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影评】一枪击中我们怒气冲冲的生活

济南时报 2018-03-16 14:20 大字

□钱欢青

当焦虑和愤怒成为时代病症,每个人内心似乎都戾气纵横。动不动就想发火,满身就像一个火药桶,只差一根火柴。但其实,无论你发还是不发,最终都会被既有的生活死死按在地上,一种刻骨的无力感于是就会反噬内心。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那种看起来仿佛是在静默中积蓄力量的努力,事实上却很可能是时间流逝中的日渐衰朽。

电影于是成为我们慌张灵魂的抚慰,一种短暂的替代性满足。不是么?黑帮暴力纵横,血洒街头;英雄惩恶扬善,笑傲江湖;美人清雅靓丽,爱情炫目。即便历经种种曲折,最终也会有一个让人安顿的结局。如果说这是席卷银幕的商业电影本身的一种“伦理”,那么《三块广告牌》显然是“反伦理”的,它一枪崩响的种种暴力,没有让我们觉得爽,觉得过瘾,反而揭示了或许已经被我们悄悄隐藏的无比艰难的处境。

《三块广告牌》就是这样一部极富启示意义的影片。情节设置十分紧凑,片名也是影片的核心道具,一切源自主人公海耶斯的女儿被奸杀焚尸,但警察却迟迟不能破案,海耶斯于是包下了三块广告牌,刷上红底黑字,强力质问警察局局长威洛比。此举成为影片展开的一个枢纽,但枢纽发力,影片却远离破案的线性情节,镜头就像匕首,将一张有关复杂生活和人的艰难处境的幕布凌厉划开——一切都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简单:在我们点赞海耶斯质问警察的勇敢举动时,我们发现警察局长其实兢兢业业深得镇上居民认可,而且他已经到了癌症晚期;当我们感佩母爱可以让一个人如此坚强的时候,却发现原来母亲对女儿竟如此刻薄;在我们愤怒于警察迪克森的嚣张、暴力之时,却发现他的内心其实脆弱而善良;及至结尾,当我们以为迪克森以身犯险,获得了疑犯的DNA,案件终将告破之时,却被无情告知,那人不是凶手——不仅DNA对不上,案件发生时,那个在餐馆大谈如何强奸女孩、并将汽油泼到女孩身上的人根本不在国内。而种种细节表明,彼时不在国内的这个人,有着怎样肆意的暴力倾向,他不仅在餐馆津津乐道自己的暴力“事迹”,甚至主动找到海耶斯,剑拔弩张得仿佛自己就是暴力的化身。

没有释放的管道,一切都被死死钉在铁板之中,即便海耶斯同意和“小矮人”约会,也只是为了利用他,丝毫不以平等之心待他。唯独那个在影片行进到一半就一枪崩了自己的警察局长威洛比,在明知死亡即将来临之际,给了生命以爱和善良的回望。他朴素的信件,唤醒了迪克森坚硬的暴力外壳下柔软而善良的内心。

虽然看完之后心情沉重,但我依然喜欢这部电影,仿佛一枪击中了我们怒气冲冲的生活,引我们产生复杂而丰富的反思。兰波说“只要我们按捺住焦急的心情,到黎明时我们定能够进入那壮丽的城池”,但事实也许是:不一定。但即便“不一定”,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该像一束子弹,去“穿过黑夜的墙”。

新闻推荐

两岸演员携手“征服”南极

由两岸青年演员赵又廷、杨子姗领衔主演的“探险+爱情”主题电影《南极之恋》2日起在中国大陆的电影院线上映。影片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一次意外飞行事故后流落南极大陆,随即发生了一系列故事。影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