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你不必是超级英雄
□刘睿
花木兰,本该是千千万万平凡女孩中的一个,勤劳善良,天真烂漫,少女情怀总是诗,而她被命运改变了人生的轨迹,也在与命运的对话中逐渐丰满了羽翼,拥有了独立的思想,超乎寻常的人生经历磨砺了她,也成就了她。花木兰并非天生的英雄,《木兰辞》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
从谁说女子不如男,到谁说女子必须要像男人一样,这样的花木兰,激发了我们平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又在成就非凡后重新发现平凡的美好。
1.
在谈论电影《花木兰》之前,我们先问问自己,到底有没有读懂《木兰辞》。
重读并不难。无须借助于百度,这首北朝民歌,当年背得滚瓜烂熟,至今依然朗朗上口。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作为乐府叙事诗的代表作,《木兰辞》的故事,从一声叹息揭开序幕。
是什么让聪明伶俐的姑娘停下了机杼陷入忧虑?她叹的是不可抗争的命运。
没有人能够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背景。自西晋末南北分裂三百余年,因为战争与分裂,才会有南北朝,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在兵荒马乱中寻求心灵的慰藉,而北朝女子花木兰,正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艰难时刻。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她并不是唯一的叹息者。军书十二卷,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连年战乱中,每一次离别都意义沉重,每一户人家都有隐忍不言的伤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没有选择。女子本弱,是命运让她不得不刚强。女扮男装替父出征的故事,被千古颂扬成了传奇,但在当时当地的处境中,又完全合乎情理。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繁华的市井,生活的画面,随着花木兰紧锣密鼓的出征准备而展开。这是人类独有的韧性。无论在怎样的动荡不安中,生活仍要认真地继续。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一去,山高路远,世事茫茫。在沙场征战的历练中,木兰从思乡情切的新兵蜕变为智勇双全的战士,为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风光凯旋,大获封赏,但这都不是木兰想要的。这一次,她掌握了命运的选择权,放弃加官晋爵,只愿回到家乡,回到日夜思念的父母身边。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求荣华富贵,但愿儿女平安,骨肉团圆。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脱下了铠甲、完成了使命的木兰,转身回归了曾经熟悉的生活中,变回一个父母呵护下的平凡女子,享受简单而美好的一切。
这就是《木兰辞》,没有故弄玄虚,也不会矫揉造作,而是明亮又辽阔,情节扎实,逻辑分明,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亦展开了一幅时代的画卷。她本身就是一部电影,花木兰是无可替代的女主角。
她是被认真刻画的女性形象,拥有丰厚而完整的心路历程。
替父出征,是花木兰被动的认命,无奈而悲壮。
顶住女扮男装和转战四方的双重压力征战沙场,是花木兰为国为民、对责任的担当。
拒绝封赏千里还乡,是花木兰主动的选择,是她在更为宽广的格局上认定的人生归宿。
一千多年后,我们依然热爱着花木兰,是因为她有承担命运的勇气,也有视名利为浮云、主动决定自我价值的意识,她不是传说中天赋绝世武功的平面英雄,而是有头脑有情感有血有肉独一无二的花木兰。
花木兰,本该是千千万万平凡女孩中的一个,勤劳善良,天真烂漫,少女情怀总是诗,而她被命运改变了人生的轨迹,也在与命运的对话中逐渐丰满了羽翼,拥有了独立的思想,超乎寻常的人生经历磨砺了她,也成就了她。花木兰并非天生的英雄,《木兰辞》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
从谁说女子不如男,到谁说女子必须要像男人一样,这样的花木兰,激发了我们平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又在成就非凡后重新发现平凡的美好。
2.
