开始,“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完整联系起来。直接或间接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将天文、数学、农学、气象、医学、养生、保健、旅游、文学、艺术等等融为一体。二十四节气与每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成为中国人生产、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决策实践的重要知识。

“落下闳对制定《太初历》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越了《太初历》本身。”查有梁侃侃而谈,《太初历》使时间系统与空间系统对应。落下闳经过数十年的观测,他深刻知道:太阳运行到二十八宿的哪个位置,在我们的大地上应该哪个节气。

落下闳的贡献,实测有据,要言不烦,内涵深刻,大道至简。用现代物理学的语言说,就是将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将太阳运行的周期与月球的相位变化协调起来。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联系起来建构的系统是既有定性、又有定量的系统。落下闳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最大的独特贡献正在于此。浑天说、太初历是既有系统观测,又有逻辑体系。

落下闳预言:“后八百年,此历差一日,当有圣人定之。”他知道他的算法是近似的。他知道他“运算转历”的数据只是在“逼近”天象。落下闳应用了:仪器观测法、渐进分数法、系统谐和法、周期逼近法。这充分说明:中国古代有名副其实的科学。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基础上,也是可以通向现代科学的。

200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2017年7月,四川省开展历史名人评选和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落下闳入选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

新闻推荐

看过了央视文化节目《国家宝藏》 记者带你了解南充的“国家宝藏”

●本报记者易立权实习生李英杰随着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国家宝藏》热播,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文博热潮。南充,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历代以来,南充都是人文荟萃、英杰辈出。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文人为南充...

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阆中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