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嘉陵江畔奇女子——自古文人都咏广系列·梁清芬

广元日报 2017-11-26 01:43 大字

刘乾辉

“拈毫读唱,能令巫峡天高;把卷长吟,当使瞿塘水退”。同时代诗人如此评价她;

“当洗耳嘉陵江中,振衣锦屏山上,愿与阆苑最优美之国民焚香诵之”。父母官这样赞誉她;

在自己家里,她招收女子授课,首开阆中女子入学先例;

……

随着岁月的流逝,今天的人们,已不熟悉她的浅斟低吟。她是谁?她就是生于嘉陵江畔、长于嘉陵江畔、逝于嘉陵江畔的广元奇女子——清末民初的女诗人梁清芬。

1

梁清芬呱呱坠地时,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正席卷全国。烽烟四起,幼小的梁清芬,仍沉浸在诗词的美好意境中。23岁时,女诗人与广东府署巡检、阆中人孔昭堪订婚。不久,其父梁嘉陵病逝,孔翁上广元协助办理丧事。未来的公公早就耳闻准媳妇“有才”,但不深信,即出“大夫松、君子竹、观音柳、美人蕉”四题一试。

大夫松古于凌霄百尺松,泰山风雨忆真容。林分鹭序常栖鹤,身列先班欲化龙。老去多年敦劲节,归来三径矢寅恭。梅花宰相同怀抱,共被深恩荷九重。

“洪源佳品诚无俗,一片虚心是我师”(《君子竹》)、“南海楼台烟雨暗,西湖风景画图呈”(《观音柳》)、“莫谓闺中无雅趣,学书常爱种芭蕉”(《美人蕉》),透过这些典雅而又富有情趣的诗句,梁清芬的才力跃然纸上。读罢诗文,孔翁顿时折服,庆幸自己的儿子找了个好才女。

这些诗如同长了翅膀,很快就在川北广元、阆中一带传开了。

2

如果说《观音柳》等诗略带男儿气,整体上还比较柔的话,那么,18岁时,梁清芬为阆中汉桓侯祠撰写的一副长联,就刚劲有力了。上联是:上通南郑,下接西川,全仗葭关之险。想汉天子业虽偏安,藉此可能成一统;下联为:誓灭东吴,气吞北魏,常昭阆苑之灵。看张将军神留遗像,至今犹觉恨三分。这副楹联,不仅写出了阆中地势之险,也写出了当时天下三分的客观事实,更为镇守巴西郡(今阆中)的张飞壮志未酬而抱憾。读这副楹联,大多数人会误认为是人生经历丰富而又才高八斗之士所为,又有几人知道出自18岁弱女子之手呢!

人们不禁要问,梁清芬咋具有这英雄气?这还得从她的家庭说起。

梁清芬的父亲叫梁嘉陵,道光年间生于广元城区。少时,读书于东山宝峰亭,过目不忘,老师甚是夸奖。及长,不仅研读经史,更注重诸子百家之说。对经世致用之学问,尤为注意,大有左宗棠之风。咸丰时,广元闹灾荒,四境不宁。梁嘉陵出面筹措捐赈、军饷,《广元县志》上评价是“从未有误”。朝廷向甘肃用兵,梁嘉陵亲自拜见以“今亮”自称、已是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左见梁颇有才识,遂留任幕府参赞军务。甘肃兵事结束后,功授巩昌知府。由于推荐作官人选太多,梁嘉陵并未到任。梁嘉陵回到家乡广元,襄助县邑办事,维修千佛崖等文物。还编撰县志,书稿将付梓时不幸病没。遗憾的是,《广元县志》书稿散佚。家藏古本珍籍甚多,令人扼腕的是,民国十六年被军阀抢劫,装了两船才装完。

古籍珍本装了两船!梁清芬自幼生长在这样的诗书之家,想没才都不可能。

3

生于斯长于斯的梁清芬,用手中之笔、心中之情,歌咏生她养她的这片美丽的土地。广元十二景,诗人从小耳濡目染,诗如清泉,从笔端汨汨流出:

南渡孤舟一叶轻桡泊利州,茫茫秋水系孤舟。柳边人歇斜阳里,烟外马嘶古渡头。鹭影谁怜随碧浪,蟾光高伴上银钩。城南遗迹今犹是,万里长江自在流。

南渡孤舟,广元十二景之一。自古以来,南来北往剑门蜀道的文人士大夫,多有吟咏,留下诗篇无数。家住江边的女诗人选择了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个秋天的黄昏,一叶孤舟停泊在柳叶笼罩的岸边,远道而来的旅人,牵着一匹瘦马,疲惫地行到渡口。马见斜阳映照的鳞鳞秋水,不禁一声长鸣。马儿的长鸣,或许是厌倦了长途跋涉,却惊飞了正在水岸边觅食的白鹭。难道这渡口就是久负盛名的古渡!且不去理它,在这斜晖脉脉水悠悠的夕阳下,看两江汇合,江水无忧无虑流向天际。

