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中的女性困境:父权社会中 难以共情的不同境遇者
电影的最后,李捷说出了自己对女性处境的理解:“这个时代对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成为职业女性,就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母亲;如果你选择成为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说生儿育女是女人的本分,这不算一个职业。事实却是,因为努力工作,我才有了选择的权力。因为当妈妈,我才了解生命的意义,有勇气去看面对生活的残酷,这两个身份并不矛盾。”事实上,到底是谁制定的这些对女性评判的标准,是谁决定如何才是合格的女性的?这才是这部电影可能带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反思。
《找到你》海报
三个女人交织的命运
“这部电影让我看见了女性处境的险恶,我们的丈夫原来就是我们的敌人。”这是一次《找到你》的观影活动上,一位观众的感慨。这句评论或许有情绪过激的嫌疑,但是的确反映了生活中女性的感受。
导演吕乐的新片《找到你》出乎意料地获得了票房上的成功,这部在宣传时就旗帜鲜明表明自己是“女性电影”的作品为我们带来的是一个相对丰富的讨论空间,电影通过城市白领母亲和农村保姆母亲的矛盾,用一个悬疑片的类型包裹,内核却依然是吕乐电影里一贯的知识分子的焦虑,他将关注点从中产中年男性转移到了他们的妻子,这种变化不能不说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在笔者看来,尽管这是一部并不成功的类型电影,但电影却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女性主义者的困境。《找到你》剧照
《找到你》严格来说是双女主角架构,男性角色都比较次要,主角之一是姚晨饰演的李捷,她是一个能干的律师,为了得到某公司老总的信任为其的离婚官司进行辩护,老总的妻子接受过高等教育,却为了孩子成为了家庭主妇,她在丈夫出轨后饱受精神危机的困扰,没有稳定收入和精神状态不佳都成为这个角色失去孩子的抚养权的原因。走投无路之际,她试图祈求丈夫的律师,同为母亲的李捷同情,但是李捷却认为当她选择成全家庭主妇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有这样的可能性。甚至,她不无骄傲地展现出自己的职业优越感和由此带来的安全感。
李捷同样面临着失去孩子的危机,作为职业女性,她的丈夫试图以根本不能照顾孩子为由争取孩子的抚养权。但是李捷自信地认为作为律师,她有良好的收入,并且雇佣了一个好保姆孙芳,完全有资格抚养孩子。《找到你》剧照
危机就潜伏在这个叫孙芳的保姆身上,她是电影的另外一个主角,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女性,出生在农村,嫁给一个家暴、赌博、酗酒的男人,生下了有先天疾病的女儿就被丈夫弃置不顾,她先是打临工,后来不得不成为性工作者来挣钱为孩子治病,但遗憾的是,孩子最终还是病逝了。在孩子生命垂危之际,孙芳因为筹不到高昂的住院费用,导致孩子最后的治疗机会被剥夺,床位被让给了医院一位医生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也就是李捷的孩子。孙芳就是在那个绝望的时刻把所有的恨意转向了李捷母女。《找到你》就是这样将三个女性和孩子的命运串联在一起。而电影的主体部分就是李捷在孙芳抱走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如何找到她们的过程,由此她走进了孙芳的生命中。《找到你》剧照
事实上,电影改编自韩国电影《迷失:消失的女人》,《找到你》做的最大改编是改写了姚晨饰演的女主角的职业,从普通的白领改写为律师,在韩国版里,女主和丈夫离婚争夺孩子,不得不努力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丈夫的律师却指证她去看心理医生不适合照顾孩子。这个情节,在中国版里被放在女律师辩护对象的妻子身上。家庭主妇这个角色虽然出场不多,但是她可以被看作是女主角的另外一个分身来看待。
《找到你》看上去和韩国版差别不大,不单单是剧情,就连美术道具都几乎一致,女主角每天早上起来要喝一杯绿色果蔬汁这样的细节都被保留下来。可是何以编剧要在女主角的职业上做了关键性的改编呢?
