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化的吊诡
高云萌
影片《萨利机长》改编自2009年美国发生的一个真实事件,着重刻画了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对于事件的调查和质询,即冰冷的国家机器与萨利机长的对峙。萨利是幸运的,他最后用35秒的反应时间转变了事态方向,但故事体现的是生产自动化、服务机器化的时代,工具理性的越位与价值理性的沦落。
工具理性:从Societalsources看制度理性与唯数据论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合理性”概念,将合理性价值分为两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是指行为依靠科技等手段,以追求功利为动机,行动借助工具达到预期目的,漠视人的情感和价值。而价值理性则认为行为的价值是无条件的,强调通过纯正的动机和正确的手段实现目的。
影片中的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工作人员,扮演着工具理性的代言人,始终面无表情,咄咄逼人。“你为什么不尝试返回拉瓜迪亚机场? ”“根据航空工程师的推算,你有足够的动力抵达跑道。 ”“我们的计算机会返回场景算法,用和你们相同的参数生成模拟,双发停转、高度,你做出这个选择的一切要素。”他们坚持以冰冷的参数和“模拟推算”还原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从程序本身来说,NTSB的调查是必要的,但在调查过程中对于数据和技术决定论的过分执着,使得工具和价值理性的天平发生了严重倾斜。人性明明是复杂的,却被要求像机器一样精确运行,没有误差,没有情绪。调查人员展现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制度理性”和唯数据论:不管你有多少经验,也不管你安全驾驶过多少航班,计算机模拟的结果就是官方认定的结果。NTSB对萨利有着超乎常情的苛求:必须按照QRH检查单的检查顺序进行操作,可这正是僵化体制和“制度理性”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戕害。可以说,工具理性的严重越位,使得价值理性似乎一文不值。
由此可见,在工业社会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其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态越来越被技术至上的唯数据论所支配,工具理性被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那么,在这种制度理性和唯数据论被高歌颂扬的国家,人的命运又是什么?
价值理性:从Individualsources看个人价值
这部影片对价值理性的考量,更多体现在丰富的工作经验、高超的飞行技巧能不能算是萨利在紧急关头的判断依据这一问题上。萨利认为,当时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去计算,不得不以四十多年来从上千次飞行中积累下来的对高度和速度的掌控作为经验。在听证会上,萨利说:“没人想得到,会在这种高度遭遇双发暂停,前所未有,史上最低。机上还有一百五十五条鲜活的生命,根本没有人接受过此类事故的训练。 ”后来,他进一步辩驳道:“这里面没有过程分析和方案决策过程,所有这些模拟,都把人类因素排斥在外。你们要是想找人为错误,就把人也考虑进去。 ”
是的,人的情感和意志,根本不能被工具理性进行计算和量化,而工具理性也无法超越人的价值。詹姆斯·罗思诺的“漏斗理论”告诫人们微观个体这一人为因素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更进一步说,制度是死的,人却是活的,人具有天然的价值理性与自身价值,这种价值使得人注定无法完全被物化。影片中萨利没有被QRH检查单的要求绑架,而是用自己的经验与技术挽救了所有人的生命。
但可悲的是,个人的因素似乎没有被NTSB纳入考量,调查人员一遍遍拿参数挑战着萨利对自身的判断,个人的尊严与价值理性变得愈发脆弱。因为噩梦和心跳过快而一度陷入神经质的萨利,在梦中被人追问“Sully,are you a hero ,or a fraud?”他安全运送过上百万的乘客,到头来险些被208秒盖棺定论。
理性化的吊诡与相关思考
该电影反映的工具理性的僭越,似乎越来越成为当下社会的普遍现象。韦伯“理性化的吊诡”指出:工具理性驱除价值理性。正因如此,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结尾处,一反对理性的肯定,对西方文明的未来做出悲观的预测:“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
“专家”是科学理性的象征,“纵欲者”则是物质文明的代名词,两者都是工具理性发展的产物;“灵魂”“心肝”代表着价值理性方面的追求。这句话反映的正是价值理性完全被工具理性压倒的现象。
影片中,NTSB的调查和利用人工、电脑模拟驾驶,基于的是纯粹理性的数据计算,而忽视了对于萨利本身Individualsources的考量,甚至说:“1月15日前你飞过的所有航班,都与这场调查无关,今天我们只关心全美航空1549。”他们不理解也不在意萨利做决定时所面临的压力、从出事到降落不到6分钟的时间在曼哈顿高楼间穿行的困窘,以及飞机在水上迫降成功的事实,只是反复强调:“为什么计算机模拟了几十次都能成功返航,但你要选择降落在水上?”这就证实了工具理性在他们心中的压倒性地位。
影片最后,萨利将迫降成功归结于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将价值理性的内涵广阔化,平凡人的价值得到认可。是的,人的存在具有多维性的意义,人的精神需要、内在体验和感受以及其背后的价值理性,是不可以被忽略的。如果在制度和唯数据论的绑架下,将人视作单向度的,则是对人性深刻意涵的一种漠视。
(作者简介:高云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读生。 )
新闻推荐
尤瑟纳尔的《苦炼》和艾科的《玫瑰的名字》缩着脖子紧贴在一起,在我的书架上,这两本中世纪小说是邻居。艾科我早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