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的少年十八岁

济南日报 2020-08-31 11:41 大字

□本报记者李雪萌

开学季又至。现在开始的两周内,将有无数的年轻人怀抱着梦想与希望,第一次真正离开家庭,奔向大学生活。

这是他们期待的一刻,是成长的一个重要仪式。或许对有的人来说,这一天早已过去很多年,但相信每个人都会记得十八岁出门远行的那一刻,毕竟这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而你我都曾是此间的少年!

成长都是一样的,但故事却各有各的不同。此刻有哪些故事适合你?

“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十八岁出门远行》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发表在1987年第1期的《北京文学》上。这个短篇小说只有4000多字,充满象征与隐喻,语言表达上也有先锋派的特色。不熟悉余华的读者会觉得读起来多少有点莫名其妙,熟悉的读者则知道这已经是余华作品中比较平和、自然的一篇——只讲了一个故事,还有头有尾,算得上对读者比较友好。

十八岁的我走在山区公路上,已经走了一天,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但一点也不累。我想搭辆车到前面找家旅馆,虽然司机在身边呼啸而过,但我仍然很开心,追着车跑还哈哈大笑。

终于,在凑过去递上一支烟后,一个运苹果的货车司机允许我搭车。刚开心没多久,车抛锚了。很快附近的村民开始赶来哄抢苹果,甚至还开来拖拉机,还有一些孩子。

看不过的我奋不顾身冲上去跟村民打起来,我被打得鲜血直流,司机却看笑话似的袖手旁观。当我遍体鳞伤倒地不起时,司机偷了我的背包与抢劫者一起离开。

挣扎着爬进几乎被拆光的驾驶室,躺在座位上,我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我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回家后看到父亲在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小说就这样结束了。

这篇小说走的自然是先锋实验风,但也并不难理解:“我”在十八岁时怀着热情和梦想第一次出门远行,现实世界却给“我”当头一棒。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篇作品是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存在。

1986年《北京文学》举办了一个青年作者改稿班,希望借此发现新人新作。接到邀请的余华恰巧在晚报上看到抢苹果事件的新闻,于是以此为蓝本,很快写出了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

作家李陀在看过小说后给予了高度评价,甚至认为余华“已经走到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前列”。王蒙也认为这篇小说写出了“青年人走向生活的单纯、困惑、挫折、尴尬和随遇而安”。在发表20多年后,入选人教版和语文版高中新课标教材,是第一篇进入中学课本的先锋派小说作品。

至于余华本人,稍微对文学感些兴趣的读者恐怕都不陌生。这位牙医转行的作家,被认为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之一,有种说法是“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作品风格鲜明,大部分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写人性恶。代表性作品有《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当然最有名的是《活着》——张艺谋改编的同名电影,被认为是老谋子在《红高粱》之后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影片。

小编友情提示:读余华作品之前,要做好充分心理建设,否则其中的暴力和压抑会令人极大不适。毕竟这是个拿过手术刀的人!

“我是不是像我哥哥一样,也是一个有种的男子汉?”——《城市与狗》

20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秘鲁作家略萨(他同时还拥有西班牙国籍)。略萨一生作品众多,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27岁那年——《城市与狗》。

《城市与狗》可以说是残酷青春文学的开创者,其中的很多故事是残忍且残酷的。背景是在一所少年军校里:几个学员策划偷窃化学考卷贩售试题。学校发现后,责令小偷自首,否则全班受罚。有人检举了小偷,盗窃团伙的“老大”发誓:一定要查出告密者。不久,在一次实弹演习中,一名绰号“奴隶”的学员被开枪打死……

同大多数未成年人聚集地一样,军校在外人和少年眼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平行世界”。家长们将这里视作让孩子们得到磨炼、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地方。少年们却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小社会:抽烟、喝酒、聚赌、偷窃、拉圈子、群殴、装病请假、欺负新生甚至嫖娼,都是家常便饭。“城市”指秘鲁社会,“狗”指军校学员。

很多作家的第一部作品都带有自身成长的影子。《城市与狗》有真实的背景,它就是秘鲁首都利马一个很有名的军事学校,叫做普拉多学校。略萨本人曾经在这个学校就读过,他写这本书得罪了自己的母校。

