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走出去”的困境与启示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2018-09-02 10:56 大字

【编者按】:本文是“日本漫画与政治”系列的第四篇。在《课长岛耕作》中,1980年代日本企业走向海外之后所面临的软实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可以作为同样大步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的镜鉴。

如果时常乘坐日本的电车或地铁,便会发现一件很奇特的事情。无论男女老少,都可能会手捧一本漫画,读得津津有味。实际上,这并不是因为日本民众过于幼稚,而是日本漫画在写实方面鞭辟入里。可以说,是日本漫画本身的深度拓展了受众的广度。

在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的蔡增家教授专门开设了一门通识课程叫《从漫画看日本》。这门课的前身是《日本政治经济之研究》,当时选课的学生寥寥无几,这让蔡教授十分苦恼。于是,蔡教授大胆做出改变,试图以漫画为引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日本真实的政经动态。此后,这堂课年年爆满,上千名学生排队候补选课,甚至有学生为了选这门课一直排队等到大学四年级(参见蔡增家《上一堂最好玩的日本学:政大超人气通识课“从漫画看日本”》)。

这个现象表明,相比于枯涩无味的文字,年轻人更愿意接受漫画所传递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蔡教授的课程改革之所以能够成立,其前提条件是日本漫画在内容有趣的同时,还抱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在诸多反映日本社会问题的漫画中,《课长岛耕作》可谓是扛鼎之作。

《课长岛耕作》:一代人的悲与喜

《课长岛耕作》(日文名称:課長島耕作),1983年至1992年连载于漫画杂志《Morning》,作者是日本漫画家弘兼宪史(他也是本系列文章第一篇中介绍的《政治最前线》的作者)。严格来说,这部作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漫画,但却是反映日本社会生态与办公室政治的最佳作品。

《课长岛耕作》第一卷书影。

作者以主人公岛耕作的职场人生为主线,讲述一名日本公司职员的沉浮悲喜。《课长岛耕作》发行后,广受社会欢迎,日本的工薪阶层都将岛耕作视为偶像。此后,作者又接连推出了《部长岛耕作》、《董事岛耕作》、《社长岛耕作》等一系列作品,延伸了主人公的成长轨迹。截止至2013年,《岛耕作》系列单行本在日本的销售量累计已达4000万册。现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担任日本首相)也是《课长岛耕作》的忠实粉丝。

《周刊朝日》将岛耕作与麻生太郎PS在一起的封面。

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也就是日本经济的高度成长时期,同时也是泡沫经济破灭的前夕。此时作为日本社会顶梁柱的中年人常被称为“团块世代”。所谓团块世代,就是在日本战后初期婴儿潮中出生的人群,他们诞生在满目疮痍的战败环境,感受过美军的统治,父亲多为日本军人,许多人成长于单亲家庭。特殊的环境使这一代人意志顽强,喜好竞争,许多人参加过1960年代的反美学生运动。随着日本急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他们也成为了支撑日本发展的中坚力量。

主人公岛耕作就是这一代人的缩影。他出身平凡,因成绩优秀考入早稻田大学,毕业后进入电器公司。经过努力攀爬,步步高升。在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大企业间的激烈十分竞争,企业内部各派系也在相互争斗。在这种环境下,处在经济活动底端的岛耕作上演着自己的人生悲喜剧。

经济泡沫期挥舞万元大钞抢乘出租车的景象。

泡沫时代小人物的无奈与悲哀

《课长岛耕作》并不是描述成功人士飞黄腾达的心灵鸡汤,也不是夸耀日本经济繁荣的赞歌。相反,作者强调的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社会矛盾与小人物的悲哀。

在这部作品中,岛耕作是一家大型企业的年轻课长(在日系企业中,分管一个科室,属于中下层的领导岗位)。他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具有团块世代的共同特征。当时,日本经济快速成长,竞争压力与日俱增。毫无背景的他,在公司内部的派系斗争中只能谨小慎微,明哲保身。更为糟糕的是,职场上复杂的男女关系扰乱了他的生活。同时,妻子也因为不满这个只知道成天工作的丈夫,而移情别恋。事业上升,却婚姻破裂。这是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社会结构变动的一个缩影。

围绕在主人公周围,还有许多失败的小人物。他们能力平庸,背负着房屋和汽车的贷款,面对着父母养老与孩子教育的压力。有些人铤而走险,有些人拼命钻营,有些人消失在人生舞台。作者似乎在诉说,上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社会财富的快速累积冲击着日本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而没有发言权的小人物又有谁去关注呢?

