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来,走出去
(李昊天 摄)
□乔敏娟
放假前,我组织学生看了《走路上学》这部电影,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取材于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
波涛汹涌的怒江横亘在山涧之间,山里人进出必须溜索。
影片中,瓦娃妈对溜索有心理阴影,死活不让瓦娃溜索,到了上学年龄的瓦娃困在家中。他每天到房顶眺望,放学时间一到就急匆匆从楼梯上滑下,冲到渡江口等姐姐,分享学校里的新鲜事。姐姐手工课上做的一只风筝,就让瓦娃新奇稀罕得边抢边求苦追了一路。瓦娃决定偷偷溜索。影片给了瓦娃第一次溜索很多特写镜头:他表情凝重,一步一步踩着山石登上渡口,绳索往腰间一系,一紧,再往背后上下一拉绳索,飒爽坚定,像个盛装出征的英雄。他无限向往地望着对岸,一笑。那微露愉悦的笑容,却让人看得心酸。脚下是滚滚怒江,江上是胸膛起伏的少年,他深吸一口气,将小小的身体交给了一条山风呼啸中的横索。
娜香不用偷溜,估计她上学在她妈妈遇险之前,因而溜索被认可。她是这个家与外界通联的关键人物。影片通过她美丽的大眼睛,去看外面的世界。
外面来了人,在为怒江架桥,为山里的几户人家,架一道天堑通途。
外面还来了个支教的女老师,聂老师。聂老师是美的,她的美貌在沉寂的乡村漾起新鲜的涟漪,而她心灵的美更为澄澈。她克服恐高溜索去家访,她看到大冬天孩子们穿着凉拖冻得直缩,深深被刺痛,为他们众筹买鞋,握着他们的小脏脚量尺寸。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响亮的读书声,缱绻萦绕着这个外来的天使。
同样美好的是娜香,她勇敢,溜索像精灵一样掠过怒江上空;她爱家乡,在与瓦娃的讨论中,她说“还是我们这里好”;她孝顺坚定,奶奶中风,她溜索去请医生,医生刚拿到回城的调令,迫不及待要离开,却在与娜香倔强的眼神对峙后溜索出诊了,可惜怒江一隅,留不住如此慈悲的医生;她懂事,瓦娃看上了聂老师给的新鞋,娜香万般不舍地把鞋给了他。瓦娃抱着鞋睡觉,早上又抱着新鞋跑去送娜香上学,看到姐姐的同学都穿着新鞋,瓦娃脱下娜香的旧鞋子,小心翼翼地把娜香的脚擦干净,套上新鞋。到了学校,娜香不忍鞋子脏,把鞋脱下抱着,放学时,她想给瓦娃买一双布鞋,钱不够,聂老师看
到,买下鞋送给她。娜香满心欢喜溜索回家,途中鞋子掉了,娜香去抓鞋,落入江中……
是怒江吞没了娜香,还是贫困吞没了娜香?是动人的姐弟情逼出了满眶泪水,还是美好的逝去碎裂了心?横索上灿烂的笑容成为令人心碎的定格。机灵活泼的瓦娃自闭了。聂老师一次次家访,打开了瓦娃的心结。新桥建好了,瓦娃踏上桥,安稳得不自信,愉悦得很小心,姐弟俩溜索上学终成惆怅的回忆。
影片放完,内心的余震仍在,我和学生讨论了几个问题。
为什么娜香认为家乡好,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溜索去上学?
——爱家乡,并不等于要无知无能地爱。落后狭窄是一方井,对广阔美好的追求,是永恒的本能,亦是生命的活力。那么,我们能看到在一些年轻人的佛系心态下,正在消失的爱和生命活力吗?
为什么几户人家的怒江两畔要修桥?
——如果不修,就会有更多美丽的娜香失去性命,勇敢活泼的瓦娃失去快乐和自信。而那个娜香和瓦娃,也许就是某个困境中的你我。我们从中读懂了中国的“不抛弃,不放弃”。
为什么聂老师明明到了支教结束的时间,却不肯走?
——就像在沙滩上救小鱼、换不来金钱名利、换到的只有小鱼的新生一样,聂老师秉持的价值观,是对其他生命的影响。只有富余,才能给予。给孩子们买鞋都需要众筹的聂老师,其实是内心丰盈富足的,也是充满力量的。
走进来终究是为了走出去,走出困境,走出狭陋,走出局促,踏上人生广阔的天地;而走出去并不意味着不回来,身后守着的,是盘旋着童年隽永纯真的故乡,亦是国家未曾放弃的一寸土地。
新闻推荐
电视剧《三十而已》热播,被剧情俘虏的观众留意到,剧中不少情节堪称一部育儿宝典。女主角之一顾佳对孩子的教育,令不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