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人人都爱的四字 是《少年的你》

澎湃新闻 2019-10-27 09:54 大字

原创: 土卫六 新周刊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少年的你》功不可没——正因它足够黑暗,所以有可能将所有观众,引向光明的方向。

从映前3天撤档,到映前3天定档,《少年的你》用了4个月。

这部由易烊千玺和周冬雨主演的校园霸凌题材电影,在这4个月的时间里,让影迷们心情忐忑:

担心它沦为“挂羊头卖狗肉”的青春片,担心它和原著相比变得面目全非,担心它没有公映的那一天。

一切担心,都在10月25日这一天被打破了——

口味严苛的豆瓣,接近10万人打分,评分依然高达8.6。

超过10万网友在豆瓣上为《少年的你》打分。

代表大众口碑的猫眼,开出了9.7的高分。这是什么水平?仅次于《摔跤吧,爸爸》的9.8分,位居中国内地影史第二,同档位的是《我和我的祖国》和《战狼2》。

有人质疑:是流量明星的“脑残粉”刷的吧?我负责任地告诉你:他们就是刷,也刷不到这么高分——要真这么容易刷,《上海堡垒》评分说不定超过《流浪地球》。

之所以这么高分,是因为《少年的你》把青春期最残酷的东西全都摊开来、撕碎了给你看。

影片开头就是坠楼,随后是围殴、拍裸照,还有没用得上的小白鼠,一招比一招狠。

同学跳楼了,大家都在围观,只有一个人勇敢站出来。

这是十分难得的事情。导演敢拍,直面现实;演员会演,丝丝入扣;审查通过,正式公映。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少年的你》不是什么“正能量影片”,可它让人们更直观地看到了校园霸凌之恶、看到生命的不堪负重。它让每个观众陷入沉思:我是怎么过来的?我以后要怎么做?

它也同样给出了鲜明的态度:对待校园霸凌,藏着掖着始终不是办法,直面阴暗才能拥抱阳光。

谁在保护世界,谁在保护少年?

去年的影片《我不是药神》推动医药立法,如果《少年的你》也能推动解决校园霸凌问题,将是比“正能量题材”更加正能量的事情。

“少年”就像是一把伞

《少年的你》把“少年”的几个层次,展现得淋漓尽致。

周冬雨饰演的陈念,是一个学霸,为考上北京的高校插班复读,是“寒门出贵子”的标准人物设定。爸爸去了哪里,不得而知。她从小相依为命的妈妈(吴越饰),是个卖三无面膜的老赖,为了躲债远走他乡。

有时候,学习是少年唯一的出路。

这样的家世,让她成了同学的取笑对象。偏偏她还做了一件更让她成为众矢之的的事情——

影片开头,视陈念为好友的胡小蝶(张艺凡饰)因不堪“校霸”魏莱(周也饰)的凌辱,从教学楼一跃而下。

这是围观者的盛宴,微信群里开始议论纷纷,各班同学蜂拥至楼道阳台,还有的冲到楼下,举起手机。只有陈念,脱下了自己的衣服盖在了胡小蝶身上。

“她应该不想大家看到她的最后一面,是这个样子。”这是陈念的善良。但这个举动,她成为同学的靶子。

无论是排球课上无人传球给她的冷暴力,还是魏莱直接带人围堵打骂,她都选择隐忍。

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想“读书、考试、上好学校,想变成最聪明的人;如果可以的话,想保护世界”。

即便是“阴沟”里的少年,也身怀梦想,绝对不会忘记仰望星空。

易烊千玺饰演的男主角小北,价值观和陈念不同,13岁就被父母抛弃的他相信,“只有打回去,才能赢得生存的机会”。

但造化使然,小北因为被打,认识了陈念,又为了替陈念“打回去”对她产生了情愫。

“校霸”魏莱,家境优渥,恃宠而骄,处处都想居高临下。她妈妈觉得她做的那些“不算什么”,她也就更加不以为然,“胡小蝶跳楼,那是她心理脆弱,与我无关”。

魏莱还算不上是冷酷无情的角色,她也有软弱和顾忌。她带人围攻陈念并拍下裸照后,单独找了陈念,担心她报警害自己复读一年。但她也因为自己的轻佻,被陈念无意间推下台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导演曾国祥在《少年的你》的海报设计上,体现了角色的层次感:片名四个字,“少年”在上,“你”在最下。