从这个改编我们不难看出,《找到你》的本质一部中产议题的电影,电影中设置的让人感同身受的焦虑都来自中产女性。李捷面临的选择是很多城市女性都会面临的选择,与上一代的城市女性不同,新一代的女性面临更加多元的价值选择,加上工作压力和养育孩子成本的大大增加,很多都会选择回归家庭,而另外一些女性则在独立自主的价值观的指导之下,选择成为更具社会属性的女性。
但是社会并不会因为女性在家庭的付出就改变双重标准的评判体系,家庭妇女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她们的声音和诉求往往被遮蔽。家庭内部的劳动与家庭外部的生产劳动相比,经常被贬值。正如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佟新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的生产体制将生产劳动赋予了更高的价值,通常与男性气质关联起来;将与人类关怀相关的照料工作视为次要劳动,但同时通过女性气质和妇职的话语建构进行道德化。照料劳动的性别不平等分配也与父权文化传统有着深刻连结。
李捷的艰难就在这里,在当下的中国,商业广告和流行文化一边把女性塑造成精致的“女王”,从而鼓励她们消费,女性特质被前所未有的赞美和提升,电影里的李捷尽管工作能干,她还是需要在职场上展现自己的性魅力,一边被丈夫指责不像女人,一边却被当事人性骚扰。另外一方面,社会的价值导向越发强调家庭的重要,赞美家庭。评价一个女性的时候往往把母亲的价值凌驾于人的个体价值之上。李捷的忙碌会被认为带不好孩子,不是合格的母亲。
尽管李捷的处境很能代表大部分职业妇女的心态,但是她的当事人的妻子的选择也并不在少数。当社会外部环境对女性的评判标准正在发生改变,当普遍提倡建立多子女家庭之后,女性生育的天然属性让她们不得不选择回归家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21世纪的今天,不婚或者不生育的女性仍然普遍处在舆论的压力之中。
城市中产阶级“后女性主义”的困境
李捷是一个处境艰难的城市女性,可是何以她对同为母亲的当事人的妻子没有同情呢?从她们的对话我们不难看出,这似乎不仅仅是职业素养造成的。李捷这个形象可以说非常具有代表性,代表了中产阶级自由主义式的“后女权”想象,这部分女性以美剧《欲望都市》里的几位主角为代表,她们要独立自主,经济上的相对自由让她们获得了更多消费的享受和选择的自由。她们不团结并且看低那些做家庭主妇的女性,更不愿意去了解底层女性的生命体验。《找到你》剧照
李捷是从孩子丢失之后才开始了解这个被她找来照看自己孩子的女人孙芳的,由此她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孙芳的生命。看到了一个她之前未曾想象过的底层妇女的世界。李捷的世界因为丢失孩子这件事被打开了,面对这样的危机事件,她没有展现出她应有的理性和职业感,她的脆弱和无助让她感受了其他女性面临相似处境的绝望。姑且不论这些安排在一个律师身上是否合理,李捷最终放弃了为自己的当事人辩护,反而转向同情那位家庭主妇母亲,希望她能得到孩子的抚养权,李捷的这个转变是韩国版里没有的,可以说是《找到你》这部电影苦心设置的一条中产女性的成长道路。
电影的最后,李捷说出了自己对女性处境的理解:“这个时代对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成为职业女性,就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母亲;如果你选择成为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说生儿育女是女人的本分,这不算一个职业。事实却是,因为努力工作,我才有了选择的权力。因为当妈妈,我才了解生命的意义,有勇气去看面对生活的残酷,这两个身份并不矛盾。”事实上,到底是谁制定的这些对女性评判的标准,是谁决定如何才是合格的女性的?这才是这部电影可能带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反思。
历史地看,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在面对男权社会的剥夺,女性应该结成一个共同体去争取自己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财产权、受教育权,选举权等。如今看来,在普遍的意义上,经过百年间的努力,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女性争取到了如上的权利。也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李捷这样的女性才会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并产生想要独立自主抚养孩子的愿望。
“后女性主义”逐渐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它提倡将女性作为每个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群体来看待,这在一些议题上当然是一个进步,更加符合后现代语境下的城市生活和更多元的家庭关系和性关系。可是最终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不同阶级,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婚姻选择的女性之间面对父权制带来的异质性的剥夺,难以成为一个共同体。《找到你》剧照
在当代中国,一些城市女性认为自己身上不存在一个广泛意义上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不同地域,城乡,还是不同阶级的女性面临的状况都各不相同。性别平等对于有教养阶层来说已经显得乏味和伪善的观念,对于另一些群体来说,可能远远没有普及。电影里,孙芳问李捷离婚的原因是否因为遭遇家暴,对于孙芳来说,这或许是她唯一能想到的离婚的理由,对于李捷来说,离婚的理由可以有很多,家暴是她想象之外的事。这种差距,真实的反映了女性和女性之间为何难以共情。
然而,危机似乎一直存在,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件表明,女性处境在这个时代并非仅仅是一个个体选择的问题。大热美剧《使女的故事》就一再提醒知识阶层和白领女性,不要认为自己处在一个女性地位空前优越的时代就放弃女性和女性之间的团结。事实上,资源的紧缺和对生育的焦虑时刻威胁着女性,一旦世界秩序发生变化,前一时刻还享受着个体自由的女性下一刻就可能沦为生育奴隶。《找到你》剧照
塑造失败的底层女性
《找到你》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都开创了中国商业电影的新局面,我们少有的在银幕上看见真正关注女性的作品,在这部双女主架构的电影里,我们更少有的感到女性角色的价值,她们不再作为符号性人物出现。
但是这部最大的遗憾就是马伊琍饰演的保姆孙芳的塑造并不能让人满意。看了这部电影,我们固然对这位保姆产生了微末的同情,可更多的是使在电影院消费的城市中产阶级带入了对底层闯入封闭的中产家庭的恐惧。因为居住空间的狭小,中产家庭的雇主和保姆居住在一个无法明确区隔的空间,这实际上加重了不同阶级之间矛盾的张力。中产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理解进入我们家庭的同一个屋檐下的底层妇女的,这部电影对底层女性处境的同情没有跳脱出固有的印象,孙芳始终被作为一个“他者”在塑造。
孙芳是带着恨意进入李捷的生活的,但是当她真的进入这个家庭之后,她似乎多了一份对李捷的理解,还有一种天然的对孩子的爱。我们可以看见,孙芳内心的挣扎,可此时,她被迫杀死了威胁自己的丈夫,不得不逃跑,她似乎想要把一切告诉李捷,却被忙碌的李捷打断。至此,这个故事悬疑的部分才真正展开,孙芳究竟带孩子去了哪里?
