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北京男孩被校园欺凌 旁观的同学你应拒绝“视而不见”
在校园霸凌事件中,人们的关注点通常放在“霸凌者”和“被霸凌者”身上。事实上,雪崩时没有一片无辜的雪花,当时选择“视而不见”的孩子不知道,未来的成长之路已埋下需要努力填满的坑洼。“16岁北京男孩被欺凌”媒体报道
近日,网民为“学生墙”的博主曝光北京朝阳定福庄水利水电学校,一16岁男生学生受到多名同学霸凌与侵犯,致使其出现重度抑郁。仅仅因为自己的性倾向而被同学下课掐脖子、在桌柜里倒垃圾放钉子,在床上倒垃圾,偷东西,盗洗澡卡,甚至性侵害。这一新闻事件令人哗然。
就在差不多的时间,反映校园霸凌的影片《少年的你》入围了第9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影片《少年的你》的海报
校园霸凌属于全球性的青少年问题,它对每一个孩子的青春期成长的影响都是深入而广泛。人们通常会把目光聚焦在霸凌者和被霸凌者身上进行解读,却忽略了那些目睹霸凌却选择默默不出声的大多数孩子。校园霸凌研究者们发现,旁观者的无视是一种极大的默许和纵容。要想防范治理校园欺凌事件,建立长效、稳定和约束力强的综合防治机制,就必须重视这些看似无关的大部分孩子。他们是施虐者们最初的观众,也是防治机制中最敏感的警哨,他们的反应对于施虐持续还是结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为什么不可以选择视而不见呢?这明明跟我无关。”作为旁观者,或许你会这么表达。但是,心理学家发现,在霸凌中置身事外,将伤害一个孩子的内心发展和整合。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面对伤害性事件,没有人可以做到真正的无动于衷,这是人类进化出来的能力——“感同身受”。只是,迫于各种原因,比如恐惧,比如“随大流”心态,而选择了回避和否认。
“我吓得发抖。”
“我觉得自己无能为力。”
“我害怕他们被孤立。”
“或许就是TA有错吧,要不然人家怎么这么对待?”
“我庆幸,被欺负的幸亏不是我。”
“我会觉得,学校像丛林一样弱肉强食,老虎狮子欺负羚羊和马。”
“回首往事,想起那个被欺负的同学,我很内疚,太差劲了,连伸手帮一下都没有做。”
……
如果一切都停留在此,随着事情过去而被遗忘在青春的深处,这些旁观的孩子们就缺少了将困惑放在桌面的机会。他们需要成年人的帮助,讨论到底什么是公平和正义,讨论内心的恐惧和无助,讨论如何在一个群体中建立安全边界和规则,以保证大家能够感受到安全感。
日本动画片《奇蛋物语》
这些青春期的过往会成为他们适应社会的模板之一。如果这些孩子不能够从鸵鸟式的回避中挣脱出来,被予以正确的教导,他们很可能一直活在“这个社会的好与坏和我无关”的利己主义心态下,他们也很难看见自己的力量和对社会的责任,学习如何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与邪恶斗争,他们更难体会到一件事情:无论你是谁,都值得被好好对待,错的是霸凌者,而不是被霸凌者。这些低下的头、蒙起的耳朵、闭上的眼睛,如果没有被唤醒,他们失去的是发展对与错的理解和思考、抚慰与共情的美好人性、公民的自我意识,勇气和担当,难以成为心理健康又成熟的人。
B站正在热播的一出动画片《奇蛋物语》讲述的正是一个曾经袖手旁观校园霸凌女孩所做的自我救赎。
因为曾经被同学欺负,女孩非常懦弱,以至于曾经向她伸手表达友谊的好朋友被霸凌时,她选择了视而不见。面对好友的自杀,女孩无力回到学校,抑郁、孤独和内疚的情绪像一只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住她。
直到有一天,她通过一只奇特的蛋进入到正身处霸凌的女孩的梦中,深入地看见那些创伤,最终激发出勇敢面对的勇气:“我已经感到怒不可遏了!”不再逃避、不再视而不见,而是和大家一起团结起来,和施暴者正面硬刚。
这些勇气经由梦从女孩的内心生发出来:人有很多的恐惧,但也有很多智慧和勇气,最重要是不再逃避,和朋友们联合起来面对和解决。
并不是长到18岁就是成年人了,成年人的心理任务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公平正义的理念,肩负公民责任,为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付出努力。愿每一位孩子都能在校园霸凌这场残酷的测试中收获成长的力量和智慧。(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无依之地》被评为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 赵婷获金球奖最佳导演奖
新华社洛杉矶2月28日电第78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颁奖典礼2月28日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导演赵婷凭借电影《无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