“少年”就像一把伞,它是陈念内心极为强大的忍耐力;它是小北“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青涩告白。

它也暗示着“未成年人”就像一道护身符,似乎包庇着那些明知为恶、却自以为不会受到法律惩罚的魏莱们。

高考倒计时的几十天,是不是少年的你最难忘的日子?

影片中手持拍摄的晃动感,配上一个又一个黑夜,加之以高考倒计时60天为背景,这种紧张、压抑、急促和迷茫,让观众感同身受。

大量的面部特写,让人甚至看得清陈念的青春痘和小北干瘪的嘴皮,这样沉浸式的体验,真的让人如鲠在喉。

几段眼神戏特别出彩。小北决定为陈念扛下杀人罪名,审讯员给他看陈念的裸照试探他时,他强忍泪水,说了一句“拍得太晃了,看不清”。

小北和陈念在审讯室里对视时,陈念的心情复杂,歉意、谢意、爱意、装作镇定的纠结,小北用眼神让她放心、有信心,两种眼神相互交织,让人看得热泪盈眶。

《少年的你》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比如表达太过碎片化、稍显生硬,但瑜不掩瑕,作为中国内地银幕上“首部深度直观展现校园霸凌”的电影,它入木三分,值得一看。

童年之怖,社会之殇

这些年来,校园霸凌题材的电影并不少见。

1991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中国台湾上映。当时还未成年的张震饰演学生“小四”,他所在的学校不同族群拉帮结派,互相斗殴。

其中“217眷村帮”主要是社会闲杂人员,台球厅是他们出没的主要场所。“小公园帮”的成员则都是学生,主要阵地是一个叫小公园的冰室。

小四这样的好学生,本想远离是非,却因一个女孩卷入其中,被迫成为乱战中的一份子。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剧照

爱情与友情的纠缠,混杂着族群纷争的阴影,在校园内外氤氲着。它犹如温水煮青蛙一般,影片用4个小时的铺垫,浓缩成了片尾的4刀,痛且痛苦。

2010年,日本导演中岛哲也的《告白》也涉及到了校园霸凌。这部电影不仅关注学生,还将视角对准了老师和家长。

《告白》剧照

班主任的女儿离奇溺亡,她经过调查,坚信孩子是被班上两名同学合谋杀害的。

根据日本法律,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庇护下,即便校园欺凌致对方死亡,不够年龄的施虐者最多也只会被送入少管所呆上一段时间。

所以班主任要用自己的方式,为女儿“实现正义”。但她并没有直接拔刀相向,而是制定了周密的复仇计划。

她想方设法让其中一位学生以为自己得了艾滋病,陷入精神崩溃,在错乱之中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对于另一位学生,班主任了解到他是因为缺乏母爱,才想伤害班主任的女儿,“以搞点事情吸引母亲注意”,结果母亲还是没有关注到他。

这个学生决心再干票大的,在毕业典礼上投放炸弹。谁知班主任早已安排好了,将炸弹寄给了他的母亲,让他体会丧失至爱的痛苦……

《蚯蚓》剧照

一向在现实题材上表现出色的韩国电影,2017年推出了《蚯蚓》。

一名女生和脑瘫父亲相依为命,女生品学兼优,和父亲分享着各种简单的快乐,却被校霸盯上,对她各种凌辱,甚至轮奸她、让她被迫援交,忧愤交加的她放弃了生命。

父亲为女儿要求正义,却苦寻无门,反而被嘲笑打骂。女儿是自杀的,并非他杀。法律能做些什么呢?于是父亲赌上性命,用硫酸以暴制暴……

以上作品中的成长之怖,让人触目惊心。校园霸凌并不是同学间的小打小闹,轻则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重则要命。校园霸凌是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事关校园中的每一位学子,当风暴起来时,每个人都逃不了。

