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档:国产电影为何静悄悄?

曾于里 2019-01-03 16:38 大字

关注中国电影的观众可能会发现,2018年贺岁档档期(每年11月底到12月底)上映的国产电影,乏善可陈。2018年的贺岁档,国产电影静悄悄、冷清清。

先有贺岁片,后有贺岁档。贺岁片的说法,来自于香港影坛。1980年代香港影坛的鼎盛时期,每年年末市场就会推出几部喜气洋洋、闹哄哄、适合全家一起观看的电影,诸如《八喜临门》《家有喜事》《花田喜事》,用以“贺岁”、迎接新年到来。

《红番区》海报

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是第一部以贺岁片的名义引进内地的香港电影,8000万的票房成绩让效仿者前赴后继。1997年12月24日,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上映,最终斩获3600万票房,一炮而红,这部电影被看作是内地贺岁档的开端。紧接着是1998年的《不见不散》、1999年的《没完没了》,再到后面的《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私人订制》,冯小刚+葛优成为贺岁档的重要标配和票房保证,贺岁档也愈发成熟稳定。自此每年常会有几部重点制作的国产电影在贺岁档上映,12月最后一周都会掀起一波观影狂潮。

《甲方乙方》海报

《天下无贼》海报

《私人订制》海报

贺岁档一度是最重要的电影档期,也是一线大导演的“专属档期”,除冯小刚外,张艺谋、陈凯歌、徐克、姜文都是贺岁档的常客。比如张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长城》,陈凯歌的《无极》《赵氏孤儿》,徐克的《龙门飞甲》《智取飞虎山》,姜文的《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都选择在当年的12月贺岁档上映。每年的票房冠军也常出自贺岁档,比如2011年的年度票房冠亚军《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2012年的年度票房冠亚军《人再囧途之泰囧》《十二生肖》。2013年之后,贺岁档虽然不再产生年度票房冠军,但名导加持、大片云集的局面仍未改变,2013年的《私人订制》、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2015年的《寻龙诀》、2016年的《长城》,票房成绩都位列当年国产片票房排行榜TOP5。贺岁档影片除了大IP、大卡司、大制作公司的基本属性外,类型上也以喜剧、动作和特效大片为主,契合年前的“合家欢”基调。

《英雄》海报

《无极》海报

《人再囧途之泰囧》海报

《长城》海报

相较之下,2018年的贺岁档真是怎一个冷清了得,大导演、大制作集体缺席,宣传方面也是起步晚,投入少,曝光弱。在经历了11月的大盘低潮之后,整个12月上半月竟无国产大片“救市”,只有《狗十三》《冥王星时刻》等小众文艺片苦撑,还有各路没什么水花的小成本电影争相厮杀。直到12月最后一个礼拜,国产贺岁片才将集中发力,“传统四大”出品的贺岁片《天气预爆》(万达)、《武林怪兽》(博纳)、《叶问外传:张天志》(光线)、《云南虫谷》(华谊),以及影视新贵出品的《来电狂响》(新丽)、《地球最后的夜晚》(华策)纷纷上映。

《地球最后的夜晚》海报

《天气预爆》海报

只是,这几部贺岁新片,无论是制作体量、卡司、口碑和票房,和以往的贺岁大片都不是在一个量级上的。《武林怪兽》《断片之险途夺宝》票房未破亿,《天气预爆》《叶问外传:张天志》《云南虫谷》票房均1亿多,《地球最后的夜晚》虽凭借营销首日拿下2.61亿元票房,创下文艺片开画记录,但次日仅收获1100万元票房,比首日下滑96%,昨日票房仅186万,再暴跌83%,都是史上最强跌幅。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最后竟是翻拍自意大利《完美陌生人》的《来电狂响》成为贺岁档国产片最大赢家。而就口碑而言,仅《来电狂响》《地球最后的夜晚》豆瓣评分及格,《天气预爆》4分,《云南虫谷》3.6分,《武林怪兽》3.9分,《断片》甚至低至2.6分……惨不忍睹。

《来电狂响》海报

《海王》海报

《蜘蛛侠:平行宇宙》海报

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贺岁档都是国产电影的“保护月”,好莱坞的分账大片与这个档期没什么缘分。但2018年贺岁档破天荒地引进了好莱坞大片《海王》,甚至比国外的上映时间还提前了一个礼拜。很显然,《海王》、包括之后的《蜘蛛侠:平行宇宙》,都带有“救市”的味道,12月清冷的国产电影清单让人忧心于其是否一改11月的低迷局面——这关系到600亿元的票房任务,只能借助好莱坞大片打一针强心剂。终于12月票房有惊无险地突破40亿元,全年票房也如愿突破600亿元;但12月,仅《海王》《蜘蛛侠:平行宇宙》两部好莱坞电影的月度票房占比就超过50%,其余近50部大大小小的国产贺岁片也才占50%。

2018年贺岁档国产片的糟糕表现,让这个档期彻底从四大档期中被挤出,贺岁档无电影可贺岁。问题出在哪?

