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直接电影”代表人物潘尼贝克去世

澎湃新闻 2019-08-05 15:53 大字

当地时间8月1日,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著名纪录片导演D·A·潘尼贝克(D.A. Pennebaker)在美国去世,享年94岁。他以拍摄鲍勃·迪伦(Bob Dylan)1965年英国巡回演出的纪录片《别回头》(Dont Look Back)而名垂影史。该片不仅是对这位民谣诗人的一次全方位记录,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的时代精神,意义深远。

潘尼贝克

多恩·艾伦·潘尼贝克(Donn Alan Pennebaker)于1925年7月15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伊万斯通市,是家中的独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断了他在耶鲁大学的学业。潘尼贝克投笔从戎,加入美军航空兵部队,负责机修工作。战后,他由耶鲁工程机械专业毕业,与人合办了一家当时相当先进的航班预订服务公司。不久之后,他转让了公司股份,决心在文学和绘画领域发展。与此同时,当纪录片导演的朋友弗朗西斯·汤普森(Francis Thompson)说服了他,两人合作拍摄了纪录短片《破晓快车》(Daybreak Express,1953)。这部长度仅五分钟的作品,就此改变了潘尼贝克的人生。

《蒙特利尔流行音乐节》留下了吉米_亨德里克斯等摇滚巨星的现场演出

不久,潘尼贝克与罗伯特·德鲁(Robert Drew)等人合组德鲁电影公司,为ABC电视台等媒体拍摄专题纪录片,渐渐崭露头角。在此过程中,他自制了一套16毫米手提摄影系统,其特色在于可以同步收音。如今看来哪怕是智能手机都能完成的这种拍摄任务,在六七十年前的彼时,却是不折不扣的业界创举。在这之前,纪录片拍摄往往需要分步录音,再通过后期制作,才能添加到影片之中,许多时候,干脆就只是另外配些音乐。而潘尼贝克的创举,无疑让纪录片拍摄有了更多的现场感和拍摄时的机动性。

伴随这种崭新的纪录片拍摄方式,潘尼贝克等人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纪录片风格——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他们认为,摄影机永远只是旁观者,不干涉和影响事件进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1960年的《初选》(Primary),便是“直接电影”最初的代表作之一,潘尼贝克将镜头对准了1960年在威斯康星州举行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初选环节,呈现了与平时不太一样的约翰·F·肯尼迪。

关于鲍勃·迪伦的纪录片《别回头》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的时代精神

1963年,不满足于为电视台体制服务的潘尼贝克,离开了德鲁电影公司,与好拍档理查德·李考克(Richard Leacock)另组电影公司,不久之后,他便拍摄了纪录片《别回头》。邀请他拍摄的是迪伦当时的经纪人,对方提出的条件只有一个:潘尼贝克要自行负责旅费和食宿费用。同年,他还拍摄了《蒙特利流行音乐节》(Monterey Pop),为那一场包括有“谁人乐队”(The Who)、詹妮斯·乔普林(Janis Joplin)和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等诸多摇滚乐大牌的音乐会,做了一次精彩记录。

大卫·鲍伊的《基吉星团与火星蜘蛛》

除此以外,潘尼贝克的作品还包括记录大卫·鲍伊(David Bowie)音乐会现场的《基吉星团与火星蜘蛛》(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1973)、记录“赶时髦乐队”(Depeche Mode)现场演出的《101》(1989)、与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等人合作的《一部美国电影》(One P.M.,1971)、记录美国总统选举的《战略室》(The War Room,1993)等等。

关于美国总统大选的纪录片《战略室》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在多年的纪录片拍摄生涯中,潘尼贝克始终相信镜头的力量。在他看来,“只要摄影机在手,那就有无数的可能性,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而对于自己采取的这种不干涉、只旁观的纪录片拍摄方式,他曾表示:“那就像是在拉斯维加斯玩21点纸牌游戏,需要一定的运气,但你也得提前有一些心理预期,你得相信自己有可能会赢,不然的话,根本就用不着去拍了。”

新闻推荐

《小欢喜》全景展现中国式家庭教育

三年前,电视剧《小别离》引发了现代家庭教育问题的大讨论,黄磊、海清成了“虎妈猫爸”代言人,这部戏也捧红了胡先煦、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