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恐怖片十年最佳,名不虚传
文 |县豪
最后20分钟,《昆池岩》开始对观众进行完全而彻底的官能刺激。这部电影在韩国院线的强劲表现,相信也是得益于这干货满满的20分钟。
上映首日,它即击败斯皮尔伯格《头号玩家》,拿下单日票房冠军,同时刷新韩国恐怖片最高单日票房纪录,并在其后成为韩国近十年来,最快突破百万观影人次的本土恐怖电影。在韩国专业电影网站Naver上,收获观众7.60、评论家6.33的不错分数。
2012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票选了全球七大恐怖圣地,包括切尔诺贝利游乐园(乌克兰)、Sedlec人骨教堂(捷克共和国)、自杀森林青木原树海(日本)、西非巫术市场、霍奇米尔科人偶岛(墨西哥)、军舰岛(日本),以及位于韩国的conjiamu精神病医院,即昆池岩。
昆池岩曾是一座监狱,不少犯人在此死亡,后改建为精神病院,但病人也陆续离奇死亡,院长亦下落不明,最终,该地于1996年被关闭,成为韩国最著名的灵异场所。昆池岩十分恐怖,却也因此极具戏剧价值,2016年韩国TVN高口碑悬疑剧《信号》,便曾在昆池岩取景。
在恐怖片越来越容易以小博大的今天,《昆池岩》虽在拍摄手法上,采用了伪纪录片、无人机、GoPro、直播摄影等繁复多变的方式,试图以多视角呈现医院内外的阴寒空间与幽森气息,但它在剧作上,仍然秉持最传统的官能刺激模式。这种「头脑简单」的恐怖片结构,令最后20分钟塞满了各种常规恐怖桥段:鬼打墙、鬼上身、超自然异动、逼仄光线中的鬼影、鬼面特写……当然,还有演员被惊吓到仿佛脖颈扭曲的表情。
官能刺激在任何恐怖电影中,都不可或缺,能将其做到极致,令观众产生强烈生理反应,自然算是成功,比如彼得·杰克逊于1992年推出的《群尸玩过界》(Braindead),通过对「血浆」神乎其技的运用与对人类身体那充满想象力的破坏,在弱化痛感的基础上,纯靠官能刺激,令观众自影片中体验到不亚于《指环王》的视觉享受,无愧「恐怖喜剧」的类型标签。
但官能刺激并非恐怖电影的刚需。远至1980年斯坦利·库布里克《闪灵》,近至2017年安德斯·穆斯切蒂《小丑回魂》,以及其间温子仁《电锯惊魂》(第一部)、《招魂》系列等佳作,恐怖电影都在保持官能刺激的基础上,探寻精神隐喻、人性思辨、表象与本质等更重要的东西,所以剧本的恐怖性一度优先于视觉的恐怖性,即传说中的「细思极恐」。
《昆池岩》编剧也在对人性的探索上进行了尝试,但粗暴而无效。故事始于恐怖直播团队招募志愿者,共同进入精神病院探险,为获得高收视率,团队故意在医院中设置灵异现象,导致志愿者精神逐渐崩溃。影片花费大量篇幅呈现这种利益对人性的渗透,目的之明确,手段之粗暴,方式之简单,很容易令观众对电影角色体现出的做作反感,从而判定《昆池岩》为一部愚蠢的电影;另一方面,精神病院内部那令人冷入骨髓的宝贵空间,也因为这些「人吓人」的虚假灵异,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其阴森感,造成空间浪费。
对于电影中的角色,这些灵异现象十分吓人,但对于「上帝视角」的观众而言,只觉得好笑。同样是「人吓人」,为何马凯《中邪》从夜色暗下的那一刻起,农村的每一寸空间都开始释放恐怖激素?它和《昆池岩》的唯一差别在于,恶意。
《中邪》中的「人吓人」,从始至终带有「真诚的恶意」(报复心理),而《昆池岩》中,利益的驱使并不足以构成威胁生命的恶意。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被鬼屋游戏吓得失魂落魄的人,其实也是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鬼屋的空间、道具、演员等,都怀有阴森而直接的恶意。在《昆池岩》的前70分钟,观众恐怕很难感受到恶意的存在。
