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江:听爷爷讲那过去的事情
金沙讲坛现场
李远江所主编的《课本上不说的历史》封面图片
李远江所主编的《我们的家史》封面图片
本报记者 吴亦铮 文 图片除署名外由《金沙讲坛》提供
提要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对国家来说,历史是宏观的,高屋建瓴,对个人来说,历史是微观的,小中见大。一部部微小的家史,汇聚出波澜壮阔的国史,为民族照亮过去,也指引着更光明的未来。
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讲好自己和家族的故事,才能让中国人更加明确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追寻家族故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
家史学者李远江做客金沙讲坛演讲《家史——家族智慧的闪耀和流动》,提出让孩子记录家史的倡议,通过和长辈交流,了解家族过往,增加家族认同感,回溯生命的根,并设计家史编撰流程:我是谁;我的家庭;我的家族;我的社区;我的家乡;我的家史。
漫长的暑假,何不试着让孩子听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摆的龙门阵,当一回家族的小史官?
嘉宾
李远江,家史学者,全国青少年历史记录大赛发起人,全国首个社区家史计划负责人。曾任教于北京市西城区北海中学(后并入北京四中),后从事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负责历史教学软件的编写。参与《看历史》杂志创刊并承担主要策划工作至今。
实录
让孩子做家族的小史官
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说出自己爷爷的父亲,也就是曾祖父的名字?可能不太多。在我全国讲课的过程中,能够记得自己曾祖父名字的人,绝对不超过20%。
在我的讲座和活动中,我经常跟家长和孩子们讲,你现在不知道曾祖父的名字没有关系,但如果你从现在就开始记录,把自己祖父和父亲的名字都记清楚,把他们的故事也记清楚,那么你的下一代就能知道自己曾祖父的名字了,再下一代就能知道高祖父的名字了。这样一来,家族的历史和姓氏的来源都有了依据,历史的记忆也有了连接。但如果现在不做,也许两三代之后,姓氏与家族中的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很可能就被遗忘了。
我非常希望由孩子来做家族的小史官,由他们来记录历史。这样做,好处非常多。
第一,孩子们可以通过祖辈的口述,与历史产生代入感和亲切感。讲一个例子,我做老师的时候,带着学生做过相应的研究性学习型工作,我发现听祖辈讲述历史的孩子出现了很多好的变化,他们开始意识到历史跟他们有了关系,所以他们在上历史课的时候,不再游离于历史课本之外,而会去想一想,课本中讲到的历史跟他有什么关联。
第二,孩子们和祖辈的关系有了明显改善。很多人抱怨孩子与祖辈有“代沟”,这种代沟其实来源于交流不畅。让孩子们听祖辈讲故事,能够起到有效的沟通改善作用,让孩子与祖辈更加亲密。我接触到的很多家庭都发生了类似的改变。
第三,孩子们比成年人更有时间和热情。其实对于修撰家史这件事,许多成年人如我一样也有过想法,但因工作、应酬等生活压力,往往无法落实,一句“等我有时间再做”,就把整件事束之高阁了。而对孩子来说,做这件事就不那么困难,一方面他们有好奇心,希望了解亲人们所经历的事情,另一方面他们有使命感,当然,老人面对孙辈提问时,往往更有耐心,也更加开心。
家风底色,维系家族情感
很多人问我,做家史有什么用?他们会说,家史不能当饭吃,我的朋友里有这样想法的人也不少。我曾有一位朋友,是个很出色的作家,提到家史,他就拒绝,认为自己家那堆烂事不值得讲。但我认为修家史很有意义,第一是寻找家风。普通人家大都没有一个成形的家谱,可能也没有家风、家训的文献记载,但你要相信家风始终都在,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里。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邻居赵奶奶,她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她的父亲到城里做工,母亲带着两个女儿投奔父亲时,父亲因为收入不高,不愿意赡养她们,母亲没办法,也找了一份杂活,拉扯孩子们长大。后来因为战争,城里发生了饥荒,母亲想方设法要带着孩子们逃出去。那一年赵奶奶12岁,妹妹只有3岁。逃离的时候母亲想放弃小女儿,因为她非常瘦弱,不仅可能逃不出去,还会成为家人的负担。赵奶奶坚决不答应,“妹妹瘦成这样,一点都不重,你就让我背着她,如果我背出去,找到一点食物,救得了她,好歹是一条命,救不回来,她死在哪里,我就找个地方把她埋了!”后来她们有了机会可以逃出去,但妈妈一定要等几乎是抛弃了她们的父亲,逆着人流去找,非常幸运,她们找到了父亲,一家人全部活下来了。
这一段记忆,成为整个家族的情感联系,因为这段历史,他们彼此都非常珍惜。赵奶奶后来也影响了孩子们,她的子女都非常出色。不离不弃,成为这个家族的家风底色,无论有什么过节和不快,在这个底色前都会黯然失色并很快过去。
解开两代人几十年的心结
修家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让听者和讲述者长时间进行交流沟通,在沟通中能够让两代人互相理解、互相认可,最终起到很好的代际沟通与心理疗愈效果。
再讲一个杨奶奶的故事。杨奶奶不识字,她小时候没有受过教育,不仅不识字,家务也一概不会,包括做饭,据说她做的饭家里人都不吃,因为实在太难吃了,只有她老公忍着给吃了。她和婆婆关系非常不好,怀孕4个月,家里的矛盾来了一次总爆发,她和丈夫离婚了,但依然坚持着没有回老家,继续留在城里讨生活。
有了女儿后,杨奶奶被介绍去做家政服务员,负责照顾这家人刚刚出生的孩子。这家人对她非常好,很宽容,在很多地方给予帮助。杨奶奶很感恩,一方面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家政知识,另一方面借着可以接触到大厨的机会苦练厨艺,终于成为一位很受欢迎的家政服务员。但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长期在外照顾雇主家的孩子,她没法照顾自己的女儿,和女儿的关系是割裂的。
采访中,单是这一段,杨奶奶就讲了三次,为什么?因为讲不下去,讲到这里就要哭。在我们的安慰下,在女儿的支持下,她终于能够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在讲述中她表达了对女儿的歉意,女儿也在旁边握着她的手说,妈,我不怪你。很圆满的一个结局。一段故事,让两代人解决了几十年没解开的心结。
