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修复引发怀旧潮谁能修复电影人的初心
□吴学安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推出的“向大师致敬”单元,《大李小李和老李》等谢晋导演的7部代表作数字修复后,重新与观众见面,竟然一票难求。
国产老电影经修复重映且获得较高的票房,这表明中国早期经典电影的生命力并未随着时间流逝和技术革新而消逝。但是,笔者身为电影爱好者,欣喜之余不禁产生疑惑:究竟是老电影拍得的确成功,以至于直至今天仍有如此多观众肯为此买单,还是如今的电影市场看似红火,却难觅让人被打动、有共鸣的经典之作?老电影引发怀旧潮,让人感叹经典魅力的同时,也难免为今日之国产电影感到一丝尴尬。
应该说,老电影修复并非中国独创。戛纳电影节上,每年都会有一个“戛纳经典”环节,专门放映当年全球的电影修复成果;意大利的博洛尼亚“重逢电影节”上,修复版电影比比皆是;美国“旧金山默片节”上,修复电影更是绝对的亮点。近年来,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老电影修复,更倾向于一些拥有重要文化价值、历史意义重大的影片。老电影修复不仅仅属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公益范畴,关键要看能不能发掘出其潜藏的附加值,因为“老胶片”也可以有“新商机”。简单说来,对于电影公司来说,3D转制重映是可以赚钱的。上海电影节上修复电影一票难求的景象就是有力的证明。
由老片重映,反观如今的电影市场,可以说,正是因为目前国内市场上映的多数国产影片亮点难寻,内容、质量、口碑都一般,观众不买账,才给了老片重映的机会。
近十年间,中国电影票房一路高歌猛进,许多上映的新片,包括业内人士公认的所谓“烂片”,动辄就是十几亿的高票房。而这并不意味着电影黄金时代的降临。同时,观众接受的电影资讯日新月异,也并不等于艺术素养的提高。影评家们反复诘问:我们的电影是否配得上这个时代?其实,这不仅仅是电影的问题,而是整个文化的问题。电影消费的“浅阅读”化是市场化进程中伴随的阵痛,电影反映现实的能力弱化,暴露了现实主义传统的失落。
目前国产电影的最大问题,一是反映现实题材的佳作少,二是伪现实主义的赝品多。现实题材不等于现实主义,真正的现实主义不是粉饰现实,重要的是超越现实,担负社会责任,对现实进行质疑、反思和批判。这是电影工作者的担当和责任。大多数电影从业者恰恰缺失了这种担当和责任感,一切追随票房而不顾影片质量的现象随处可见。
这种背景下,怀念谢晋导演以及他那一代电影人,有着普遍的语境。从1948年到2003年,谢晋共执导了36部影片,以《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最为著名。他的作品以现实主义见长,把人物命运同社会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人物感情的抒写和角色性格的刻画。这些电影跨越了“文革”、改革开放等共和国重要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谢晋代表了一个黄金的年代。他的“文革”三部曲记录了民族的心灵史,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是整个上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的精神写照。包括谢晋在内的中国第三、四代电影导演群落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兼具家国意识和济世精神,导演在创作中自觉将历史与现实、个人风格与国家命运、社会责任和民族忧患紧密结合在一起,撑起了中国电影的脊梁。
发展到今日,中国电影的体量、技术和多样化,与谢晋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筋骨、内涵和深度依然是谢晋等前辈电影人留给后人的追问和凝思。何谓大片?一部电影作品中,功力高、样式新、思想深,便是大片;何称大师?一位艺术家,同时完成时代、民族和个人的命题作文,便称大师。从这个意义上讲,老片修复并不难,难的是还原初心。
新闻推荐
《超人总动员2》开画三天狂收1.8亿美元票房,囊获了动画类型的所有开画纪录;《美人计》退居次席;杰瑞米·雷纳主演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