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小说就像希区柯克的电影 ——读石一枫的《借命而生》

阿坝日报 2018-06-15 09:31 大字

■几又

有一种小说,你可能猜得出开头,但没法猜出结局。一直认为,一部优秀的推理小说,就应该像法国著名推理导演希区柯克的作品,常常可以给读者这样的美妙体验:即满以为意料之中,实际又出人意料之外。

这样说并非是对石一枫小说的盲目吹捧,此前没有读过他的作品,自然谈不上自带好感、预植观点,本文的感受与评论,其出发点均只针对这个篇幅略短的故事。况且,笔者也有如同一些网友所述的感觉,即从小说写作角度而言,本书行文还是有一些明显的瑕疵,语句的提炼也确实欠些火候。

笔者始终坚信,小说本质上就是讲故事,好的小说必须有好的故事,好的故事必须有好的逻辑。优秀的逻辑设计,或可掩盖文字张力的某些不足。大抵出于先抑后扬的考虑,石一枫的这个故事开头极为平淡,平淡到让人感觉有点游离主题,比如狱警杜湘东忙于思考他自己的人生,什么留京问题啦,什么婚恋问题啦,什么调动问题啦,总之一堆婆婆妈妈、看来与本书故事扯不上太大联系的陈芝麻烂谷子。这也成为这个故事的一大软肋,毕竟在“浅阅读”盛行的时代,到底有多少人真能沉住气,耐着性子把故事慢慢读下去,心里确实没什么底。

从整个故事设计来看,有点好莱坞大片《肖申克的救赎》的味道——真正的“操盘者”从来不会显山露水,往往是在波澜不惊中酝酿惊天动地的“翻盘”。在石一枫精心设计的这个故事中,那个一手策划整个剧情的“导演”姚彬斌始终默默地站在幕后。他其貌不扬,公开示人的形象还特别软弱,常常沦为别人的笑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故事不到一半的时候,姚彬斌因为盗窃、袭警抢枪和越狱,罪上加罪,早早便伏法,消失在苍茫的文字中。

相信许多读者均以为,抓捕许文革是故事的唯一主线。然而,待到一切底牌揭开时才发现,看似处处豪气干云的许文革,原来只是姚彬斌手里的一张“硬牌”。逃出看守所的许文革,接下来数十年所做的,其实也是姚彬斌生前早就谋划好的人生。被姚彬斌一同“算计”的除了许文革,还有看守所里的那些民警,其中就包括自命不凡的杜湘东——“活人被死人算计”,而且“算计”了几十年,这才是这个故事的最为高明之处。

从阅读体验角度看,这个故事总体构思非常精妙,但结尾还是略显疲软。杜湘东数十年锲而不舍地追捕许文革,然而,谜底的真正揭开却不是以层层剥笋方式。不是说现在这样的情节设计不行,但信息披露缺少层层递进,不易牵着阅读者的“鼻子”走。事实上,杜湘东的追捕,对故事的展开并没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既然对故事情节没有太大推动,自然就很容易让读者觉得有点冗余。

另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为了营造足够的悬念,作者反复埋下大量伏笔。但越是这样,揭开谜底就越得有技巧,越得有技术含量。然而,这个故事却让一个故事的“第三者”轻而易举地掀开了盖底——这样的处理,总感觉略显轻率。

指出这些问题,并不是对这个故事的否定。总体上,这是一个颇为出彩的作品。从整个故事定位来看,作者的“胆子”够大,早早便让真正的主角以几乎不太引人注意的方式,离开了叙事主线。当读者把追寻悬念的目光投向“健在”的那些人物身上时,谜底揭开,却发现自己早就掉进了作者精心布设的“烟幕弹”里。

这其实也是希区柯克推理作品屡试不爽的“伎俩”,即真正高明的推理,谜底不必光怪陆离,而是早就蕴藏于故事的细节之中。

新闻推荐

14部影片带你领略3国银幕风情

6月13日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的重磅活动“聚焦国家”单元首场聚焦中国,开启了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交流的序幕。昨日,“聚焦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