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表现跟不上批判现实的勇气
□钱欢青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一个母亲的复仇》,我却想起来《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一部印度电影,一部中国电影,都用电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部分社会现实——这等于是废话。但有意思的是两部电影的不同走向:在我看来,《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但显然志不在此,一切所谓的现实,都是导演为了在个人的电影艺术风格上“狂欢”;而《一个母亲的复仇》,饱含对现实的愤怒和批判,但导演在“电影艺术”层面上的表现能力却略显欠缺,使得影片在叙述上不够扎实,完成度不够高。
概而言之,《一个母亲的复仇》勇气可嘉,但影片在艺术表现上,跟不上这批判现实的勇气。
影片取材于真实事件——“德里黑公交轮奸案”,有关这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件,或许不用多说,这是名副其实的公众焦点,影响所及,震荡全球。案件引发印度全国性的游行示威活动,公众纷纷走上街头,为争取女性权益和公平正义高声呐喊。《一个母亲的复仇》显然是因对这一事件“有话要说”而拍摄的,影片对社会现状进行了“强烈关注”,体现了饱满的批判精神。锋芒所向,直指女性的社会地位、司法的不公与腐败。在此基础上,影片所表现出的复仇就变得让人“快意恩仇”。加上影片在音效等氛围营造上不无可取之处,因此观赏性颇强。
但不得不说,从整体的表现来说,影片依然存在着众多问题:首先是诉求太多。其实现实批判的锐度已经足够,叙事线索也干净利落,《一个母亲的复仇》中,在求助司法无效、暴徒逍遥法外、女儿备受身体与内心的折磨重重压力之下,一个温柔的母亲终于变身冷酷的“复仇女神”,走上了“以暴制暴,以眼还眼”的复仇之路。如片中一句台词所言,“上帝顾不了所有人。所以他创造了母亲”。现实里多少母亲在危机之时舍命护孩子。但导演显然还想表现更多,比如将复仇者定为受害者的继母,并内含女儿与继母从抗拒到包容的线索。重重“主题”反而把影片的核心诉求给稀释了。
其次,影片在节奏的控制和内容详略的处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当浓墨重彩表现的“复仇”行动所占篇幅太小,让人觉得“不够过瘾”。这一篇幅的压缩,也使得整个复仇过程显得潦草仓促,从而导致了另一问题,就是人物性格的塑造:影片中的母亲,从一个中学老师到“复仇女神”的转变,是支撑电影核心情节的关键所在,但导演对这种转变的铺叙显然远远不够,因而让人觉得颇为突兀;另一个涉及“转变”的是警察,从坚定企图侦破案件、决心把所有不法分子丢进监狱,到把枪交给母亲、鼓励“法外复仇”,虽然片中已有蛛丝马迹的伏笔,比如他对上司为了顺利退休不想惹事因而不让他继续破案而不满,对法院无罪释放歹徒而愤怒等等,但从人物性格塑造而言,这样的转变还是过于僵硬。另一个重要人物是私人侦探,虽然不涉及“转变”,但其在整个情节中理应对复仇计划承担的情报和智力支持,也呈现得很不充分,从而使得人物形象相当单薄。
怎么说呢,对一部电影而言,当艺术的表现跟不上批判现实的勇气,也只能是一部刚过及格线的不妨一看的影片而已。近些年来,印度电影确实很热,高水平制作也层出不穷,但显然,对印度电影,我们也不能过于迷信。
新闻推荐
深圳市电影院的“吃螃蟹”举动,将“退改签”措施落地,并制定了全国首个退改签标准,可谓是迈出了一大步。希望能由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