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危机:电影出路在哪里?走出大萧条的好莱坞有答案
原创 姬俊雅牙 看电影杂志
丘吉尔说过,不要浪费一次好的危机。好莱坞恰是在大萧条之后,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萧条,并不意味着死路一条,尤其是当你已经身在萧条之中。既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那么危机后的复兴也不会缺席。
今天的危机虽然与当年大萧条的成因并不相同,但打破僵局的路数总会有几分相似。
1930 年代的那场劫后重生,恐怕仍然值得今天的电影人思索借鉴。
▼
精品!精品!
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于电影产业,但基础工业和金融业的缓和,逐渐让电影制片商看到了一点希望。
《国家工业复兴法》的颁布虽然历时很短(1935年被最高法院裁决违宪,就此失效),却无疑给恐慌的好莱坞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1934年,最晚遭受打击的娱乐业,却最先显现出振兴的迹象。全年的票房收入和观众入场人次强力反弹,1000多家闭门歇业的电影院重新开张。
到了1935年,派拉蒙和福斯接连偿清了所有负债,重振旗鼓。
好莱坞的迅速复苏,虽然少不了罗斯福新政带来的鼓舞,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于,电影人抓住了两件法宝——精品制作和类型创新。
寒冬下的电影创作,考验的正是作品实打实的质量。而不是在市场繁荣时期,随便一个粗制滥造的项目都能赚个盆满钵满。
越是电影业萧条的时候,制片厂越要做出精良的电影作品。其中,最出色的当属米高梅公司,他们甚至不惜亏本,也要保证每年做几部电影精品。
卓越的电影品质维护了米高梅的品牌声誉,使其在大萧条期间始终保持着不亏本的稳健步调。
1928年电影[南海白影]的米高梅logo
这一类电影被称为“优质影片”(Prestige picture)。
它们大多数改编自人们熟知的经典小说或戏剧、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等,启用最具声望的导演和演员,用最杰出的制作团队打造。例如,由乔治·库克执导,第一次搬上银幕的经典名著[小妇人](1933)就大获成功。
1933年,根据经典小说改编的[小妇人]大受欢迎,它饱含着温暖的爱意和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鼓舞着大萧条时期的每一个人
两年后,他执导的改编自狄更斯名著的[大卫·科波菲尔](1935)也同样颇受好评。
另外,莎士比亚的戏剧也不断地被改编成电影,[仲夏夜之梦](1935)和[罗密欧与朱丽叶](1936)是最受欢迎的两部。
1932年,米高梅用全明星阵容打造的[大饭店],是大萧条时代最受赞誉的优质影片,荣获了第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大饭店]群星云集,多线交错,其首创的模式为后来许多贺岁喜剧片提供了有效的样板
歌舞片仍旧是这个时期最热门的电影类型。
但好莱坞已经无法再用简单的歌舞片段串烧,来糊弄观众了。华纳此时最英明的一个决策,就是将编舞奇才巴斯比·伯克利招致麾下,保证了一系列歌舞片的票房。
伯克利不关心单个舞蹈演员的技巧,他的专长是利用群体舞蹈演员构造出精美华丽的几何图形,形成银幕上令人震撼的肢体奇观。由他负责编舞的[第四十二街](1933)、[1933年淘金女郎](1933)等都获得了成功。
[第四十二街]
歌舞片转型的另一个方向,则是将歌舞尽可能自然地融入到真实生活中去,即“后台歌舞片”。
显然,观众更乐于欣赏那些生活气息浓郁的舞蹈场面,而不是只存在于舞台上的虚幻梦境。在这其中,弗雷德·阿斯泰尔与金杰·罗杰斯搭档的一系列歌舞片,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品。
从第一部[飞跃里约](1933)开始,两人共同合作了[礼帽](1935)、[摇摆乐时代](1936)、[随我婆娑](1937)等十部经典影片,他们随心所欲地利用生活场景,创造出耳目一新的舞蹈段落。自由而浪漫的气息,吸引了大萧条下的每一个观众。
[礼帽]
除了歌舞片,观众对喜剧片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不能仅仅是发发神经,逗人一乐。这个时期,优秀的喜剧片都是与社会问题相联系在一起。
卓别林的作品自不用多说,在有声电影中,弗兰克·卡普拉的喜剧片也常常涉及大萧条的背景,例如[一夜风流](1934)里拼命撰写报道才能保住饭碗的记者,[浮生若梦](1938)中探讨了金钱与生命的意义。
这些喜剧片在不缺乏欢乐氛围的同时,又饱含了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很能迎合观众的口味,具有不俗的内涵深度。
[一夜风流]
▼
刺激!刺激!
当然,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足够的财力和旗下明星来制作精品电影。其他电影公司,则试图寻找别具一格的故事题材,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就得提到大萧条时代蓬勃发展的恐怖片了。
有声电影不止开创了歌舞片,还将恐怖片提升上一个新的阶段。恐怖片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制作周期短。而声音的出现,又大大强化了恐怖片的效果——今天的观众,不也总是先被音效吓住吗?
