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比火焰还强大

济南时报 2020-11-27 14:10 大字

□新时报记者 钱欢青

祖父去世之前,让孩子们烧掉祖母年轻时写给他的信。孩子们很不情愿,但还是照办了。水边火堆熊熊燃起,那些带着时间和情感印记的信在火焰中化为灰烬。

第二天一大早,雅辛克独自回到这个烧信的地方,他捧起信的残骸——那如枯叶般尚未化为粉末的信的灰烬,感觉到,“有些东西,比火焰还强大”。

这比火焰还强大的,是时间流逝中,生命的温情和哀伤。

雅辛克是祖父、祖母的长子,也是这部《鸟类变形记》的导演的父亲。这么说,你也许已经感觉到了影片的特别。和我们惯常所看的电影不同,出现在《鸟类变形记》中的人物没有任何一句对话,只有油画般美的画面,和安静、隽永如河水静流的音乐,所有的人声都是画外音。这是一部仿佛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一般的电影。导演通过家族物件、亲人原声,与戏剧式的场景重建,钩沉、梳理祖辈、父辈几近失落的记忆。她邀请家人参与演出,对应不同人声的旁白,以声音划分出想象空间,让影片在深刻幽微的生命沉思下,拥有轻盈的流动感。

所以其实这是一部讲述家族历史的电影,但它的讲述形式非常独特,它不是叙述性的情节化的讲述,更不制造矛盾冲突,引起戏剧性的高潮,而是直接对准了家族成员内心的生命和情感感觉,用大量饱含着生活和生命体验的个人化语言,构筑起了家族成员情感和生命的流动。看《鸟类变形记》会让人想起里尔克说的这番话,里尔克说:“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黑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看完《鸟类变形记》,我们会觉得,或许是导演找到了这个让她“豁然开朗的时刻”,从而使整部影片拥有了如此完整的情感基调。

《鸟类变形记》中的家族,当然始自“祖父”和“祖母”,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相遇,怀着朦胧的爱意,他们初见之后又见面了,美好的事情于是发生了。他们生活在了一起,并且生了六个孩子。然而男人长期在海上,女人独自照料着孩子,陪他们一天天长大。对于女人来说,对男人的思念,常常溢出整个房子,“照看孩子的时候,她内心的渴望和焦虑会消失”;对男人而言,无边无际的大海会让思念时时汹涌,偶尔靠岸时收到的那些信,成为寄托思念的唯一依靠。影片中的语言、画面酿造的基调,是片中人物对一切都充满沉思的生命质感,永恒时间中人的渺小,常常触人深思。男人在大海上,想的是“大海在我们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在我们消失之后还将存在”。女人在家里照料孩子,喜欢植物永远直着向上生长,并且用植物来教育孩子,常常做的事情,是“打开窗户,让四季涌入房间”。生命温暖流动,却终究敌不过时间,败下阵来的,永远是生命。

为什么叫“鸟类变形记”?因为孩子们在小的时候还需要父母的照顾,还属于父母,但他们会渐渐长大,渴望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影片中两个孩子睡觉前的对话特别能体现影片的气质,其中一个问:“树会思考吗?”另一个答:“会。””在我们出生之前,树就已经存在了吧?”“对,它们还看到了我们父母的出生,看到了我们父母的父母的出生。”“那在我们死了以后,它们也还会存在吧?”“是的。它们还会存在。”

这样的对话常常让人生出一种生命的哀伤,这是时间巨刃之下生命的哀伤。就像影片中特别穿插的几个下水憋气的镜头:丛林中的一汪清水,远处的山连绵不绝,山上的云气连接着高远的天空。一个孤独的年轻人潜下水去,数着数憋气,出来后已经白发苍苍。

片中不仅每个人都沉思着生命沉思着一切,每个人之间的感情,也安静而低沉。女儿会到山上寻找已经去世的母亲,并且“确信”母亲还活着,会给母亲讲所有的事情。“妈妈,你随着鸟儿而去,春天的时候就会回来。”生命消失于时间深处的哀伤,想象中的深情,配以印象派风格的安静画面,让人无比动容。

影片大约一个半小时,或许是我对这种散文式电影缺乏耐心,看到最后时觉得略有一些疲倦了。因为终于还是难以承受持续不断的沉思和哀伤吧!但影片的艺术气息,还是久久留在心里。如俄罗斯文艺学家、作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所说:“艺术就是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是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是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而我觉得,这种艺术气息和“感觉过程”是十分珍贵的。尤其在这样一个人人匆匆忙忙、疲于奔命的时代,有太多时候我们不再沉思,不再深刻体会,不再凝视内心。我们以为匆忙的浮在表层的生活就是人生本该有的样子,我们不知道随波漂荡之中,已经丢失生命中真正值得珍惜的东西,丢失了那些“比火焰还强大”的无比珍贵的东西。

新闻推荐

观《银河补习班》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叫《银河补习班》。这个电影主要讲了一个爸爸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教育儿子成长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情节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