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式的执法样本应该被珍视 纪录片《城市梦》快评
——纪录片《城市梦》快评 纪录片《城市梦》海报。
□姜明
导演陈为军说,他把想说的话都放在电影里了。
他到底想说什么?
表现城市底层居民为了生存灰色行走负重抗争?表现城管执法者文明怀柔忍辱服务?
表现管理之刚性和人心之柔软?表现博弈和妥协、包容与共享?
表现在城市管理的法规之外对底层居民的悲悯,探讨在不违法、符合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的前提下,予以底层居民一线生天的可能性?
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
我承认自己数度被感动。感动来源于主角王爹爹表演的成功。故事讲得很精彩,王爹爹一家的人物形象也很饱满,不同于传统纪录片,影片没有解说词,全部采用人物对话同期声呈现,沉浸感、代入感很强,让人坐得住,看得下去。最了不得的是王爹爹的本色表演,举手投足,亦庄亦谐,撒泼使刁,翻云覆雨,嬉笑怒骂,收放自如,还出口成章,金句迭出……他是本片的灵魂人物。没有他,这部片子很难引起共鸣。但是我不得不指出,王爹爹有多成功,城管队员就有多苍白,多失败。
城管队员形象是单一的、静态的、脸谱化的。影片中的城管队员众多,协管员、队员、法制科长、副队长、队长、局长等等,普遍缺乏个性,而共性十足:礼貌、隐忍、克制、讲道理、讲程序、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为他人着想……从影片一开始,到影片结束,这些特性始终存在,没有成长性、递进性,没有任何杂质,似乎城管队员已经是超越了人类普遍情感的超人——尽管我们认为理想中的“为人民服务”的公务人员就是应该如此,但是从目前全国城管队员的现实表现来看,有观众说,影片中的城管队员确实被刻意拔高、美化甚至神化了,显得太不真实了。
纪录片能不能表演?度在哪里?这是这部片子面临的最大困惑。这也是这部片子被部分观众诟病为“城管宣传片”的重要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影片只是单方面表现了无证摊贩与城管的矛盾对峙,从而把“钉子户”的成功迁移归结为城管队员的高度克制、超常付出、延伸服务,这是不全面的。城管队员与无证摊贩的对立,对峙,不是他们两方面的对立。同样,矛盾得到解决,也绝对不是城管单方面能做到的事情。城管依法执法,由于他们面对的是弱势群体,一有身体接触,就会被斥为“暴力执法”。很遗憾的是影片只是浓重地表现了城管系统的人性化执法、创造性便民的可贵尝试,对整个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缺乏必要而充分的观照和呼应,难怪有人会觉得这部片子具有“给城管正名”的意味。
影片对城管队员到底有没有拔高和美化?我们对武汉城管缺乏深入认识,不好定论,但恰恰是这种看似拙劣的设置,反而成为了本片的“超级看点”:如果城管真的那么完美,那当然是城市之幸、人民之幸;即便被刻意拔高和美化,那也画了一个蓝图,给执法人员指了一个符合改革需要、人民期待的方向。所以,我高度怀疑,把城管队员形象刻意脸谱化平面化,恰恰源于制片方的精心谋划。
就整体而言,影片表现的是外来农民融入21世纪初中国特大城市的悲欢际遇,体现的是“三代农民,乃成市民”的史诗性历程,展现了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时代的洪流、个体的挣扎和救赎、社会治理的危局和新机,它是一部微观当代史。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真实的人物、真实的镜头将会价值倍增、启示弥彰。为什么不拍成剧情片而要费力不讨好地拍成纪录片?我想,这就是原因。
归结起来,我想说,这部片子有可能不是一部经得起任何挑剔的、艺术品质无与伦比的纪录片,但它是一部在多方面进行可贵探索的匠心之作;它有可能表达的不全是生活的实景,但它绝对是在通过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力地表达着一种愿景。影片中呈现的城管执法的种种场景,应该成为当代中国各类执法队伍的教科书式的样本,倘若我们的执法者都具有这样一种为他人着想的善意、都秉承一种仁者怀仁、视民如亲的情怀,那么这部影片起到的作用,善莫大焉。愿景跟实景同样重要,愿景是我们的明天、我们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影片主创人员任何的赞美,都不过分。
新闻推荐
原创小明视觉志图片来源:网络作者丨小明1989年,《赌神》上映,王晶一举打开了香港影坛的赌片时代。1990年,刘镇伟看中了赌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