没有人能逃离校园霸凌

我曾经以为,自己人高马大,不会受到校园霸凌。但我错了。

你与恶的距离,有多远?/unsplash

记得是小学时,有一次我走上一座桥。突然,一个比我壮两倍的胖子围了过来——没错,他真的可以完全围住我。他手里提着一根橡胶棒,一路上问了我好多问题,但我因为害怕,都不记得了。

我只记得一句话。他问我:你想不想打某某?我一想,这个某某本身就是个校霸,没事我打他干嘛。他说:“这个某某无恶不作,经常带着砍刀到学校,是不是该打?”我说,“那我也打不过啊!”

他猛然用橡胶棒勒住了我的脖子,发出了灵魂之笑:“我把他踩在脚底下,你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这时他勒得我更紧了一些,我只能说好……幸好这时老师迎面走来,这个胖子才慌忙放开我,跑了。

这事给我留下了后遗症。从此,上学时我每走几步就要看一下后面,看看是不是有人跟踪我,围过来。

我遇到的只是“小意思”,根本谈不上是校园霸凌,但都由此产生了心理阴影,真正遭遇过校园暴力的学生,他们心里,该有多少伤痕?

校园霸凌的特殊性在于,有时施暴者对自己的恶行并不自知。

3个月前,一段江苏宜兴未成年人霸凌的视频被曝出。视频中,一群初中女生狂扇一名女生巴掌,让其跪下大喊“爸爸我错了”。过程中,施暴者还要求被施暴者“给我笑一下”“别哭!憋回去”……

去年10月,云南宣威的一名初二女生服药自杀。家属称,女孩生前曾在学校遭遇同学霸凌,服药后,女生曾给父亲打电话哭诉“没脸面在学校读书了”……

日本的校园霸凌更加严重。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官方统计显示,日本每年新学年开始之际,自杀率都会上升。曾有日本高中生在接受采访时解释道:“夏天结束,学生必须返校。一旦开始担心被欺负,他们就可能选择自杀。”

隐忍,可能会引发抑郁症。报复,可能自己也会成为施暴者,甚至酿成人命。自杀,那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遭遇校园霸凌的学生,通常只有上面几种选择。去找老师呢?不能保证所有老师都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的老师甚至不会理你、给你灌鸡汤,让你“内心强大点”。

而且,怎么对老师说呢,被霸凌的证据呢?找完老师后,会不会被施虐者报复呢?

至于报警,就更难了。就算证据齐全,“校霸”被定罪了,最多也就是被关进少管所。他出来的那一天,就是你重新提心吊胆的那一天。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被霸凌的学生没有选择向学校求援或者报警的原因。

种种原因,导致校园霸凌问题一步一步积压,最终走向不可收拾、触目惊心的境地,甚至酿成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电影上映前即日,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大修。

好在,目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在进行7年来的首度大修。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英美等国对于判定低龄未成年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遵循“恶意补足年龄”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处于一定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被推定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但若控方提出相关证据证明这个未成年人“在行为实施时具有恶意,能够辨别是非、善恶”,则可以推翻其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推定,这名未成年人应当对其实施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我们的这次大修,是否也需要借鉴这个原则,值得讨论。

希望校园霸凌这个现象,能够在《少年的你》的深刻演绎下,得到全社会更加广泛的正视和关注,推动立法,保护少年。

从这个意义上讲,《少年的你》功不可没——正因它足够黑暗,所以有可能将所有观众,引向光明的方向。

少年的你,即将走向何方?

作者 | 土卫六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标题:《这一次人人都爱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4K超高清直播电影 《此时此刻·2019大阅兵》上映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余俊杰)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电影局联合推出的4K超高清直播电影《此时此刻·2019大阅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