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一座桥的正反两面
■王珉
继《八佰》之后,《金刚川》是又一部被寄予票房和口碑厚望的战争大片。影片的确以真实的情节和热血的场面引发了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但在艺术的层面上,它偏小的格局和多视角循环往复叙事的手法,却引发了评论的两极分化。
《金刚川》以三个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工兵桥修好又被炸毁,然后再度修好。从金城战役开始到停战协议签订,桥周围的200米内美军一共投下炸弹350多枚,炮弹2400多发,周围的树和石头都被炸光,但桥却仍然屹立不倒,甚至到了片末,战友们用自己的身躯搭建起人体桥梁支撑过江,让美军瞠目咋舌。影片分为3个视角讲故事,但字幕却标注为4段:一、士兵;二、对手;三、高炮班;四、桥。
聚焦平凡又伟大的个体
相比于朝鲜战场上家喻户晓的上甘岭战役,金刚川这段往事鲜为人知。工兵是一个以往很少被关注的兵种,但这场战役中却凸显出这些平凡且伟大的志愿军个体的重要性,他们遇山开山、遇水搭桥、与自然搏斗、与时间赛跑,使得“桥”散落在全片的每个段落。
除了工兵这个群体,影片重点塑造了吴京饰演的关班长,张译饰演的张飞,李九霄饰演的刘浩,这三位主要人物使观众看到有血有肉的人。这些平凡且伟大的个体,在敌军空袭下不畏牺牲,直面战争的炮火,既用悲壮惨烈的牺牲体现战争残酷的本质,也让世人看到志愿军个体身上人性的一面。
《金刚川》弱化了主角,让每一位平凡的志愿军有更多展现的空间。刘浩是普通志愿军里的一员,他渴望打仗获得勋章,也希望为牺牲的战友拿回一枚勋章。桥被炸毁后他被派去修桥,他一开始不理解,想去前线,这正是所有抗美援朝战士的心态。
美军一次次轰炸桥体,我军就要一次次修复桥体。两门高炮分别由关磊和张飞把手,他们是战友,更是兄弟。两门高炮不能打交叉,因为不能全部暴露,因此谁负责隐蔽,谁负责出击成了两人争执的焦点。这对相爱相杀的兄弟彼此都想把危险留给自己从而保护对方,把生存的希望留给对方。张飞最后为了吸引空袭的炮火掩护大部队过桥,点燃高炮周围的火把暴露自己,这是关磊死后精神的一种延续。半残的张飞忍着失去一只胳膊和一条腿的巨大生理痛苦,拼着最后一口气,和空中驾驶轰炸机的希尔,两人彼此狰狞对视怒吼:“啊,来啊!”这样的互文是血与火的较量。影片对烈火枪林弹雨的场景塑造十分逼真,即便隔着银幕,观众都能感受到战争想吞噬一切的力量,感受到张飞为了祖国和人民献出宝贵生命的精神,那一幕戏成为全片最令人动容的段落。
同个故事同个场景讲三遍
从评论数据可窥,《金刚川》的观众评价存在巨大分歧,有4、5星好评,可1、2星差评也不在少数。
三位导演共同完成,具有命题作文般的拼接感,虽然通过各自不同的视点,共同构建起电影的脉络,但同个场景同个故事同个画面仍然让人感觉乏味。将故事切成三个视角,既无法推动剧情,也割裂了群像的厚重感。前面2段格外拖沓,只有第3段勉强立住人物。
对素材重复使用、以多人物视角去展现同一故事的电影并不好拍。这一叙事手法的经典之作是美国电影《恐怖游轮》,表现主人公在幽灵船上一次又一次被谋杀,但无论如何都无法解下最后一环,观众看得心惊胆战大气不敢出。而这种手法的沿用在《金刚川》上却造成电影的节奏失衡,花了2个多小时讲述修桥炸桥这么一件事,显得信息量太少。许多观众或许是带着了解这段历史的目的来看电影的,但《金刚川》剧情场景重复率太高,没有那种还原历史的纵深感。
此外,战争片的立意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关立场反思人性,另一种是突出敌我矛盾。如果是前者,电影就应该淡化敌我立场;如果是后者,就没必要彰显美军的人性思索。而《金刚川》在正面表现志愿军战士之外,还以美军士兵希尔为主视角,去挖掘美国大兵身上的牛仔精神。这让整个立意显得别扭,两边都不讨好。
新闻推荐
据外媒报道,运动品牌巨头阿迪达斯欲出售子品牌锐步。当地时间10月22日,据德国新闻杂志Manager-Magazin报道,阿迪达斯计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