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是破坏娱乐气氛的神器
□江丹
前不久,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大火。相信很多人其实并没有看懂其中的科幻元素,更不会去讨论最后男主角带着30万吨燃料冲向木星的壮举是否科学合理,觉得电影好看,不是因为它科幻,而是因为它宏大的场景和悲壮的情感。但是科研工作者就不一样了,他们通过自己的知识和计算,指出发射导弹点燃木星的种种不合理之处。看看他们有理有据地谈“洛希极限”,再想想自己除了“好看”再也说不出别的来,顿时觉得自己生活得很无知。
庆幸的是还有一些有趣又有料的科普书籍,帮助科学小白探索宇宙奥秘,比如这本《一想到还有95%的问题留给人类,我就放心了》。作者是豪尔赫·陈和丹尼尔·怀特森,前者是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博士,曾任加州理工大学研究员,研究如何使用机器人技术为病患修复神经,后者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教授,粒子物理学家,是可以使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科学研究的顶尖科学家之一。
书的确好看,每看完一章,就觉得知识增长了一点。因为写得轻松诙谐,嘻嘻哈哈地就对物理了解得更多了一些,知道了什么是宇宙,什么是暗物质,什么是暗能量,什么是时间,宇宙大爆炸的过程发生了什么……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书籍,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不是很深,但足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领进探索的大门。
作者在书里幽默地说,物理学自古以来就是破坏娱乐气氛的神器。
“在某些科幻小说里,外星人或者具有更先进文明的人类可以在时间线上来回移动,就和我们在走廊上走来走去差不多。这些小说读起来很有意思,但在物理学的角度看,它们的问题很大。”书里如是写道。
之所以问题很大,是因为“回到过去会打破事物之间的
因果关系”。在一个合情合理的宇宙,这种关系十分重要,比如只有做了饭才能吃饭,不能做饭之前还没饭呢就把饭吃了。没有这种因果关系,世界就会变得荒诞离奇。所以在时间线上,无论是外星人还是我们,都不可能随意穿梭。时间不能倒流,烤箱不会把烹饪好的食物变回生食材。
《流浪地球》上映期间,高晓松和电影同名原著作者刘慈欣有一次对谈。高晓松问了刘慈欣很多问题,关于宇宙,关于未来,关于人类。显然,刘慈欣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科幻作家,科技只是他的文学世界里可以用来天马行空的因素,所以,他并没有正面回答那些问题。
但是豪尔赫·陈和丹尼尔·怀特森可以回答,他们把答案写进了书里。他们说,未来无法预测,除非宇宙一成不变地按照过去和现在的方式运转下去,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变化,早在1931年,天文学家就发现宇宙在膨胀。但我们也没有过分忧虑世界末日,即使哪一天地球真的会消失,那也是十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之后的事情,而这些时间足够我们完成梦想。地球人之外,有没有外星人,他们更先进还是更落后,这样的提问和假设也是基于我们的地球经验和认知,认为有知觉的生命是普遍的。
“我们关于宇宙的很多错误观念都来自对地球经验的过度推广。上千年来,人类把自己想象成宇宙的中心,甚至误认为我们的世界就是整个宇宙,而太阳和星星都是只为我们而存在的道具。以我们在地球上的经验来看,这些完全是顺理成章的想法。也许5000年后,我们再回头看现在的观点,也会认为自己幼稚得叫人尴尬。天文学已经给我们上了艰难的一课——我们只是浩瀚宇宙中一个不起眼角落里的一颗微粒上的一群小小的人。”
宇宙太大,而我们太小了。
新闻推荐
《疯狂的外星人》剧照文化视点新华社记者王秉阳两部春节档上映的科幻电影票房大获丰收。据国家电影资金办统计:《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