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备受期待的国产科幻片,让我们看到希望

2019-01-24 12:32 大字

眼瞅着还有半个月就要过年了,春节档电影的预热也进入了冲刺阶段。

十多部影片扎堆上映,大家假期里就算一天看一部,都看不过来。这个春节档显然是憋着一股劲要刷新此前的票房纪录。

假期过后,中国电影又将再创怎样的辉煌,现在再怎么想象也都是遐想。

而我今天要说的是一部已经创造了春节档新纪录的影片。就是《流浪地球》。

之所以说它创造了新纪录,不为别的,只因为它是第一部加入春节档大战的国产科幻片。

敢在一刻值千金的春节档里玩富贵险中求的基本都是商业类型片。这其中,喜剧片、爱情片、动画片是标配,悬疑片、动作片、奇幻片是锦上添花。

《流浪地球》之前,还没有国产科幻片真正直面这样的鏖战。

《流浪地球》中,吴京饰演宇航员刘培强

看完《流浪地球》提前场之后,我确信,加入春节档绝对不是科幻片《流浪地球》创造的唯一纪录。

没错,就是科幻片,严肃正经不加引号的那种。再细分一点的话,还是硬科幻。

毫不夸张地说,因为《流浪地球》的出现,在它之前诞生的国产科幻片,几乎都可以被归类为加引号的科幻片。

科幻作家刘慈欣把《流浪地球》称为“中国科幻大片的第一次尝试”。他这么说,绝不仅仅因为他是《流浪地球》的监制,电影同名原著小说的作者。

《流浪地球》原著作者、监制刘慈欣

在进入正题,论证刘慈欣为什么会这么说之前,我们还是先从《流浪地球》的预告入手。

《流浪地球》终极预告

影片发布的前几支预告片中,《流浪地球》的故事都从“太阳急速老化,将会不断膨胀,吞没整个地球”讲起。

为了逃离这场可以预见的灾难,全人类倾尽全力在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上建造了上万座巨大的行星发动机。人类要把地球作为飞船,逃离太阳系。

预告中,行星发动机的惊鸿一瞥

也就是说,人类要带着地球去宇宙深处流浪,目的则是为了寻找新的、可以停驻的行星家园。

从这个角度看,《流浪地球》不仅是一个科幻片,也是一部灾难片。

事实也的确如此。

逃离太阳系的过程中,地球的气候出现了强烈变化,地球表面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不得不移居地下城。

“未通过抽签者,严禁进入地下城”的标语与预告里多次强调过的“35亿人”(现实中,全球目前人口超过75亿)则暗示着无数生命的消逝。

上面这支终极预告则直接告诉大家,踏上宇宙流浪之旅的地球与人类,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受木星引力增强影响,地球将于37小时4分12秒后,撞击木星。”

人类文明与地球一起迎来了死亡倒计时。

仅仅是预告片段里的惊鸿一瞥,你就能明白,《流浪地球》中的人类所面对的困境与磨难已经超越了国家、民族、地域的差异。

无论是巨大的行星发动机,还是预告片里那些完全被冰雪覆盖的地表甚至是被冰封住的东方明珠、北京CBD等地标性建筑,都瞬间将人带入灾难与末世的情境。

中国科幻片这次不仅告别了“五毛特效”,还有了破坏中国地标建筑的胆量。

作为已经看完全片的观众,我也可以负责任地给大家“剧透”一下:《流浪地球》的特效绝对不是只有预告片里的能看。

影片中还有更多、更加震撼的画面与场景。毫不夸张地说,《流浪地球》成功用特效打造了一个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地球和未来世界。

对观众来说,这样的陌生感既来自极具末世感的地表世界,也来自那艘漂泊在太空之中的宇宙飞船“领航者号”。

继续说回《流浪地球》的故事结构与世界观之前,还是有必要聊一聊刘慈欣创作的同名原著小说。

被视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已经完成了七部长篇小说,三十余篇中短篇小说。

其中最知名也最畅销的《三体》系列在国内的销量早已经超过了一百万册。也正是《三体》系列让他拿到了包括“雨果奖”(世界科幻协会颁发)在内的诸多奖项。

电影版《三体》此前放出的剧照

跟《流浪地球》一样,《三体》的影视改编版权也早就被刘慈欣转让了出去。电影版《三体》曾经一通操作猛如虎,如今则是杳无音讯,几乎查无此片。

而晚于《三体》开始筹拍的《流浪地球》却将要在这个春节上映了。

很多读者早就把小说《流浪地球》归入不好改编的那一类刘慈欣作品中,主要的理由也很直接:小说中对于未来世界的描写太宏大了。

言下之意则是,中国电影还拍不出来这种宏大。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左)与刘慈欣(右)

