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网红特工片,透露了韩国社会与电影互动的秘密 | 国庆荐影

2018-10-03 09:08 大字

号脉影像经络,洞察文娱风潮

编者按

国庆长假,影市激战正酣。但对于远离都市去旅行散心的人们来说,进影院看电影有些不方便。为了给假期旅行的读者增加一份调味剂,影艺独舌将在国庆七天为大家推荐7部非院线电影,类型丰富、国别多元,都是可以在网上搜到资源的“网红”佳片。预祝旅途顺利,观影愉快。

用一个类型来做片名,之前有过陈可辛拍的《武侠》。但《武侠》不是一部典型的武侠片,而《特工》也不是一部典型的特工片。事实上,这部电影的韩文片名直译过来是《工作》,这多少让人摸不着头脑,豆瓣最后采用了“特工”这个“直给”的中文片名。

事实上,《特工》在台湾翻译为《北风》,在香港翻译为《北寒谍战》。该片的国际海报用的英文名为——The Spy Gone North,直译过来是“去了北方的间谍”。

今年以来,朝韩关系突然好转,南北韩最高层进行了多次互访,冷却了半个多世纪的朝鲜半岛关系似乎进入了蜜月期。江山不幸诗家幸,单就半岛对峙这一素材,就为韩国电影提供了无数创作灵感,《特工》就是近期这个题材中的佳作。

特工片的表象

政治惊悚片的内核

“二战停战后,韩朝被美苏分三八线而治。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死伤逾300万,休战后韩国的谍报机构‘安全部\’和朝鲜的谍报机构‘保卫部\’不断向对方国家安插间谍,持续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电影开头,交代了《特工》的历史背景。这让这部电影超出了一般谍战片的格局,带有一种史诗气质,正如《无间道》之于香港警匪片。

电影男一号黄政民上一部豆瓣8分电影《国际市场》也有类似的历史背景,其中,朝韩关系缓和后,南北认亲的片段让不少中国观众也流下热泪。

这部片子根据1990年代韩国特工“黑金星”的真实故事改编,但电影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大部分均为虚构。这位原型人物最独特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位见过金正日的韩国间谍。

《特工》的故事并不复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掌握朝鲜的核武器研资料,韩国派情报员以商人的形式去接洽有朝鲜高层背景的外贸部门,最终说服朝方以允许韩国一家公司入境拍摄广告片为交换条件,解决朝鲜日益紧缺的外汇问题。而韩国的间谍部门,也可趁机对朝鲜的核设施进行详尽侦查。

就在这项计划已经顺利进行的时候,韩国面临换届选举,黄政民饰演的这位特工才发现自己服务的政府部门和朝鲜高层一直存在某种政治交易,而为了达到这种交易,不惜破坏这局布置许久的大棋。这时候,这位韩国特工面临一个灵魂拷问:你是替党工作,还是为人民工作?

《特工》以特工片开始,以政治惊悚片结尾,这让它和20世纪初韩国拍的一系列谍战片区分开来。《特工》是“文谍战”,讲的是政治博弈;《实尾岛风云》《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则是“武谍战”,更像动作片。

金正日抱着哈巴狗出镜,满足了不少中国观众的猎奇心。不管是韩国高层,还是金氏政权,在这部电影中,都不是苦大仇深的意识形态敌人,更像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信奉实用主义原则。

金正日同意和韩国高层进行交易时讲道,“每次选举都跑来,又是让我武装示威,又是让发射导弹。我能有什么办法,同胞所托,只能接受。”而当他被说服变卦之后,又对下属讲:“我们已经证明完全有能力影响南边高层的政治格局,已经达到目的了。”

相比之下,黄政民和李星民饰演的韩国、朝鲜一对小卒反而散发着理想主义的光辉,两人都期待半岛和平,早日实现统一。影片结尾,两人再次在朝韩文化交流活动见面,虽然远远凝望相顾无语,但是都带着对方当年送给彼此的礼物。一方面是男人之间沉默的情谊十分打动人,另一方面也对朝韩关系未来走向进行了光明的展望。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市井,进行了不少篇幅的呈现,甚至出现了“王府井小吃街”的牌坊。朝韩双方间谍在北京斡旋交易,像是一场地下进行的“日俄战争”。中国在片中是以改革开放对朝鲜正面影响的形象出现,韩国拍类似题材最不惮于凸显处东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国从来不曾缺席,比如另一部同类作品《铁雨》。