《城市与狗》对社会政治和文化都有深刻反思,这群军校士官生的学校和家庭生活,一方面揭露了城市和家庭生活的阴暗,一方面也揭示了它们对少年生活及心灵的影响。因为小说刻画尖锐,曾在秘鲁引起争议,被列为禁书公开焚毁。

小说在结构上特点鲜明,毕竟略萨本人是位结构主义大师。小说中有三位主要的叙述者:“美洲豹”、“博阿”以及“诗人”阿尔贝托。这三个人相互交错、随意出现向读者展开叙述。其中阿尔贝托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1985年,《城市与狗》在秘鲁首度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仅仅过了一年,智利导演又在苏联将其第二次改编成电影,以另一位讲述者“美洲豹”为片名。

值得一提的是,身为塞万提斯奖、行星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等文学界最高荣誉的获得者,略萨还极度热衷政治。读大学时参加共产主义学习小组,学习马恩列毛等的著作,还担任过指导员,并短期加入秘鲁共产党。他在秘鲁组建政党担任主席,并正式投入总统选战。在1990年的秘鲁总统大选中,一度成为声望最高的候选人。

这是一位被写小说耽误的总统。同时这也告诉我们,不管在什么大学,都可以过得丰富多彩!

“吉他弦唱,空野聆音,白衣飘飘,手握风云”——《此间的少年》

回望逝去的青春,有的人选择沉痛与深刻,但换个角度看,十八岁开始的生活,也是一场灿烂与激情。

以大学生活为表现对象的小说非常多,特别是近些年来“青春文学”大放异彩,各种作品层出不穷。《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梦里花落知多少》《草样生活》等,有成为热门话题的,有陷入抄袭争议的,有口口相传风评甚佳的,正如今天年轻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异化而多元。

《此间的少年》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一部。

汴京大学开学一天,来自草原的乡下孩子郭靖来报到,遇到了穿一身彪马运动衣、登一双锐步的高富帅杨康。杨康本来想学经济管理,被生物学院院长兼医院副书记的老爹完颜洪烈逼着将志愿改成了生物技术。郭靖和黄蓉因为一场自行车的事故相识,而这辆自行车是化学系的老师丘处机淘汰下来的。

是的,《此间的少年》时间在宋代嘉佑年间,登场的人物是乔峰、郭靖、令狐冲、虚竹、王语嫣等等,地点在“汴京大学”,但一切故事都和当代的年轻人没有什么不同,是今天的大学故事。汴京大学就是北宋时的北大,因为北大是作者江南的母校。

《此间的少年》让很多人知道了什么是“同人文学”。为此,还被金庸告上了法庭。虽然江南无比真诚地表示金庸先生是自己的偶像,自己绝无侵权恶意,但最终还是判决他构成不正当竞争,被判赔偿金庸168万元及为制止侵权行为的合理开支20万元。

这部小说拥有大批的粉丝,北大化学系毕业的江南(原名杨治)也一举成为热门网络写手,并一度以年收入2550万元登上作家富豪榜首位。他曾说,自己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写下了《此间的少年》,用以纪念终将逝去的青春。“只是一个少年时代的轻狂舞蹈……那时候通往食堂的银杏明黄如金,女生们走在落叶中裙裾起落,男生们冲她们敲打饭盆,我拥有无数时光和可能,热血上涌的时候我相信自己能征伐世界,在战马背上带着窈窕的姑娘归来。”

这些也正是曾经走过大学岁月的人共同的青春记忆!

成长小说已经成为一个门类,中外都有大量的作品。无论是经典传统的大部头如《约翰·克里斯朵夫》《大卫·科波菲尔》,还是备受年轻人喜爱推崇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路上》,抑或是近些年流行的《追风筝的人》,都是各式各样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成长印记。这些作品让人微笑、叹息、沉思,让年轻人期待、令过来人回想。

青春是一场美好的历险,就像江南所说,“年少时我们相遇在那片后来被称作‘江湖’的天空下,吉他弦唱,空野聆音,白衣飘飘,手握风云。”

祝愿今日启程出门远行的少年们,坚强自信、一路奔腾!

新闻推荐

谢谢惠顾:谈《荞麦疯长》

《荞麦疯长》,徐展雄导演、编剧,马思纯、钟楚曦、黄景瑜主演,2020年8月25日中国大陆上映,112分钟大概是两年前吧,藤井树在小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