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杂谈】《上海堡垒》映射出国产类型电影所需面对的问题
振刚
年初的一部《流浪地球》,在影迷当中建立起对国产科幻电影的高度期待后,《上海堡垒》又在8月9日如约而至。《流浪地球》中,是来自中国的宇航员将地球从自然灾难中拯救出来,《上海堡垒》中,中国的防御力量作为地球最后的堡垒,对抗的是外星武装入侵。这样的剧情设定,风险显而易见,面对已经把外星人入侵这个题材拍得滚瓜烂熟的好莱坞科幻片,国产科幻大片的成色将被观众进行清晰直观的检验。
从《上海堡垒》首映日的表现来看,观众反映不一,呈现了两极化的倾向。既有人充分肯定其制作水准颇具国际范儿,尤其是若干特效场景直逼好莱坞大片,也有声音认为这部作品和国内外优秀的同类影片相比,还在主题内涵、剧情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在笔者看来,这两种声音一褒一贬,却都有可取之处,甚至可以说并不矛盾。因为这两种结论,实际上是在不同的参照系之下得出的。
应当承认,《上海堡垒》具备了一部科幻电影应有的各个基础性要素,能够实现观众对这类影片的基本期待。但是,在暑期档这个竞争激烈的时段,在科幻电影这个已经高度成熟的类型片领域,如果用更高的标准来看,《上海堡垒》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很多影迷在影评网站上给这部电影打出的低分,很大程度上就是将其和那些自己心目中的经典性作品相对照的结果。首先《上海堡垒》的主题、剧情都缺乏新意。地球遭受外星人入侵,经过艰难反击最终击败了星际侵略者,《上海堡垒》这一核心剧情其实并不新鲜。从细部来说,外星母舰和“捕食者”的形态和空战场景,也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男主人公江洋驾机冲向外星母舰,以自己为目标引导上海大炮开火的桥段,想必也让不少影迷联想到了一些著名影片中的剧情设计。
在《流浪地球》中,吴京饰演的宇航员刘培强把对儿子的爱化为牺牲自我、拯救人类的信念,让“小我”和“大我”相互融合,升华了电影主题。《上海堡垒》中感情戏比重过大、游离于故事主线的情形,其实是创作思路不清晰所致,创作者似乎尚未把目标观众明确设定为鹿晗的粉丝、偶像剧的拥趸,还是科幻片的影迷。
《流浪地球》《红海行动》为什么能实现票房、口碑的双赢?原因就是这些影片在宏大的故事设定、国际主义的正面价值观等方面做到了以我为主,打破了好莱坞同类影片的常规模式。由此来看,在我国电影创作中的技术手段已经迫近甚至达到国际水准的情况下,如何在作品中更准确饱满地凝聚主题、更生动有力地表达价值观,对于国产类型电影来说,还是一堂需要继续努力做好的功课。
新闻推荐
2005《青空》2006《凉宫春日的忧郁》2007《团子大家族》2007《幸运星》2009《轻音少女》2011《日常》2012《中二病也要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