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阅读也曾是你的避难所吗?

澎湃新闻 2020-04-23 13:49 大字

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曾经写道:

“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我说“几乎”,是因为我不想夸张到说阅读能缓解饥饿的痛苦,或者平复你单相思的愁闷。但是一些好的侦探小说和一个热水袋,便能让你不在乎最严重的感冒的不适。”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适合回忆那些与阅读相关的故事。阅读是否也曾成为你的“避难所”?是否曾有一本书,在你心情低落的时候给你带来安慰?

善长:

阅读确实很多时候能起到疗救的作用,尤其是读一些引人入胜的小说。读着读着,仿佛就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里,现实的无奈、无力和悲哀很快就忘却了。

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人际关系处得很糟糕,当时小组里六个人,原本关系都很好,但忘记因为什么事情大吵一架,我甚至一个人把自己的桌子搬到了教室最后面。就是很典型的小团体分崩离析的剧情。那恰好是个周五,周六回到家以后,心情很差,觉得自己把一切都搞砸了,什么都不想做,也不想学习,很无力,就像是深陷沼泽。

手头刚好有金庸的小说,记得是一本《笑傲江湖》。在什么都不想做的时候,读金庸永远是正确的选择,即便那个时候《笑傲江湖》也已经读了好几遍了,但永远都不会厌倦。每次重读金庸,就像是和老朋友聊天,你已经对他非常熟悉了,可还是会充满兴致,宛如新交。只需读个几分钟,就深深地沉浸在了武侠的世界里,忘却了现实的烦忧。那天我读了一整天,当读到最后一节《曲谐》的时候,天色已经向晚。我像是去另一个世界游玩了一圈,回到现实,竟恍如隔世,昨天的不愉快也尽数忘却了。

《笑傲江湖》

事情最终怎么处理的已经忘记了,但阅读确实曾给彼时的我带来真切的拯救。《笑傲江湖》最后一段写,“在有为境界中,只要没有不当的欲求,就不会受不当的束缚,那便是逍遥自在了”,或许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固然应该积极维护人与人的纽带,但有时不当的要求和过分的期待只会给彼此带来痛苦,反倒是身陷囹圄不自由了。

大力菠菜儿:

《挪威的森林》是一本我反反复复读过数遍的书,它没有卡夫卡式的隐喻,没有匪夷所思的情节,也没有永不休止的舞步,只有一些离我很近很近的人,他们所做所为所思所想仿佛是同而为人的我自己的延伸,但其于我而言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挪威的森林》

记得刚上大学的第一年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每天挥霍浪费浑浑噩噩。我不愿承认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原因,我用十八年建立的骄傲被高考和现实击得粉碎,我把自己划入无形的屏障,对周围的一切轻蔑、不屑,懒得去融入,用自己的不甘心在与世界做着徒劳的对抗。在那样很长的、带着阴郁的一段时间里,直子所在的疗养院——阿美寮——一直是我心中的乌托邦,我向往那种与世隔绝的静谧和毫无压力的人际关系。但慢慢成长之后再读这本书,我发现其实阿美寮从来都不是桃花源,只是对现实逃无可逃者的最后一站。而我所渴求的安静、自由也不过只是画地为牢和徒劳的对抗。于是我与阿美寮告别,不再向往所谓的“乌托邦”,我终于明白村上为何说“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我开始走出自我囹圄的幻境,回归现实,面对琐碎和庸常,并逐渐乐在其中,找到了所热爱的东西,也明白了我该去向何方。

《挪威的森林》于我而言不仅是避难所,更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我回归现实的勇气,让我成为了最顽强的二十岁少年。

扑扑:

阅读可以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印象中在自己上小学还很懵懂的时候,同学有一本手掌大小的《简·爱》,那是我读的第一本名著,是我人生第一次熬夜打着手电筒读完的一本书,简的坚定和美好也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简·爱》

《简·爱》里那段著名的自白我一直铭记在心:“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每个人大概都会有自我否定的时候,会有一些时候感到自卑,觉得自己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是羡慕他人的优越条件。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简·爱》中的这段话,“我的灵魂和你的一样”,很朴素,但真的曾带给我很多鼓励。

小时候严格限制娱乐时间,百无聊赖,写完作业之后的大把时间就都给了书,从作文大全到郑渊洁杨红樱再到曹雪芹和海伦·凯勒,雨天坐在小板凳上伴着雨声读书,夜晚躺在被窝里开一盏小灯边读书边等瞌睡虫,无聊时候拿感兴趣的书打发时间。阅读陪我度过了童年最好的时光。

猴人王:

