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论坛·回顾 | 中国媒体叙述中国故事需与时俱进

联合早报 2019-11-05 13:12 大字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 (右一)与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 (中)昨天在 “中国媒体的新时代、新变化” 讲座上,就中国媒体的转型与发展趋势发表看法。讲座由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总编辑韩咏梅(左一)主持 。  叶振忠 摄

在中国媒体积极走出去的新全球化时代中,中国媒体叙述的“中国故事”也需要与时俱进,从中国重新崛起和超英赶美的“1.0版本”,提升到侧重讲述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2.0版本”,将世界主义的概念落到实处。

配合第二届“联合早报·新中论坛”举办的“中国媒体的新时代、新变化”公开讲座昨晚在报业中心举行,主讲人之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发表了上述看法。

史安斌在回顾全球化历史时提出,伴随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式全球化”的是帝国传播;二战后至今“美式全球化”下盛行的是,以“文化和价值观霸权”为核心的国际传播;如今在“新全球化”浪潮下,更讲究的是以“赋权”为核心理念的全球传播。

他认为,以往的英式和美式全球化,是通过输出意识形态与价值观,让全球变得更像英美,但最新一波新全球化浪潮以“赋权”为核心理念,更多是促成全球联通,而不是简单的“中式全球化”。

他因此认为,中国媒体讲述的“中国故事”也应与时俱进。他以卖座中国电影《战狼》为例说:“这是一部很成功的电影,但我认为这仍是“中国故事1.0”,讲述的是中国如何在西方中心的体系下重新崛起,传达的核心信息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要让全球观众接受有一定难度。”

反之,他以上海澎湃新闻运营的英语新媒体“第六声”(Sixth Tone)为例说,该网站借助民间力量和多元视角,以平视而非俯视方式报道中国课题,做到“多音齐鸣”,赢得了外媒的广泛关注和信赖。

不过,当中国媒体积极走向全球,布局全球战略时,外国媒体要进入中国却仍存在难度,史安斌在互动环节回答讲座主持人、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总编辑韩咏梅这一提问时坦言,中国对外宣示和对内展现的价值观有矛盾之处,这一方面源于中国本身的复杂性——中国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的元素;另一方面也因为中西方新闻观念确实存在冲突。

但他表示,自己对于中国媒体有朝一日充分开放有信心,只不过这“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

讲座另一主讲人——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则分享了澎湃新闻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经验。

他强调,在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同时,澎湃新闻也坚持认真进行采访,侧重时政和思想的严肃报道。

刘永钢指出,澎湃新闻强调内容为王,一度被外界质疑,认为平台和技术才是最关键的元素。他对此的反驳是,技术会随着时间推进而日趋普及,成为公共基础设施,例如开设移动客户端以往成本很高,现在却非常便宜,因此技术一定不是“王”。

当然,技术的作用也不言而喻,例如技术能助推媒体走向海外的规划。刘永钢指出:“以往中国媒体要到海外拓展,语言是非常大的障碍,毕竟海外只有几千万华人,市场有多大?但现在借助人工智能,一秒就可翻译成他们看得懂的语言,我们也通过英文媒体“第六声”,专门讲述中国日常故事,向海外推荐中国。”

新闻推荐

我国科幻产业总产值456亿

据新华社电记者从正在进行中的2019中国科幻大会获悉,2018年我国科幻产业发展高速增长,总产值456.35亿元,是2018年140亿元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