《流浪地球》最初发表于2000年第七期的《科幻世界》上,篇幅差不多两万字。小说以一个出生于后太阳时代(也就是地球开始从太阳系逃脱的时代)的男性的视角,用接近编年备忘录的形式,记录了他眼中的地球流浪之旅。

这篇短篇小说里的世界有多宏大?小说开头男主人公描写安装在地球上的发动机时的这段话,能让你对这种宏大有所体会。

“从我住的地方,可以看到几百台发动机喷出的等离子体光柱。你想像一个巨大的宫殿,有雅典卫城上的神殿那么大,殿中有无数根顶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灯管那样发出蓝白色的强光。而你,是那巨大宫殿地板上的一个细菌。”

再对比影片中对于遍布地表的行星推动器的视觉呈现,《流浪地球》有没有拍出小说里的宏大这个问题,也就有了答案了。

《流浪地球》中的地球赤道转向发动机(上图)以及从上空俯瞰的行星发动机

当然,小说中的“宏大”不仅是美学上的,它还指向一种同样宏大的世界观:面临灭顶之灾的地球与人类会是什么状态?为了延续人类的文明,地球上的独立个体和所有人要如何选择?

对《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而言,拍摄科幻电影的难点不在于技术和成本,“而是语境和美学上的”。

他从2015年开始投身筹备这个项目,而筹备环节中最为艰难的就是世界观展现。

之前有报道说,《流浪地球》的剧本前后改过50多稿,还请到中科院的科学家作为顾问,确保这个故事中的世界,有一套可信、可行的世界观。

与此同时,概念设计团队与美术团队的三百多人,历时十五个月,完成了三千张概念图与八千张分镜图。郭帆在提前场的映后环节说,影片正式开拍前,就已经以分镜的方式推演过了。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概念设计不仅有超出日常生活的部分,更有“写实”的部分作为基础。

还是以行星发动机为例。电影中,行星发动机的高度是11公里,因为11公里是地球能够承载的建筑物的高度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建筑物就会坍塌。

《流浪地球》中的行星发动机概念设计图

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地球前进的动力,它也要体现出人类倾其所有的力量与决心,最起码要足够庞大。为此,行星发动机的底部被设计为连接成面状,以平摊的推力推动地球前行。

这样的写实足以让《流浪地球》被视为硬科幻。

它的另一种写实,则在于影片对于流浪地球上人类生活的想象与呈现。

不似赛博朋克对于虚无、意义的思考,也不像废土世界对生存与人性的对照。《流浪地球》将目光对准了科幻世界中人类最为宝贵的信仰之一:希望。

《流浪地球》的小说里,主人公的小学老师告诉他:“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电影版《流浪地球》虽然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提炼、改编,但却完整保留了这个故事的精神内核,“希望”。

《流浪地球》的主角刘启(屈楚萧 饰)代表着年轻一代,也承接着地球的未来

“流浪地球”计划需要100代人用2500年时间完成。而无论是原著中,还是电影里,故事开始时,这项计划充其量也还是起步阶段——地球还没有脱离太阳系。

在《流浪地球》的世界里,人类没有研究出长生不老的技术。主人公和所有跟他生活在一个时代的人都清楚地知道,他们没法活着看到地球不再流浪的那一天。

韩子昂(吴孟达 饰)、刘培强以及刘启三代人难得的天伦之乐,而这三代人生活过的流浪之旅还只是地球流浪之旅的一小步

对此,他们的应对方式是,活在当下,活好他们这一代。

因为存有希望,因为活在当下,《流浪地球》的真实感也就呼之欲出了。这个世界中的人类并未因末日降临而互相厮杀,也没有因希望渺茫放任自流。

在地下城里生活的人们会像我们一样逛街,吃串,过春节,过着一个普通地球人的普通生活。

刘慈欣看过影片后也说:“地下城的设计和我想象的很一致,但是其中的细节比我想象中逼真和生动多了。”

