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一部电影的理由,归根结底是电影本身,与技术无关 看过《阿凡达》5年后 只记住了那张蓝色的脸
我没有去看第二遍《阿凡达》,因为2009年第一次看的时候,就没感觉到惊艳。
依稀记得,当年《阿凡达》即将横空出世的时候,我就隐隐感到不妙。当时的报道中,用了太多篇幅赞美这部电影用了哪些新技术,是货真价实的3D电影,注定将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超级大片云云。
然而说心里话,我压根就不喜欢看3D,戴上眼镜屏幕瞬间暗一度。
当然还是去看了,观感还不错,但也仅仅是不错而已。故事是俗套的,用人类殖民外星球、掠夺资源的行为,影射真实历史中殖民者与当地土著们的矛盾与冲突。人类男主角与潘多拉星女主角之间的感情,则是典型的两大集体对立背景下,特定个体之间的理解甚至相爱,好比《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类题材是电影工作者们的最爱之一,太好出故事了。
但《阿凡达》的故事并没有感动我。如今回想这部电影,除了纳美人湛蓝的面孔和宽阔的鼻梁之外,也只有零星的奇幻画面——长着巨大翅膀、色彩斑斓的“飞龙”、会发光还会飞的“水母”、悬浮在空中的山峰、藏在步行机甲里的人类战士……
也许是蓝色的脸让我出戏?也许是无法想象人类和外星人会产生感情?毕竟外星人这个概念太过抽象。
也不尽然。
《阿凡达》里的外星人没有打动我,但《星球大战》里的人物都来自“一个很远很远的星系”,个个生动有趣,勇敢有爱,哪怕邪恶的角色,也都有意思。
2014年,朋友从国外回来,约我在某酒吧见面,选了个靠近小舞台的座位,舞台边上有一组蓝色的灯,映得我俩的脸蓝幽幽的。聊了一会儿后她实在忍不住,说:“要不还是换个位置吧?感觉咱俩就像阿凡达似的……”
这大概是我看过《阿凡达》5年后,它唯一一次在我生活中被提起。不知卡梅隆听到这话会不会生气:倾注了那么多心血拍的大片,你就记住了一张蓝脸?
其实当年批评的声音不是没有,但我想他应该没放在心上。毕竟,早在拍《泰坦尼克》的时候,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就提到过:在片场,导演谁的话都不听,因为他什么都想好了。
最近因为《阿凡达》重映,卡梅隆又出来接受了一些采访,发表了一些看法。他说,现在很多大片令人失望,还是因为制作不够精良,观众们不买账。
如此强调制作,看来卡梅隆的确是要在“技术为王”的路上狂奔下去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不仅继续拍阿凡达的续集,还一手打造了技术更精良的《阿丽塔:战斗天使》。虽然没有亲自担任导演,但原著版权是他买的,剧本是他亲自改编的,导演也是他指定的,所以大家都认为这就是一部卡梅隆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里,女主角阿丽塔成为了全球首个由真人表演与CG技术合成的数字化人物,这一技术也代表了电影视效的最高水准。
介绍这部电影多么高科技的文章骄傲地告诉大家:女主角阿丽塔的头上有超过13.2万根头发、2000根眉毛、480根睫毛,脸和耳朵上有近50万根“绒毛”;超过2500张面部表情的定帧图组成了她的各种表情……
可又怎样?那部电影我也看了,完全没有被打动。
也不是我对“人造人”有成见,你可知道斯皮尔伯格《人工智能》里那个渴望母爱的小男孩,赚走了我多少眼泪?!
但人造女孩再逼真、再高清,也只是一个角色而已。虽说阿丽塔的一只眼睛就用了将近900万个像素,而《指环王》里的“咕噜”整个儿才动用了15万像素,但比起阿丽塔,那个被欲望扭曲的小怪物反而更令我印象深刻。就好比,老版《西游记》那么渣的特效,大家这么多年来依然看得津津有味一样。
曾经我也深信,电影是造梦,是展示另一种人生,另一个世界,所有现实中不可能的、未来也不包括的,电影都能给你造出来。但随着年岁渐长,我终于意识到,真正打动我的,让我久久难忘的,还是故事本身,以及故事里的人。
爱一部电影的理由,归根结底是电影本身,与技术无关。
最后想说:今年是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上映100周年。整整一个世纪前连人物对话都没有的黑白默片,今天看来依然令人笑中带泪,赞叹不已,强烈推荐你也去重温。(天竺葵)
新闻推荐
对民族乐器以非传统方式进行演奏创作。作曲家郭好为。《新神榜:哪吒重生》的音乐探索表现东方魔幻+朋克。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