以家史为镜,照见自己
记得不久前有一部特别火的电影叫《寻梦环游记》,主人公讲过这样一段话,“人的死亡有几次,第一次是自然生命的死亡,最后一次则是当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掉的时候,你才彻底死亡了。”
这句话对中国人来说也非常适用,一位老人的存在到底有多久?其实除了自然生命的结束外,他还一直存在于后辈的心中,存在于家史记载之中,直到家史不能再延续的那一天为止。如果一个人离世没有留下记忆,他们很快就会被遗忘,真正地死亡。而一些人正是因为家史的记载,生命在后人心中得到了延续。
家史对年轻人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家史藏有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密码。有句名言这样说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国史正史离自己太远,最有借鉴意义的正是家史。我们不需要看太多,看父辈和祖辈三代就能看到我们自己。很多悲剧在一个家族中重复上演,要逃出这个怪圈,斩断悲剧的循环,就需要从家史中看清楚过去,把好的东西继承下来,把坏的东西剔除。继承优良家风是批判地继承,而不是囫囵吞枣地满盘接受。
怎么做家史记录?家史毕竟是历史,不是碎片化的记忆,很多人用历史散文的方式来书写,我不建议,因为用这种方式,事实部分不够中立,细节不够充分,更多是你的情绪,情绪可能会影响事实。所以一定要遵循口述史和历史研究,所有的故事重建必须基于历史的证据。这些证据可以来自长辈的口述、档案,也可以是书信等。不要因为是我家的故事就有意拔高,要相信真相的力量远远大于文学作品的力量。
所以我给孩子们设计的家史编撰流程并不复杂:第一单元是我是谁;第二单元是我的家庭;第三单元是我的家族;第四单元是我的社区;第五单元是我的家乡;第六单元是我的家史。
许多孩子照着我的流程去做,收获很大,除了将自己的家族谱系和家族事迹写清楚外,写作水平也能得到有效锻炼。
对话
修家史,一定要真实
记者(以下简称记):老人们讲事情容易谈散,也容易记忆模糊,采访的流程应该怎样设计?
李远江(以下简称李):这种情况很常见,所以建议从最贴近生活的问题开始问,比如“你的童年,你的饮食生活,你的求学”等,每一个主题问完后可以做一段总结,所有问题问完,大致内容就基本能够覆盖和掌握了。
修家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准备和采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讲话也可能会比较慢,回忆也会比较模糊和不准确,所以还要耐心,同时需要配合其他史料来佐证。
记:修家史的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空白、分歧甚至截然不同的记录,怎么办?
李:这可能是所有家族都会面临的问题,因为许多家族的传承有记载和回忆空白,而且同一件事,同一辈人的回忆因环境、记忆、角度、误差等,会产生分歧或截然不同的情况。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寻求可以确认的点位,比如时间人物事件这些核心点,通过比对得到最大公约数。对截然相反的观点,可以记下来供后世讨论和补充。这在正史中也很常见,史学家面对不可确定的历史,他会告诉你记载是怎样的,但不会肯定地说就是怎么一回事。历史有很多是存疑的。对待历史一定要诚惶诚恐,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千万不要为了美好一点,更好听一点,就把这个故事加一加。
记:有些人在讲述历史的时候有顾虑怎么办?
李:这确实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面对陌生人或非亲属时。受访者往往对采访结果的用途非常关心,对这段历史的传播有顾虑。所以需要灵活应对,比较典型的做法就是进行权限控制。口述史可以授权,比如说死后30年公布,也可以授权永远不公布。
做家史或口述史,做的时候你会发现问题一点一点呈现出来,最根本的点位一定是基于事实真相。不过无论如何,一定要真实,真实才有价值,无论好不好看,痛不痛,真实都比虚假好。
手记
翻开中国历史,能够承载于册的多与“王、侯、将、相”有关。可以说史书上的史,其实是一部部王侯将相家史的汇集。但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在王侯将相之外,更多的是一个个平凡的百姓和家庭。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史书要么选择性忽略,要么一笔带过,语焉不详,要么只见于野史杂闻。但谁又能笃定地说,平凡人身上发生的事就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因此家史就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非常重要的补充。在我国古代,家史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说:“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统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一个家族的支系脉络,其实能够织就一段庞大的历史,探寻其中的故事与史料,甚至比方志和正史更详细、更生动。因此正史、方志与家史,三者一同构建出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
不知多少人和我一样,喜欢历史是从喜欢听长辈讲述往事开始的。最初也许只是单纯喜欢那种入睡前的呢喃,后来到了崇尚英雄的年龄,长辈精彩的人生让我仰慕不已。再后来将长辈的往事与当时的正史一结合,往往能得到更深层的感悟。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我的家史在祖父这辈就中断了,没有文字记载留下来,只能从以往的故事和记忆的碎片中留存只言片语。
李远江在金沙讲坛的这场讲座,不仅包含了许多与家史相关的知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有创意,操作性很强的倡议——让孩子来记载家史。通过一段段的故事,让孩子了解家族的过往,增加家族认同感,同时也锻炼他们的写作和理解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小说生活》毕飞宇/张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70年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