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凭什么“出圈”?看看黑泽明世界的影像与音乐
在人类电影史上,黑泽明就是一个传奇。斯皮尔伯格说:“黑泽明是我的启蒙恩师,电影界的莎士比亚。”科波拉说:“如果能和黑泽明一起拍电影,我宁愿当一个助理。”
近日,《黑泽明之十二人狂想曲》《日本青春电影物语》的新书签售会在上海举行,《黑泽明之十二人狂想曲》主要译者张愉、音乐制作人苗杰、电影学者周天一在新书发布会上与读者分享关于黑泽明、日本青春片不得不说的故事。
黑泽明与他的“导演影迷们”
这位荣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电影导演一生经历传奇,巅峰时期几乎每年都会有佳作问世的他在1960年代中期因受电视行业影响而步入创作低谷,选择过自杀,其职业生涯甚至被好莱坞制片方以神经衰弱为理由所抛弃,经过十年跌宕,1976年凭借电影《德尔苏·乌扎拉》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晚期更是奉上《影武者》《乱》《梦》等佳作。为其倾倒的电影导演包括斯皮尔伯格以及马丁·斯科塞斯,甚至张艺谋导演去年上映的电影作品《影》也是向其致敬的产物。
1990年,黑泽明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亚洲电影人。1998年,他的逝世标志着大制片厂时代的传统电影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日本媒体评价曾这样评价说:“在黑泽明之前,西方世界想到日本的时候,是富士山、艺伎和樱花;从他开始,西方世界想到日本的时候,是黑泽明、索尼和本田。”
《黑泽明之十二人狂想曲》主要译者张愉在现场向读者们介绍了这位“电影天皇”的生平: 1910年,黑泽明出生在日本东京的一个武士家庭,从小家教很严,父亲不但让他学剑道,还让他学书法,而他却对绘画非常感兴趣,同时也鼓励孩子们看电影。黑泽明最早的观影体验是在幼儿园时期观看的喜剧电影《怪盗吉格玛》。黑泽明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是伴随着无声电影的成熟期而成长的。这里所说的成熟期是指伴随着欧美电影制作数量的增加,无声电影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题材,表现形式也更加多元化,视觉表现力的也进一步深化。
黑泽明在自传《蛤蟆的油》里列举出的电影有美国武打系列片《虎的足迹》《哈里根·哈奇》《铁爪》《深夜的人》等,还有威廉·S.哈特主演的早期西部片。黑泽明尤其对威廉·S.哈特的印象颇为深刻,他是这样形容哈特的:“久久难忘的是这部影片表现出的铮铮铁汉的气魄,以及男子汉的气味儿。”哈特在影片中呈现出的这种气质与黑泽成为导演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1943年)颇为相符。
上中学的黑泽明,其理想是成为一名画家。他参加过一个叫做“无产者艺术家联盟”的组织(该组织经常谈及革命话题),并参与了《无产者新闻》这份报纸的相关工作。后因为不想让家人担心,而离开了该组织。初中毕业后,黑泽明仍然热衷于绘画,甚至有作品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18岁入选日本画界新人展“二科会”。
黑泽明非常喜欢去影院看电影,这是受作为电影弁士的哥哥的影响(译者注:弁士是日本无声电影时期,在电影上映现场为观众进行剧情解说的人)。1934年,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东宝映画的前身)拜导演山本嘉次郎为师,学习导演和编剧。在山本嘉次郎的培养下,黑泽明很快从第三副导演晋升为第一副导演,并能胜任B班导演、剪辑、配音导演等工作。1936年,黑泽明完成了自己编剧的首篇剧本《达摩寺里的德国人》,经山本嘉次郎推荐,发表于《电影评论》。随后,又相继创作了多部剧本。
1943年,黑泽明独立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影片上映后打破票房纪录,黑泽明由此受到关注。1948年,拍摄了犯罪电影《泥醉天使》。1950年,拍摄的《罗生门》获得了第1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及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张愉认为,黑泽明的作品例如《生之欲》《红胡子》等都蕴含着很强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色彩,这种对于生命的热情跨越国境打动观众心房,其电影具有明确的故事主题和善与恶的对立,使得观众比较容易理解。
““对立”关系明确是古典主义剧作法,也就是好莱坞电影模式,这种剧作模式不分国籍和年龄比较容易被大众所理解。这也是黑泽明艺术性与娱乐性兼备,并能赢得大众喜爱的原因。黑泽明电影的主题具有超越时代、社会、国境的象征性与暗示性,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罗生门》。《罗生门》中没有具体的主题和正统的叙事,取而代之的是观众们可以自由地进行解释与判断,这是一部可以脱离日本特定的国家历史与文化而可以独立存在的作品。影片《影武者》则是以哲学问答的方式,在结尾处展现出空洞的虚无感(《乱》的结尾也同样表现出了这种虚无感)。这种表达方式穿越时空,引起了对现代国际纷争抱以紧张、苦恼、空虚感的欧洲观众的共鸣。”张愉向读者们分析。
音乐也是电影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为镜头语言做了铺陈、渲染、补充与延伸,音乐制作人苗杰向现场观众分析了黑泽明电影的配乐技巧:“黑泽明尝试了在重点突出的伤感场景里采用轻松的带有反差效果的音乐,他认为这种没把音乐放到多数人认为该放的地方是打破常规的,应该更多的是为音乐与画面制造对比而不是音乐与画面相和谐。他一贯主张电影音乐与画面不应只是相加的关系,而必须是相乘的关系,也许他向来偏爱的对位法即可对此作出说明。”
“《罗生门》的电影音乐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不论画面内外,不存在现实声音的客观音乐,只让主观音乐作为电影音乐存在,”苗杰说。
《黑泽明之十二人狂想曲》一书来源于早稻田大学电影大师课程,由十二位教授与业界学者深度解读电影大师黑泽明的影像世界。本书由张愉导师、早稻田大学教授岩本宪儿与武田洁前后两任日本影像学会会长执笔,《罗生门》的音乐、《七武士》的常民构造、《野良犬》的都市影像、《白痴》的狂欢化、《续姿三四郎》的幽鬼的肖像、《乱》中的能与狂言、《梦》中的梵高、《八月狂想曲》中的生与死……十二部“黑泽明”如何看懂?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电影学者周天一则为读者们分享了《日本青春电影物语》一书中的日本青春电影创作脉络,包括六大部分:反思与痛苦中的青春萌芽、反思与痛苦中的青春萌芽、激昂岁月的终点、退潮的年代——残酷青春的散场、新的序章——爱与希望的登场、步履不停的青春絮语。
“这本书探究了日本青春电影的源起、发展与成熟的过程。通过对于日本青春电影的演变历史和日本社会环境的分析,尝试勾勒出日本青春电影与每一代青年真实生活状态之间的动态关系,”周天一说,日本青春片作为一种类型电影为世界观众所熟知,实际上也缘于时代背景的造就。
黑泽明在影武者片场
新闻推荐
《哪吒之魔童降世》登顶中国动画片票房,是这个夏天电影市场最大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