刚上大二的时候情感遇到些挫折,再加上课程压力也大,一度心情非常低落。国庆假期去杭州千岛湖骑行了一圈,但并没有因此散心。返校后就躺在床上,陷入自闭的状态,除了吃饭不出门,也不和别人说话。整个国庆假期,就在这样一种孤独中度过。那时躺在床上,除了自怨自艾,就是读书。

当时读了一本村上春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多崎作在青年时期忽然间所有的好朋友像约好一样同时与他疏远,他因此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孤独和抑郁中,但出于对结果的恐惧,他也一直没有去问朋友们疏远他的原因,于是这就成为了他生命里不可触碰的硬块。时隔多年,多崎作终于有勇气回头探寻那些原因,但逝去的终究已经逝去,探寻是为了放下,重新投入生活。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在孤独中沉溺的日子里,生活好像没了色彩,读《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十分应景。这本书并没有说什么人生大道理,也没有说教般地要你走出孤独,诚实地面对痛苦,只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在与主人公的懦弱、无力和悲哀产生共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获得些许安慰。

主人公最终寻回了真相,尽管过去的岁月和遗憾已经无法挽回,但他最终拾回了生活的勇气。放下过去的负担,是为了拾起新的负担,人生终究要继续前行下去。这是没有色彩的多崎作教给我最重要的事情。

川行:

步入自由的大学生活之后,恋爱的季节似乎也如约而至。“每个人都拥有的东西才最为奢侈”,每天游走于情侣之间的我这样对自己说,不期待便不会失望。

某天晚上在文科楼自习室外面的走廊上,一位女同学打着电话在流眼泪,“可不可以不要分手,你再想一想,我们再等一等。”我突然就想到了《傲慢与偏见》里的那个早晨,他在溢满雾气的晨曦中走来,用最卑微的姿态求你爱他,求你接受他。在爱情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如初生般赤裸脆弱,无休止等爱和渴求被爱。我那时觉得没有什么比它更能让人动容了,可几分钟之后女孩带着满脸庞的泪水用力平静地说出:“既然你想好了,那我们就结束吧。”当时我好像有点明白却也疑惑:没有那么爱吗?

《傲慢与偏见》

过了一段时间,在同样的走廊里,又想起那晚的灯光下女孩眼睛里最后的倔强,有点像书里达西和伊丽莎白各自离开那天的不甘心,又有点像求婚时的勇敢和坦率。我突然明白了,爱情是需要有韧性的,要敢于真实地剖白自己的爱意和内心的挣扎,在被拒绝后没有恼羞成怒、诋毁对方或报以冷漠,意识到误会后写信解释,再次相遇后还是以礼相待,依然真诚温和。

开始有些期待了,也许就像一篇影评中说的那样,爱情或许就是“明明彼此都深切地爱着对方,可是你用你的傲慢掩饰你、我用我的偏见击退你,可即便这样,我们还是能在一起”。

奥利奥的奥:

还记得高三的我曾经历着极大的自我精神折磨。我苦于与自我心中的不安抗争,又要分神在高三压抑到机械的环境下被所谓决定人一生的三位分数压迫,那时我感到命运之神从未眷顾我。

这种崩溃持续到我的朋友送给了我一本书——《活着》。在余华冷静到近乎冷酷的笔下,我看到福贵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到一家人再到最后依旧一个人,他目睹了数辈人在眼前的消亡,命运从不曾对他一家公平过。在我年轻气盛的世界观中,我不能理解生命活到这种苟且破碎之时为何还要继续。当人生并没有或者并不能为某种“意义”而活着,这样的人生又何谈是人生?但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

在长达数天的思考后,我忽然大概感悟到福贵依旧选择活着的原因。如果相信命运之神真的存在,那么我们眼中的困顿与磨难就像西西弗斯的巨石般注定会不停地滚落。我们从来都无力拒绝这种天降的痛苦,但我们并非没有出路。已发生的既是命运既定的存在,那掌握在我们手中的“我命由我”即是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它。当我们坦然地接受这命运,并有勇气继续前行时,那一刻我们感悟到自我——独属于自我的“活着”的状态。一朵花本身就很美,我们不需要再为她强行赋予意义。人生也是。我想是在那一刻我达成了与自我的和解——我不再总怨恨这世间的阴晴圆缺、潮涨潮落。如果命运如此,那便泰然处之——痛苦是人的选择,不痛苦亦是。(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周迅:表演是我的一半生命

「演员这个职业是比较容易接触到名和利的,但是在这个行业久了就会慢慢了解到,最终你根本就抓不住这两个东西。在这个过程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