年资、同期:日本企业的文化特征

《课长岛耕作》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细腻的人物刻画。这部作品还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考证严谨。一个是重现了一家日本企业在经济高增长期的成长轨迹。

在考证方面,作者付出很大的心血。这部漫画虽然只有17卷,但作者却耗时9年。作者为了尽可能达到写实的目的,对各地建筑物的风格、人际关系的形态、日本关东关西的文化差异等要素都十分讲究。为了采景,作者和助手还亲自去了美国、菲律宾、印尼等地进行现场调查。

根据作者的独白,我们可以知道主人公所在的公司就是松下电器(作者在松下总部曾有过3年的工作经验)。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的一生都效力于松下电器。其实,这反映的是日本传统的年功序列制度,职员的升降标准是根据资历,而不是业绩。因此,忠于职守才是最好的选择,跳槽意味着资历的积累要重头再来。

由于跳槽的现象并不频繁,所以,日本的大型企业更加类似一个封闭型的小社会。因此,人际关系与服从上级就显得格外重要。日本企业内的人际关系在纵向上主要是由部门利益垂直形成的派系,横向上则非常依赖“同期”这一概念,而不是同乡、同学等。所谓同期,就是作为应届生同一批进入公司的人群,他们会集中接受培训,一起生活一段时间,然后被分配到各地的各部门。分开后,他们仍会定期聚会,分享资源。这是日本企业的一种传统(参见岸宜仁《同期の人脈研究》)。

描绘企业内上下关系的桥段。

软实力:日本企业的海外困境

作为故事背景的1980年代,日本企业快速发展,走向海外便成了必然的趋势。在这一时期,日本企业大肆收购美国企业,并在中国、东南亚各地建立工厂,海外投资的困境也逐渐凸显。

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曾被外派到美国、菲律宾等地,参与了日本企业收购美国环球影业,在菲律宾大兴土木的海外投资过程。

作者借助主人公的视角,反思了当时日本在海外投资中软实力不足的困境。作者认为,日本经济膨胀过快,企业在走向海外之后,一时之间表现的过于傲慢和强势,并且在交涉上不能理解当地民情和文化差异,因此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作者试图呼吁,日本企业在完成财富积累的同时,应当摒弃只关注自我利益的观念,实现从利我到利他的转型,将财富返还给当地社会,构建资本的良性循环。

我们知道,在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雁行理论(the flying-geese model)。这个理论描述的是产业结构的候鸟效应,指某一个产业会在不同国家间不断转移,并有先后兴盛衰退的顺序。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雁行理论,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将会逐渐朝海外投资的方向发展。那么,《课长岛耕作》所提出的问题就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在虚构的真实中寻找共鸣和答案

人们渴望英雄的出现。大多数漫画往往也采用英雄史观。主角不是出身良好的社会精英,就是血统高贵的上层人物。他们总是显得那么完美,有姣好的面容,远大的理想,优良的品性,十足的能力,并且受众人爱戴。《课长岛耕作》却把眼光向下,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白领的人生。他性格软弱,但又诚恳。他勤奋工作,但又虚与委蛇。他聪明,但又不善钻营。他孤独,但又左右逢源。他在小心地下自己的棋局,但又是被博弈的棋子。大型组织体系中小人物的境遇以及人性的矛盾,或许才是引起读者共鸣的地方。

孤独的主人公在深夜回到母校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酸甜苦辣,冷暖自知。虽然,岛耕作总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的故事情节显得不那么现实。但是,就犹如人们从不相信世界上真有圣诞老人,却又会假借圣诞老人的名义馈赠礼物一样。真实与否并不重要,只要人们能从这种虚构的真实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便已足够。

岛耕作代表的是一代日本人的命运。从岛耕作身上,读者看到的其实就是自己。“啊,原来你理解我的苦衷”——想必,这就是读者的心声。如果,有一种理解可以跨越时代跨越阶级,跨越种族与国境线,那或许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作者系日本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科博士研究生)

新闻推荐

一出好戏:孤岛求生法则

■王珉试想,某天陨石撞地球的末日来临,一小部分人却幸存下来,他们以荒岛求生的方式,开始重新洗牌演变社会阶层。在搞笑荒诞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