迪士尼真人电影中的花木兰,是否需要原汁原味地再现《木兰辞》的精神内涵?大可不必。
迪士尼本身是一个梦工厂,负责为全世界的孩子和孩子气的大人们造梦。迪士尼出品的王子、公主和精灵们,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平行与现实世界的童话世界,绮丽而浪漫,正义一定战胜邪恶,危机时刻总有英雄登场。
花木兰成为风靡世界的英雄少女,1998年的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功不可没。
但细究一下,那个让全世界牵挂又喝彩的勇敢少女“花木兰”,也并不完全忠于原著。健康黝黑的肤色,眼角上扬,嘴唇丰满,当年的木兰俨然一位从椰林绿影中走出来的亚热带少女,却戴着斗笠,在典型的江南水田中劳作。在《木兰辞》问世很多年后才会诞生的烟花,也在电影中“提前”盛放。
电影工业的主旨是娱乐,不是考古,在故事精彩、细节考究、逻辑完整而自信的作品中,这些都属于瑕不掩瑜。打动观众,迪士尼有自身的法宝,就像每个童话中的公主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神奇魔力。从唧唧复唧唧到关山度若飞,动画中的花木兰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努力,经受了严酷的考验,一再挑战个人意志的极限,她从胆怯到自信的经过,也是国家与民族从危难到强大的历程,波澜壮阔,渐入高潮,故事情节与叙事方式与《木兰辞》并不完全一致,而是基于原著内核进行了成功的扩展,让花木兰的精神跨越文化隔阂被更多观众理解。
不难发现创作者的“心机”。花木兰的成长不是孤独的,其间还伴随着迪士尼最擅长表现的细腻友情。他们创造了人见人爱的卡通形象木须龙,一路守护在跋山涉水的木兰身边,如同小象丹波身边的花狸鼠蒂莫西,它是木兰最忠实的伙伴,又像是我们大家的人生导师,平时负责卖萌,关键时刻醍醐灌顶,这是迪士尼并不新鲜的“套路”,但屡试不爽——谁不希望自己的英雄有位知己陪伴?
同样由迪士尼出品的新版真人电影《花木兰》,有着忠于原著的决心,但似乎用力过猛。土楼,腮红,茶艺,还有作为故事灵魂的“气”,几乎所有可以代表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元素热热闹闹地堆砌着。全明星阵容,大场面拍摄,加上造价不菲的特效,都在表现不同凡响的气势,却让人难以理解,它到底在说什么。
充满玄幻意味的“气”,成了故事中的重要元素。当“气”成为解决一切困局的万能钥匙,与“气”同行的木兰便成为超凡脱俗的魔法少女,与真实的世界渐行渐远,她不会有太深刻的烦恼,也未必需要朋友,她对抗千军万马和繁文缛节的自信,都来自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曾经的动画电影中的木兰,真实可爱得好像邻家少女,而这一次由真人演绎的木兰,却像一个扑朔迷离的传说,遥远又模糊。创作者想要将她塑造为迪士尼版的超级英雄,而同时代表中国文化,于是便大量使用物化的元素来烘托。
跨文化不易,毕竟我们相隔万水千山的地理和心理距离,跨文化的呈现,其实也不必难倒自己,以擅长和熟悉的语言,来说好一个不同文化中的故事,便足矣。
《木兰辞》传诵千年,动画《花木兰》成为经典,它们的成功异曲同工:逻辑严谨、故事扎实,由始至终风格统一,创作者自信而坚定,认知自身能力的边界而又全力以赴。
3.
如何完成一次成功的故事新编?《哪吒之魔童降世》曾给出独到的解答。
哪吒的传说深入人心,任何改编都顶着巨大的风险,要做好和“吒儿”一样不被理解的准备。
但这是一次尊重传统的改编。哪吒的个性、故事的主线基本符合《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名著中的经典创作,乾坤圈、混天绫、风火轮、火尖枪,这些广为人知“哪吒专属”神器,一个也不能少。
向经典“借力”,便完成了博得观众认可的第一步,之后,再慢慢去质疑、推翻、再构建,以更符合现代性的解读,去塑造一个充满时代感的新“哪吒”,并让观众于其间照见自己的身影。
电影中的哪吒,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熊孩子”,因为总在闯祸,人缘很差,越得不到尊重便越是变本加厉四处捣蛋,于是陷入了恶性循环。
哪吒没有意识到,他得不到他人认可的真实原因,是因为在潜意识中,他对自己也是有偏见的。
顽劣是他保护自己的“壳”。他内心渴望被接受,渴望友情和亲情,却没有勇气去打破僵局。
哪吒的“天敌”敖丙,有着同样煎熬的内心。身为“龙族”受尽歧视,生来就背负着改变龙族命运的重任,他也在不快乐的童年中长大。他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因为一对龙角就足以消灭人们对他所有的好感。
更改了灵珠和魔丸命运的申公豹,可谓身处“偏见歧视链”的最底端了。他因其妖魔属性,在天庭备受压制,而走上了邪恶之路。可恨之人,有其可怜之处。
哪吒和敖丙互相确定了身份后,在阴谋和友情间该如何抉择?这取决于他们内心的自我认同。
在找到自我认同之前,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哪吒在命运的跌宕起伏中明白了:你是谁,由你自己说了算。
愿文艺世界中的花木兰和哪吒们,都能找到自我认同。
新闻推荐
原创DJ雅清老电影的那些事1990年,是我国电视剧收获颇丰的一年。这一年出品了众多优质电视剧,有的甚至成为了现象级作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