《流浪地球》的地下城中,人们该上学上学,该逛街逛街,该吃饭吃饭

而另一方面,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类,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联结了起来,甚至成立了联合政府。

同样令人欣慰的是,这个世界中,家庭依然存在。人类对于情感的需求,也依然存在。就连中国典型的父子关系也依然存在。

刘培强(吴京 饰)与刘启(屈楚萧 饰)饰演的父子,就像当下中国许多的亲子关系,缺乏沟通以至于不了解彼此。

即便如此,父子间的亲情牵绊,仍旧是《流浪地球》最重要的情感爆发点之一。

无论电影的想象、故事有多么天马行空,它终究还是要在情感能够触动与打动观众。只是宣扬世界观的电影,在郭帆看来,无异于科教宣传片。

而《流浪地球》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力量,也是为什么从小就痴迷科幻电影的郭帆,执意要将“不好改编”的《流浪地球》搬上银幕的原因。

“不管从它的理念还是它实现的难度程度上,特别是理念上面,中国人对土地、对地球的眷恋是中国人特殊的。

包括我们带着地球离开这件事情,这不是西方思维下的一个想法。

所以这个从文学、从基础的思路上,最符合我们中国科幻的一个点。”

绕了半天,我们还是说到了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这件事儿上。

从2012年的《泰囧》开始,内地商业电影在类型化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稳当。最开始是喜剧片,然后是奇幻片、爱情片、犯罪片、动作片。好莱坞能拍的类型片,中国电影也都能拍了。

除了科幻片。

刘慈欣的几部代表作的电影改编被提上日程之后,“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口号也喊了一年又一年。截至去年,还是只闻其声。

有人担心中国科幻大片拍不好,有人则说,好莱坞能拍科幻大片就行,中国就不用凑热闹了。

或许刘慈欣2014年说过的一句话,可以作为对这些质疑的一个回答:“拍科幻电影总得尝试,不能要求拍第一部就和《星际穿越》一样。”

而用了四年时间,去完成《流浪地球》的郭帆想得是:有些事总是要有人先做的

相对喜剧片、动作片等类型电影而言,科幻电影对于电影技术、制作团队、投资规模以及故事文本有着更高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拍摄科幻电影的资格就应该要被电影工业完备的好莱坞体系垄断。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对于未来,自然而然会有不同的想象。中国电影人从中国文化背景出发,拍摄了一部中国科幻片,从任何角度看,都不应该被轻视,甚至被嘲笑。

《流浪地球》中的中国救援队队长王磊(李光洁 饰)

看过《流浪地球》之后,你还会惊觉,此前那些出现在好莱坞科幻片里的中国面孔之所以显得特别违和,也许不过是因为他们进入了不属于他们的文化语境。而这样的“违和”是无法用演技、形象来弥补的。

当我们进入《流浪地球》的语境之后,片中出现的任何中国元素都不再是文化猎奇。

《流浪地球》中的中国元素,淡化成为主人公生活的背景与情境

在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过程中,你将看到中国人面对未来时独有的应对方式,也会看到中国人拯救世界——就像好莱坞电影里的英雄一样。

说到底,在电影里拯救世界,不应该是好莱坞电影英雄的专利。中国人可以,韩国人可以,日本人也可以,各国人民都可以。

更重要的是,《流浪地球》表达了它对于人类与人类文明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已经超越了民族、文化、时间,去探求人类文明的本体论。

从这个层面来看,《流浪地球》触及到真正普世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去思考。

《流浪地球》中,人类最终选择了希望,并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豁达与,祝地球好运。

这一次,对于中国科幻大片,我们同样可以选择希望。并祝《流浪地球》与中国科幻电影,好运。

新闻推荐

可惜!这么好的片子却没有引进

还记得当年欧洲法国惊人的奥利维耶·特雷内执导的短片《调音师》吗?一位比赛失败的钢琴师假装盲人的调音师误打误撞目睹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