从其中一位女性角色将手伸进实验室的柜子里时,昆池岩精神病院的恶意终于淋漓尽致地被释放而出。对观众而言,这种饱满的、不容辩驳的恶意,使昆池岩那一直被浪费的空间,终于具有了强烈的吸附能力——观众开始被吸入电影营造的恐怖气氛中。
一部有效的恐怖电影,我认为就是寻找到一个空间,无论物理空间还是心理空间,然后为空间注入足够的恶意,使空间对观众产生吞噬性。依据这一思路,最典范的电影之一,便是2005年英国导演尼尔·马歇尔的恐怖代表作《黑暗侵袭》(The Descent)。
《黑暗侵袭》中有两层行之有效的空间:洞穴本身是物理空间,从洞穴外弥漫至洞穴内的角色之间的猜忌是心理空间,而洞穴逼仄所形成的强烈压迫感,使这两层空间互融互通,穴居之人形怪物则为这两层空间注入极为强劲的恶意。尽管影片的前30分钟节奏缓慢、视觉明亮,但因为洞穴戏份吸附力十足,使其「前戏」也被一丝一丝恐怖化,一分钟都未浪费。
不少评论指出,《昆池岩》「抄袭」加拿大恐怖电影《墓地邂逅》,我没看过《墓地邂逅》,不便多说,但我可以肯定,《昆池岩》一定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黑暗侵袭》。因为它也试图打造同样的两层空间,但因心理空间的全然失效,连累其部分物理空间坍塌,最终,影片只剩下20%的高效空间:猛鬼真正存在的20分钟。
这20分钟内,物理空间在视觉上反而被压缩至最小。比如画面会偶尔全黑,只剩人物恐惧的声音,或其它环境音,然而在观众的想象中,所有一切都在视觉中清晰并扭曲,就像我们站在夜黑的乡间小路,四周的环境从未空白。这种手法也在《中邪》中被运用,并更彻底,如一个被拉长的音符。
又或者,镜头会给人物表情特写,而表情以外的画面空间,全黑,观众则在其表情四周等待恐惧降临,而狭窄灯光在灵异黑暗空间缓慢扫动,更是传统恐怖电影的经典手法,灯光中出现的恐怖人形,则与《黑暗侵袭》中的穴居怪人如出一辙,无论形体、胖瘦、姿势、面部特写。
在这段时间里,影片以一系列高效的传统恐怖手法,对角色进行清理,这种高效虽减损了剧情编排的乐趣,却制造了足够突出的临场紧张,令观影情绪被牢牢抓住,观众得以获得一种「心无旁骛」的快感。
电影开篇,导演便安排了一次「镜渊」(如深渊般的镜中镜,源于法语「mise en abyme」,又名「纹心结构」),试图令观众深陷电影之中,但熟料,直到70分钟之后,观众才能真正陷入恐惧。
《昆池岩》对电影配乐的慎用,则延续了伪纪录恐怖片的优点:尽量依靠环境音提升恐怖效果(其实《昆池岩》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伪纪录片,其DV质感不像《中邪》那样连贯始终)。即使用到配乐之时,也能明显感觉到克制:不仅音量不重,音乐风格相较其它恐怖电影,亦相对舒缓,当然,仍显锋利。但从电影中直播元素的角度来讲,这些零星的配乐都应该被弃用,毕竟,直播画面本身是没有音乐的。
电影里的七名探险者,片中的角色名就是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名,可见影片希望打造一种绝对真实,然而,伪纪录片手法的断断续续、剧作对人性的教条式演绎、电影配乐未对直播画面进行规避……等等,都在对电影的真实性进行不同程度的剥夺。
所以整部电影看下来,导演似乎想通过多种手法令恐怖片类型回归传统经典,却因力有不逮,使影片只成功了五分之一,不过这五分之一,已足够令人在黑漆漆的影院打翻爆米花了!
而在看《昆池岩》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却是:
为什么不干脆用挖掘机把这家精神病院给推平呢?
推荐 |“幕味儿”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
新闻推荐
《起跑线》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