在韩国版里,保姆这个角色是被买来的中国媳妇,语言不通,仅仅是行动的子宫。在中国版里,她是嫁给了暴力的丈夫的可怜人,无法反抗自己的命运。只有在成为母亲之后,在面对孩子的疾病,这个人物才一下子拥有了强烈的生命意志和不畏惧一切的勇气,这样的转变似乎有将母性强于人性的嫌疑。因为人物主体性的丧失,人物的悲剧在电影的演绎下更像是一个个巧合堆积而来。是什么造成了孙芳的苦难?电影对这个部分解释得并不充分。是家暴的丈夫还是夺取女儿床位的中产家庭?
事实上,《找到你》构建的中产阶级闯入者的噩梦,保姆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焦虑的投射。不同阶级的女性的沟壑是否比同阶层内部的男女沟壑还要大,尽管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试图用孩子把不同背景的女性联系在一起,让人产生共情,但是却没能建立我们对保姆孙芳的认同。《找到你》剧照
孙芳这样一个本来可以被深入挖掘的人物,她的遭遇被更多的赋予了传奇和刻板的色彩,导演没能给我们一个机会更多了解这个人物的内心,她只是通过她的行为来展现她那个阶层的女性的状况,并通过一系列的巧合,比如孩子生病,丈夫威胁等走向毁灭,增加了普通观众和这个人物之间的隔阂。
电影一度通过李捷幻想三个人一起生活也很好的场景很快就被孙芳带走孩子恐怖现实打破,这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女性共同体的乌托邦瞬间破灭了。而在电影的最后,用倒叙的手法让李捷的丈夫回顾这段婚姻的不易,生养孩子的艰难,本质上还是对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家庭的呼唤。
在类型片的框架之下,保姆成为一个复仇的角色,这样一个最终被剥夺殆尽的女性似乎却找错了复仇的对象,保姆没有选择向动用私人关系“夺走”弱者床位的医生下手,反而是把仇恨聚焦于医生的妻子和孩子,这样的设置颇有些男性制造的罪恶最终需要他的家庭来承担的导向。最恐怖的桥段莫过于李捷在冰箱的冷冻室发现了婴孩的尸体这个部分,这完全是从恐惧片里借鉴过来的情节。显然,观众都知道这不会是李捷的孩子,是为了增加一种悬疑的效果剧作上的把戏而已。当答案揭开,这是孙芳自己病逝的孩子,可是孙芳为什么这么做呢?孙芳的精神状态到这里基本可以判断为丧失了正常理智。
这样的设定更是把这个人物的精神状态往极端的地方发展,把她的行为往奇案方向引导。一方面,这样的设置加剧了本就充满张力的阶层隔膜,强化了中产对于作为其家庭“闯入者”的底层保姆的恐惧。另一方面,当对孩子的执念上升为这个层面,其实是把母爱放大到恐怖的地步。电影在宣传期间使用了这样的宣传语:“这世界没有一件事,是妈妈们做不到的。”也进一部消解了这部电影可能的批判力度。《找到你》剧照
当我们今天还需要借助这样一部电影重新提及女性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呼唤将女性从家庭和母亲角色解放出来,希望女性的更多可能性的时候,不禁感到一种悲哀,已经传播了数十年的观念竟然一再倒退,如今更是难把经济上更强大,知识结构更完善的现代女性团结起来。电影的最后,孙芳把孩子还给了李捷,自己跳进了大海。这是一个非常煽情的桥段,但是也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中产阶级女性尚且有一个反思的空间,而身处底层又沦为罪犯的底层女性只有死亡的结局。
新闻推荐
去土耳其之前,我对这个国家了解不多。到了土耳其,我也想知道土耳其人对中国有多少了解。于是,便在学生中做了个调查,得到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