在所有咏南渡孤舟的诗中,虽各有千秋,但公认以温庭筠《利州南渡》为最佳。飞卿诗这样写道: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唐以降,已历五代十国、宋、元、明,至梁清芬时,清朝已过二百年。利州南渡,确是遗迹了。江波上飞渡的一叶扁舟,载着啸啸长鸣的马儿。仕途的不如意,温庭筠有了出世之意,想像范蠡一样,幻化于五湖四海。而这一切,在梁清芬眼中,不如万里长江,自由自在奔流,去找寻它的家——大海。

相隔千年的两位诗人,面对一波江水,面对古渡遗韵,他们的内心,是相通的。

梁清芬广为人们乐道的一首诗,是歌唱家乡樵夫的:

雪峰樵歌雪峰仙境望嵯峨,旧有樵夫石上歌。断续声分通古径,两肩烟雨任销磨。

广元城,嘉陵江南河绕城而过。城四周,峰峦迭嶂。有山,就有树。有树,就有柴。在生产力落后的晚清,利州城的老百姓,一日三餐的柴火,还得从山里来。城郊的贫苦人家,上山打柴,挑到城里卖,换取油盐钱。砍柴这活,本是苦差事,但在梁清芬笔下,却诗意盎然。不是诗人不知樵夫苦,而是用了浪漫主义笔调,将打柴渲染得情趣无穷罢了。

江山还须文章扶。《千佛崖》、《宝峰夜月》,梁清芬用她灵巧的笔,抒写家乡的美景,把家乡的美名传之华夏。

4

梁清芬嫁到阆中孔家后,小俩口相互砥砺,孔昭堪学业大有长进。一次,丈夫为了功名,三年没有回家。梁清芬作《答夫子重九感怀》:寥落深闺甚凄凉,三年别景又重阳。新秋拟寄鸿飞恨,旧爱难抛蝶爱香。嘱我无非珍惜我,归乡但愿锦还乡。离情那禁心千里,览镜全输旧日妆。虽有小幽怨,但深切地表达了夫妻情深似海。后来,梁清芬前往广东,过着相夫教子的日子。恬淡时光,给梁清芬带来了创作激情。她将多年创作的作品结集刊刻,名《诵芬小榭诗草》。

十年后,孔昭堪抛却挚爱的妻子和幼稚,离开了人世。别小瞧梁清芬这个弱女子,她典当衣物钗环,携子女取道香港、上海、重庆,历时一年方扶柩回到阆中,让丈夫魂归故里。

好事难成双,坏事常敲门。后来,梁清芬的儿子和孙子又不幸先她而去。厄运并没击倒女诗人,梁清芬以坚强的毅力,含辛茹苦把三个女儿养大成人,并风光地送她们出阁。

梁清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鸦片战争、金田起义、甲午海战、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用历史学家的话说,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王朝作出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决定:皇帝下诏,举行完本科进士考试后,科举即行废止。肇端于隋,完善于唐的科举制,走过1300余年历程,选拔出十万进士后,终于寿终正寝了。

废科举,办新学,浩荡之风也吹进了内地阆中。但阆中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小学堂,却不招收女生。气愤不已的梁清芬,决然将自己学道街寓所辟为学堂,招收女学生。此举,首开阆苑女子入学先例。

宣统元年(1909年)、民国元年(1912年),阆中先后创办女子小学堂、女子师范学堂,梁清芬受聘到两校授课。

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九日,阆中举行首届讲赛会,设有演讲台,县知事侯昌镇恭请梁清芬第一个上台演讲。她慷慨激昂:“世界文明之国,莫不男女并重,今学堂林立,则母教明而人才兴,学校之兴废,攸关国家培育人才,亦为国家富强之基础。”

梁清芬生于士绅之家,嫁于官宦之室,何以能有如此之先进思想呢?时代使然矣。看来,人是时代的产物,此言非虚。

5

梁清芬孀居数十年,没有再嫁。陪伴她一路走过的精神慰藉,唯有诗。

素心兰素质迥超百卉中,幽香宁与众芳同?爱他洗尽铅华气,不在形容在寸衷。

她晚年创作的这首《素心兰》,即是诗人高洁情操的真实体现。

在世间的一切人,都有终了的一天。时光来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十月,79岁高龄的梁清芬,走完了人生路。她的诗,她开创的教育,留在广元、阆中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滋润后学。

新闻推荐

省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编制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在资阳市召开王荣木出席

本报讯(记者刘梦娜)为科学编制省人大常委会下一个五年立法规划,11月23日,省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编制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在资阳市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朱新华,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

阆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阆中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