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梁朝伟的原型,原来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2018-06-11 10:34 大字

作家刘以鬯以百岁高龄在香港仙逝后的第二天,王家卫导演在网上留下这句话:

“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

这话来自电影《2046》,也来自刘以鬯的小说《酒徒》。

坊间多称刘以鬯为“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其代表作《酒徒》与《对倒》,曾是电影《花样年华》《2046》的灵感缘起。

有趣的是,据说王家卫拍《花样年华》前曾带梁朝伟去见刘以鬯,介绍说这就是男一号周慕云的原型。

结果电影公映,演的是一段婚外情。

以至于刘太太抗议,“我老公其实不风流。”

刘以鬯那篇《酒徒》,2011年曾有过一版电影。

张震的父亲张国柱主演。

一出场就是白衬衣背影,手擎一支香烟,烟雾袅袅。瓶中的玫瑰快要凋残,玻璃酒杯晶莹剔透,壁纸繁花似锦……

极像王家卫电影里的一景。

《酒徒》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电影则弥漫一股老香港旧文人情怀。

通篇多为一位作家的酒后呓语,该片导演黄国兆曾形容《酒徒》几乎是一本当代文学批评史,很难转化成电影影像。

能拍出来已经是一项艰巨任务。

或许还有一层意义,就是以第三方的眼光印证刘以鬯与王家卫的因缘。

比如张国柱演的作家,就是周慕云的暮年版。

比如包租人17岁的女儿司马莉,“有一张稚气的脸,同时有一颗苍老的心”:

活脱脱是《2046》里旅店老板的早熟小女儿董洁的翻版。

让人留意到的还有一些小改编:

《酒徒》小说借作家之口分析了那一代创作者面临的困境,到了电影中,都被转换到编剧头上。

比如收入太少,生活不安定,观众的水平太低,奸商盗版乘风,真正的影评也没有……

如你所知,王家卫在成为王家卫之前,走过了一段难捱的编剧时光,这些话就像是以他的口吻在吐槽。

刘以鬯自己在小说里并没有替编剧发声,更多的倒是指责影评人:

“制片家的惟利是图固然阻止了佳片的出现;但是影评人不能起督导作用,也是港片水准低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小说《对倒》给了《花样年华》结构设计的灵感。

类似实验手法在刘以鬯小说里比比皆是。

比如1983年他写过一个短篇小说《打错了》,讲的是一个男士因为接听一个打错的电话,让他侥幸避过一场车祸。

而在故事的前半章,他并没有接到这个电话,因此葬身于车轮之下。

数秒钟的差错,可能决定一生。

这样的故事后来在《机遇之歌》《罗拉快跑》《双面情人》等电影里经常看见,也可见刘以鬯的实验创新精神。

也是多年后,王菲唱过一首歌叫《打错了》。两年后,她参演了《2046》。

这也是一种巧合了。

新闻推荐

这部反类型电影里,吴镇宇是牛逼死的!

本文发于香港电影号;文:三婶。时针拨回到千禧年前的一夜,那时候的叶伟信还没有开始血雨腥风的《杀破狼》与国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