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收入有保障、出行更便捷、活动更丰富麻石垭村贫困户的幸福触手可及

南充日报 2017-08-30 03:20 大字

●王波

8月末,暑气渐消。23日清晨,阆中市金子乡麻石垭村贫困群众刘福强特意起了个大早,准备趁着早晨气温凉爽,到地里采摘辣椒。

背上背篓、点上一支烟,刘福强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出家门。平坦的便民路直通屋后宽阔的村道,约5分钟的路程,自家的辣椒地便出现在眼前。

“老何,你起那么早啊?已经在摘辣子了!”“你也来了啊,早上有人来收辣椒,快抓紧时间摘。”邻近的辣椒地里,贫困群众何亨国正在忙碌。打过招呼后,刘福强径直走进自家辣椒地里,采摘起辣椒。

就在此时,辣椒地里来了一群人。“老刘、老何,宣传部和乡上的帮扶干部知道你们家中劳动力缺乏,专门赶来帮你摘辣子了。”驻村“第一书记”王斌的话,让刘福强感动不已。

半亩见方的辣椒地里,齐膝高的辣椒树生机勃勃。绿油油的叶片丛中,鲜红脆亮的尖辣椒上挂着露珠,煞是耀眼。辣椒地里,人影攒动,手指翻飞,一颗颗“红宝石”汇聚在一起,很快盛满了背篓。

2014年,刘福强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身有残疾、妻子多病、母亲年迈,一家人的脱贫问题让帮扶干部煞费苦心。去年,在帮扶部门的扶持引导下,刘福强和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一道搞起了辣椒种植,尝到了甜头。今年,他家辣椒种植面积超过1亩,目前已经采摘了4次,收入超过1500元。

“这个品种的辣椒,采摘期可以持续到12月份,销路也不愁。”盘算着今年的收成,刘福强的脸上浮起了笑容。“老刘,下午产业园内摘丝瓜,你也来挣工钱噢。”采摘完辣椒,王斌又叮嘱刘福强道。

吃过午饭,来不及休息,刘福强便赶往村委会旁边的产业园内。同他一样,很快,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也从四面八方集聚而来,一起参加劳动。

站在村委会大门口放眼望去,水泥柱和铁丝拉起的网下,一株株猕猴桃树长势喜人。其间套种的工业丝瓜挂满藤条,颜色已由青绿转变成浅黄,正值成熟之时。

村民们两三人一组,相互协作,将一根根半人高、手腕粗的丝瓜采摘下来,码齐、装框,等候业主前来运输。些许时间,丝瓜便在村道旁堆成了小山,丰收就在眼前。

其实,在产业园区建立之初,劳作打工,按日领取报酬便成为贫困户们的日常。松土、播种、施肥、除草……每个环节都有大家辛勤的汗水。一年多的时间里,一些贫困户每个月打工收入便超过1000元。

更为重要的是,包括刘福强在内,产业园区吸纳村里50余户、150余名贫困群众用帮扶资金入股园区,每年每户都能从中获得相应分红,从而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长效增收的问题。

傍晚时分,装满丝瓜的运输车辆沿着村道缓缓驶向远方。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村里争取资金完善了村道等基础设施,这些工业丝瓜才能够及时走出大山,被运用于工业、航空等领域,从而托起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梦想。

如同产业园区一般,一年多的时间里,贫困村麻石垭村也悄悄发生着改变。在乡亲们的眼中,白色的村道公路宛如纽带,串联在邻里之间,也让大家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饮水工程、小型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更让麻石垭村缺水问题成为历史。

而变化绝不只是物质层面,一年多以来,通过《脱贫公约》、乡风文明以及“四好村”建设,群众主动脱贫的意识不断增强,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渐养成,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村民们自发地聚集到修葺一新的村委会活动室里。农民夜校、阅览室、活动室,以及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村民们就近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务。此时,外来的工人师傅们仍旧忙着绘制文化墙。一句句宣传标语振奋人心,一幅幅主题图画凝聚力量。未来,这里将成为麻石垭的村级文化阵地,成为百姓们的精神家园。

收入有保障、出门更便捷、文化更丰富……麻石垭村今年即将出列,对于当地贫困群众来说,幸福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新闻推荐

助学金送到家门口 “微”爱传递显大爱

本报讯(记者杜杰)“谢谢叔叔、阿姨的帮助,我报考的环境相关类专业,希望毕业后能回到家乡,为环保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8月25日上午,在阆中市五马镇罗家湾村,今年以高考分数658分被北京大学录取的鲜同学...

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阆中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