从乐观角度看,贺岁档权重和地位的下降,是中国电影市场做大做强的必然结果。回望2003年中国电影产业改革时,国产故事片产量只有140部,全国电影票房仅有10亿元。那个时候,电影院稀少,电影银幕不足,观众没有形成稳定的观影习惯,电影市场的整个体量非常小,每年的电影产出严重不足,尚无法填补每一个档期的空缺。贺岁档的效应起来了,低频率的观影群体只有在这个时间才会走进电影院,这就造成了大量电影都往贺岁档挤,个别年份贺岁档的产出甚至可以占到全年电影票房的三分之一。

但自2003年后,中国电影保持30%的增长高速发展,2010年票房总额突破100亿元,2013年突破200亿元,2015年突破400亿元,2016年突破了500亿元,2018突破600亿元,国产故事片产量也高达902部。短短十几年间,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扩大了60倍。这意味着电影产量增多,银幕数增多,观众增多,观众观影频次增多。市场的增长不是单一地依赖于某一个档期,而是全面开花,贺岁档与其他档期之间的差距自然不断缩小。

不过,这也并非意味着国产电影彻底不依赖档期了。低频观影人群不在少数,比如我国全年人均观影次数仅1.2次(与美国的人均3.8次有显著的差距),很多人一年只看一两部电影,他们只有在个别档期才会走进影院。以前是贺岁档,那么如今呢?

《西游·降魔篇》海报

2013年,周星驰的复出力作《西游·降魔篇》于大年初一上映,最终豪取12.46亿票房,一举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春节档从贺岁档中细分出来,强势独立成档,大年初一也成了“最强一日”。2014年的大年初一有《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澳门风云》,2015年有《天将雄狮》《澳门风云2》,2016年有《美人鱼》《澳门风云3》《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2017年有《西游·伏妖篇》《乘风破浪》《功夫瑜伽》,2018年也有“四大金刚”:《捉妖记2》《唐人街探案2》《西游记女儿国》《红海行动》。2018年大年初一“四大金刚”同时破亿,单日观影人数超过3168.5万人次,单日票房最终超过12亿元,这是全球的单日票房新高。最终,春节档有两部电影票房30亿+,分别位居年度票房冠亚军,春节档晋升为最强档期。

春节期间走进影院已经成为“新民俗”,春节档的市场潜力大于贺岁档,大量资源开始流向了春节档,贺岁档被冷落。与国产电影静悄悄的贺岁档相比,2019年春节档容量爆仓,大年初一一下子就聚集了《疯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神探蒲松龄》等多部重量级大片。

应该承认,档期对票房是有助益作用,不过决定成败的,从来都是电影本身的质量。春节档这样的热门档期,依旧有不少电影沦为炮灰;而传统意义上的某些冷门档期,也可能产生像《无名之辈》这样的爆款。因此,对于业内“贺岁档是否会消亡”的焦虑,笔者倒相对淡定,窃以为,只要有好电影,就不愁没有好档期。并非先有好档期,才有好电影,你看无论是《甲方乙方》之于贺岁档,还是《西游·降魔篇》之于春节档,好电影都是一个档期成型的起点;与其说是档期成就了电影,毋宁说优秀的电影创造了火爆的档期。

可见,2018年贺岁档的惨淡,不能全怪春节档的吸虹效应,更应该反思的是这个档期电影本身的质量。一批评分两三分的电影扎堆上映,观众怎么会有观影的欲望?冷清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如果真的忧心于贺岁档的生死存亡,就麻烦先把贺岁片拍好吧。

新闻推荐

阿米尔·汗新作票房口碑双失利 《印度暴徒》会适合中国观众胃口吗?

《印度暴徒》《来电狂响》《云南虫谷》中国观众又见阿米尔·汗,只是这次“印度良心”光环不再。与大众已习惯的表现社会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