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一道题 保护少年的你 电影《少年的你》热映 聚焦校园欺凌现象

成都商报 2019-11-01 02:45 大字

数说校园欺凌

2017年的数据显示——

全美12岁至18岁学生中,约五分之一的人经历过欺凌;约三成年轻人承认曾经欺负他人;约七成表示在学校目睹过欺凌现象

受欺凌学生中,告知成年人的仅占20%至30%

2018年10月的调查结果显示——

当年日本中小学中确认发生欺凌事件超过41万。承认发生过校园欺凌的中小学校占比74.4%

校园欺凌导致长期缺课的中小学生多达29.7万人

今年8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

约6万名韩国中小学生曾遭遇过校园暴力,占学生总数的1.6%,这一比例连续三年增长。

其中,语言暴力占比最高,其次是集体排挤、网络欺凌、跟踪和身体暴力等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除了这个“金句”以及主演易烊千玺、周冬雨的表现,

近期热映电影《少年的你》的话题性还在于它所聚焦的校园欺凌现象。

《少年的你》不仅受到观众追捧,更获得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关注。

从欧美到日韩,聚焦或涉及校园欺凌现象的媒体报道、影视作品不胜枚举。

在这些作品背后,各地校园欺凌现象严峻到什么程度,又有哪些有效的反欺凌办法?

美国:欺凌现象在校园颇为普遍

现实中的“奇迹男孩”如何翻盘?

好莱坞小成本“治愈系”影片《奇迹男孩》去年在全球赚足了票房和眼泪。一个面部畸形的小男孩,不得不戴上太空头盔才能走进校园。幸亏他有父母和姐姐全力支持,才能抵御欺凌带来的创伤,不仅在个人特长上大放异彩,还收获了铁杆朋友,最后逆风“翻盘”。欺凌现象在美国校园颇为普遍,而且现实可能没有电影那么温情。美国司法部和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17年的数据显示,全美12岁至18岁学生中,约五分之一的人经历过欺凌;约三成年轻人承认曾经欺负他人;约七成表示在学校目睹过欺凌现象。不过,受欺凌学生中,告知成年人的仅占20%至30%。

到底什么是校园欺凌?美国联邦政府为研究、预防和打击欺凌现象专门设立网站,名字就叫“阻止欺凌”。网站上列出了美国疾控中心和教育部关于欺凌的统一定义,认定构成欺凌的核心要素包括:有害的攻击性行为;可观察或感知到的恃强凌弱;反复进行或有很大可能反复进行。研究认为,校园欺凌的手段、模式和类型多种多样,既有针对特定青少年的直接欺凌,也有背后散布流言蜚语的间接欺凌,包括殴打、辱骂、诽谤、排挤等行为。欺凌行为产生的负面心理影响可能延续至成年。研究表明,阻止校园欺凌,老师、家长等成年人的作用十分重要;多数情况下,旁观者的干预也能阻止校园欺凌。

网站还特别强调,不要给未成年人简单贴上“欺凌者”或“受害者”的标签,以防行为固化等消极后果。

日本:揭穿青春残酷物语

因校园欺凌而选择自杀的中小学生达250人

日本影视剧、动漫从来不缺少小清新或温情作品。不过,《告白》《家族游戏》《人间失格》……一系列直击校园欺凌现象的作品不约而同选择“暗黑”底色,折射出现实的残酷性。整体来说,日本的校园欺凌现象较为严重,事件数量逐年上升,在小学中比例居高不下。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8年10月的调查结果,当年日本中小学中确认发生欺凌事件超过41万。承认发生过校园欺凌的中小学校占比74.4%。校园欺凌导致长期缺课的中小学生多达29.7万人,其中完全不去上学的小学生有14.4万人,选择中途退学的高中生达4万余人。因校园欺凌而选择自杀的中小学生多达250人。

今年10月8日,日本媒体报道了一条让人震惊的新闻,神奈川县4名小学教师合伙欺凌另一名教师。为人师表竟如此,对学生们的影响难以估料。面对严峻形势,日本教育机构采取了不少措施,包括制订《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地方防止欺凌基本方针》,设立“欺凌问题对策联络协议会”,在教育委员会中设立专门的附属机关等。民间也兴起很多机构为学生提供支持。不少学校会对学生展开不记名问卷调查,以求主动发现问题。

有日本评论人士认为,校园欺凌在日本难以消除,一个重要原因是根深蒂固的“从众”文化,凡事总要与大家保持一致,否则就会遭到排挤。畅销书《窗边的小豆豆》中,主人公因为行为自由散漫、显得与其他学生不一致,才被排挤到“窗边”,家长不得已给孩子转校。

韩国:如何培育人性之善?