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又一次进阶

除了谍战片,解读《特工》的另一把钥匙是“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我不是药神》在今年暑期大火,它的故事和原型有很大出入。 根据媒体对导演文牧野的采访,《我不是药神》一开始对标的就是韩国的《辩护人》,这一点从那张“伪喜剧”的海报上能看出端倪。

《辩护人》代表了某一类韩国电影,它们经常以某一社会事件为切入点,痛陈社会积弊,呼唤做出改变。同处于东亚大陆,相似的社会文化习惯,让中国观众习惯透过“镜中我”来审视自己,通过互联网传播,这些韩国电影在中国赢得了不少泪水和赞誉。

为何社会写实片在欧美主流商业市场毫无地位,但却在亚洲的印度、韩国、中国成功跻身第一梯队?众所周知,幻想类题材——科幻、奇幻、魔幻才是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主旋律,而以《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朱诺》《聚焦》《永不妥协》为代表的美式社会问题片,票房表现都很一般。

作为发达国家,美国早已完成社会转型,那种个人与社会激烈冲撞的故事,不会在全社会范围内获得共鸣,遵循的是一种分众化的传播。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这种转型之痛可以最大范围引起全社会共鸣,遵循大众传播逻辑,虽然社会题材娱乐性较低,但依然很容易成为商业电影的素材。

事实上,“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在韩国一直是以犯罪类型片的形式在做呈现。比如根据韩国三大悬案改编的三部犯罪电影——《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孩子们》。除此之外,《追击者》《熔炉》《素媛》《断箭》《韩公主》《共谋者》《黄海》等影片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某种程度上来讲,韩国导演已经挖尽了犯罪片在引起共鸣、疏导社会情绪的潜力,以至于罗宏镇的犯罪片《哭声》已经开始拍“跳大神”以及宗教灵异现象。在这种情况之下,韩国导演又向社会、历史层面进行挖掘,将“真实事件改编”这类电影拍出了新的境界和高度。

科幻电影因为较高的投资成本,韩国单一国内市场很难回本,尽管代表电影工业的尖端,也鲜有尝试。奉俊昊拍的《雪国列车》《玉子》都是借助好莱坞资本完成。目前来看,“日据”“韩战”“民主化”是韩国社会的三大痛点,这也成为韩国导演取代“犯罪片”来挑动社会情绪、打造爆款的集散地,这三大题材也是韩国本土电影市场扩容的利器和法宝。

“日据”时代是韩国社会的惨痛记忆,之前因为韩国影视文化大量依靠日本市场,“抗日神剧”在韩国并不流行,但是近年来蔚然成风。比如《暗杀》《军舰岛》《密探》以及《鸣梁》。值得一提的是,朝鲜在东亚朝贡体系中的“屈辱史”也开始被挖掘,比如“抗清片”《南汉山城》,以及正在韩国上映的“抗唐片”《安市城》。

韩国民主化进程也是近来韩国电影爆款集散地,比如《辩护人》《出租车司机》《1987》等。朝鲜战争导致的半岛对峙以及核危机也是能够挑动韩国社会神经的一个话题,《特工》这部电影正是最新的案例,也是韩国导演为了平衡商业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对“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进行升级的又一次尝试。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在韩国早就跨越了犯罪类型片的高峰时代,通过对历史、社会的深度挖掘,早已进入另一个赛道,而中国才刚刚拍出了一部《我不是药神》,差距啊差距。

【文/杨文山】

The End

出品 | 北京独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监制 | 李星文

主编|杨文山

新闻推荐

一个青年导演把作品带向市场要过几道关?

作者/付于洋“在行业里投资气氛不怎么好的时候,培养下一波创作人太重要了。”导演陈嘉上说。今年两会,有导演呼吁:“现在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