最先引起轰动的,是环球影业在1931年制作的[德古拉],此时的人们已经在大萧条中积累了太多负面情绪,浪漫温馨的故事已经让一部分观众感到虚假、无聊。
突然出现这样一部氛围阴暗、情节离奇的电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人们在精神受到压抑的时候,反而喜欢看一些阴郁的、悲剧性的东西。这样的功能,或许可以称之为精神上的“以毒攻毒”?
[德古拉]
总之,环球影业确实尝到了甜头,随后接连推出了多部根据经典名作改编的恐怖电影,包括[科学怪人](1931)、[化身博士](1931)、[木乃伊](1932)、[隐形人](1933)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黑暗宇宙”。环球也依靠这些恐怖片,挺过了大萧条最艰难的时刻。
不过,这个时期最为刺激的影片,却是由雷电华制作的,于1933年上映的[金刚]。它是那个大萧条时代真正意义上的特效大片。“金刚”的动作完全通过定格动画的方式拍摄而成,而不是像环球恐怖片还是依靠演员化妆表演。
影片不仅打破了当时的票房纪录,还成功帮助濒临倒闭的雷电华起死回生,对后来特效电影的影响更是延绵不绝。
在[金刚]中,人们看到那只多情的怪物爬上摩天大楼,朝着这个无情的世界愤怒地狂吼
另外,黑帮犯罪片也在那个时代发展起来,首当其冲的是1931年的[小凯撒]。影片几乎为后来的黑帮片树立了一系列基本规范,深刻影响了后来的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的起点通常被认为是1941年的[马耳他之鹰],但实际上,早在1930年代的黑帮片中,就已经显露出黑色电影的雏形。
这个时期的黑帮片不仅以描绘暴力的场景来吸引观众眼球,它们往往还暗含着对冷酷社会的隐喻,抒发着愤世嫉俗的悲观情绪,从而更能击中当时深处绝望的人们内心。
悲剧色彩自始至终伴随着踏上犯罪道路的主人公,他们总会在一场激烈的火拼中黯然倒下,一无所有。正如[国民公敌](1931)中的汤姆,在漂泊大雨里中枪后,喃喃自语道:“原来我并不是那么坚强。”
[国民公敌]
▼
黄金时代
制片公司忙着在影片内容上下功夫,电影院在营销宣传上也没有闲着。为了招揽更多的观众,大部分电影院都将票价降低了50%,有的降价得更多。
1930年代,看一场电影只需10或15美分。许多影院在不同的观影时段,实行不同的票价,比如在晚上7点之前,看电影只需支付10美分,其余时间则需要15美分。
影院还打出了组合拳,用套餐的方式售卖电影票。比如,一张电影票可以看两部片子,一部A类片和一部B类片,有时甚至还包含一部新闻短片或者卡通片。
看电影送赠品,在当时也十分流行。影院会故意把一套精美的餐具拆开,看一部电影只送其中一只。这很像是现在麦当劳、星巴克惯用的营销手法,用以激起人们的收集癖,反复来电影院消费。
大萧条时期,电影院最具标志性的变化,就是开设了自己的小卖部。在此之前,电影院是不允许观众带零食进场的,因为这会增加影厅的清洁难度,而且也显得不够上档次。
但是到了1930年代,电影院经营实在太困难,降价的电影票更使其难以支持,只能通过卖些小零食增加收入。
没想到,这种做法效果显著。电影院一开始只是卖些小糖果,后来则转变成香味更具诱惑力、利润更高的爆米花。不久,爆米花装置就成为了电影院的标配。这种传统一直保留至今,成为电影院重要的收入来源。
在制片商、创作者以及电影院的共同努力下,美国电影业终于走出了大萧条时代的阴影,并在1930年代后期进入了繁荣的黄金时代。
电影业的复兴,极大地鼓舞了大萧条后期的人们。连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赞了电影带来的益处:“在大萧条时期,当人们的精神比任何时候都低落的时候,只要花15美分,一个美国人就可以去看电影,看看孩子的笑脸,忘记烦恼,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罗斯福所提到的孩子,正是在这一时期人见人爱的童星秀兰·邓波儿。1934年,年仅6岁的她便以甜美的面容、灵活的舞姿和精彩的表演,迅速走红。似乎人们只要去电影院看一场秀兰·邓波儿的电影,就能获得一整天的幸福。
1934年,年仅6岁的秀兰·邓波儿一出道便走红全国,她那甜美的外形加上轻盈的舞步,成为那个时代人们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电影之所以能够快速摆脱大萧条的阴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时的电影作为一项廉价的娱乐方式,能够为人们提供巨大的精神满足。以至于人们在收入大缩水的情况下,还愿意花上点小钱去电影院消费。
同时,电影技术的革新,包括从1920年代末的有声电影,到1930年代后期的彩色电影,都使得电影业在这个时期充满了旺盛的活力。
最后一点,则要归功于电影人永不气馁、用心百倍地打造着优质而又新鲜的作品。即使形势再过糟糕,让大众喜欢的好电影终究还是能够吸引人们走进电影院。
我们相信,这一点,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改变。原标题:《电影危机:电影出路在哪里?走出大萧条的好莱坞有答案!》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潮湿的香港编译/Sep.王家卫1958年出生于中国上海无可否认,王家卫个性鲜明,远离香港主流电影。作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