将人性教育定为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必修课

雨夜,一身粉红裙装的女孩淡漠地吸了几口烟后,纵身一跃,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最后一句话是,“一死百了”。这是韩国2017年电影《蚯蚓》的开场。女主人公李子若家境贫寒,与患有脑瘫的父亲相依为命,考入首尔贵族艺术高中后却遭受严重校园暴力,最终选择自杀。韩国还有不少影视作品聚焦这个棘手的社会问题。

据韩国教育部今年8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约6万名韩国中小学生曾遭遇过校园暴力,占学生总数的1.6%,这一比例连续三年增长。其中,语言暴力占比最高,其次是集体排挤、网络欺凌、跟踪和身体暴力等。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欺凌现象愈发凸显。比如,在聊天群组中针对某个同学不停辱骂或毁谤,就算这个孩子退出群组,还会不停地再“拉”他入群,堪称“聊天室监狱”。又如,用手机记录实施欺凌过程,如威胁、殴打甚至性侵等,再将影像在网上公开。

韩国2004年正式出台《校园暴力预防及对策法》,2008年和2012年予以修订。归根到底,打击校园暴力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携手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培养。为此,韩国国会2014年年底通过了《人性教育振兴法》,将人性教育定为韩国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必修课,期望加强传播礼、孝、正直等价值观。

澳大利亚:一些实用的建议

遭受欺凌的孩子可拨打24小时免费热线

在澳大利亚“反欺凌和暴力全国行动日”网站上,有这样一系列帮助孩子们判别、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动画视频。

今年3月15日,澳大利亚5700余所学校的学生们度过了第九个“反欺凌和暴力全国行动日”。这是澳大利亚教育部门2011年发起的一项倡议,每年3月第三个星期五举行,今年的主题是“每天采取行动反欺凌”。据澳大利亚2009年一项调查结果,四到九年级学生中,约四分之一的人每隔几周就会遭遇欺凌。

澳大利亚残障青少年组织不久前发布的一项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残障儿童在校园内遭受辱骂、暴力等欺凌行为的比例尤其高。

包括“反欺凌和暴力全国行动日”在内,澳大利亚政府、教育界、公益机构等采取了不少措施反欺凌,重点在于让孩子们明白什么行为属于欺凌,让家长、社区和教育工作者知道他们可以采取什么行动。遭受欺凌的孩子可以拨打24小时免费热线,或在线寻求帮助。如果欺凌行为涉及犯罪,还可以举报给相关部门。

(新华社、新华国际)

新闻透视

呵护少年成长 家长、学校、社会 该如何解题

□半月谈杂志社官方微博

近日,电影《少年的你》热映,引发公众对校园欺凌现象的热议。影片中少年们以少年的方式保护自己,而成年人的我们又要如何保护少年?

尽管“成长”主题蕴含丰富的故事性,一直是电影偏爱表现的题材,但应该意识到,应对校园欺凌和未成年人犯罪,像电影那样光靠“成长”是不行的。如果未成年人只能依靠自身的“成长”来远离痛苦、抚平伤痕,此种“成长”的社会成本未免太高,代价未免太大。事实上,少年时期出现的恶是更应被及时制止和引导的,真正化解此种极端的社会现象,需思考从源头解决问题,如何让未成年人负起责任,一方面不要让孩子沦为欺凌者,另一方面也要让遭受欺凌的孩子不再沉默。

法律层面应划清底线,让整治校园欺凌问题有法可依。日前,全国人大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与会专家针对未成年人校园安全、人身权益受侵害等问题提出要坚持从源头预防,着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总结历史案例和经验,从根本上保护未成年人。

除了法律,教育创新也是值得探索的解决之道。法律是保护未成年人的最后一道底线,学校和家庭则是让未成年人看到阳光和希望的“指路明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面对校园欺凌行为不应采取“和稀泥”的态度,要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向学生态度明确地表达,伤害他人行为不可取,校园暴力是不可为之事。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寻找反校园欺凌之道,例如设立心理咨询援助机构、对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专业培训、用青少年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和痛苦等。

对家庭而言,家长应从小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以身作则,让孩子在启蒙阶段拥有一颗善心,并且加强社会公德的教育和引导。同时,父母还要和学校积极配合,及时沟通,全面了解和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电影《少年的你》中说,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后。呵护少年的成长,家长、学校、社会还需加强协作,坚定地告诉少年们:你们向前走吧,我们一定在你们身后!

新闻推荐

张涵予姚晨获东京影节“金鹤奖”

据新华社东京10月29日电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周活动29日在东京闭幕并举行“金鹤奖”颁奖仪式。《中国机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