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比三观不正更严重的,是一夜暴富的林见清式假象

2018-05-07 17:57 大字

文/马庆云

爱情让位给面包,是当下不少青年正在经历的事情。无论你是大城市打拼的白领,还是活在乡下的青年,大伙都在为了面包而努力工作。而婚姻正是建立在面包基础之上,所以,不少恋爱甚至婚姻的破裂,都被最终认定为是面包赚的不够多。电影《后来的我们》之所以能这么火,也正在于它讲了一个面包大于爱情的故事。

刘若英指导的这部处女作,也被认定为三观不正。主要因由便是男主角林见清不能瞒着妻子与前任独处一室,甚至于将现任妻子当做一个替代品使用。关于三观问题的批评,我已经做过文章,不再赘述。而《后来的我们》真正的危险在于,一夜暴富的林见清式假象,可能会害了不少做梦而不醒的孩子们。

在电影中,井柏然饰演的林见清没车没房没稳定工作,早早从北京回老家的同学已经混的风生水起,只留下自己处处不如人。就在人生事业的最低谷,方小晓也选择离去,等于瞬间处在了爱情事业双输的局面上。人生亦没有更加悲催之处了。这种双输,倒是不少青年会真实面对的。

但后边,林见清通过一款游戏简单几个桥段之后便一夜暴富了,显然会给不少正在奋斗的青年们制造一种看似友好实则麻痹的假象。为什么是看似友好呢?因为电影本身便是造梦的游戏艺术,不少人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这种一夜暴富,但通过剧情人物的瞬间实现来满足自己的审美移情罢了。

而这种美好,正好能够买足影迷衣锦还乡的现实错觉。什么人才有资格缅怀前任呢?当然是那些已然成功的人士。当你还在为生活而奔忙的时候,你哪来的时间感慨前任的美好岁月呢。所以,林见清的一夜暴富正式商业片的惯用逻辑罢了。将主人公置于一种经济自由当中,从而更有闲暇慨叹曾经。

但是,我们不得不发现另一个常识:负责任的优秀电影,都不会用一夜暴富的造梦来满足影迷的移情心理,因为负责任的创作者认为,这种方式无异于给观众灌麻醉汤。不少青年看完电影之后,都开始怀着不切实际的林见清式的梦想,认为自己做一款游戏或者一个什么投资理财,就能一夜暴富,从而实现到前任面前的感慨。

基于此,我不认为某些电影人说的《后来的我们》是文艺电影。它只是一个给观众灌迷魂汤的商业片罢了,并未提供清醒理智的思辨,更没有通过剧情让影迷更加明确对时代的认知。现实中的林见清,可能仍将碌碌无为,甚至于这一生也将匆忙过去,他可能在努力生存的道路上与方小晓再次不期而遇,但窘迫的生活困境会让他无力感慨。

优秀的文艺作品,总会呈现一种生存的悲凉。这种悲凉,才是人类坚定前行的重要力量。林见清式的一夜暴富当然美好,但它只能麻痹过分信任于此的影迷,削弱大家坚实可靠的步伐,让不少人做起白日梦来。

租住在板房里边的林见清和方小晓,当然是真实的北漂一种。但一款游戏,一夜暴富,搬进大房子,实现人生的美梦,总让真实的生活者感觉过分迷幻了。而《后来的我们》要的正是影迷的迷幻,在这种迷幻中实现对前任感情的一种廉价感慨罢了。

中国的年轻人,并不应该过分感慨与前任的情感,因为大家基本上都无法实现一夜暴富,都没有经济上的相对宽松自由,都必须马不停蹄的工作,从而去实现物质上的基本保障。在这样的前提下,年轻人更应该努力向前,坚定地走步子,而不是停下来唏嘘,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者。

只有老年才会停下来唏嘘自己的过往人生。最近几年来的青春爱情电影,太愿意用迷魂汤的方式拉青年们慨叹他们刚刚过去的青春了。一个二三十正是人生大好年纪的青年男女们,竟然慨叹刚过去的青春,丝毫不知道,美好还在未来。像小刚导演那样,步入老年了,再回忆芳华岁月,有情可原,青年们,何必一副苍老面孔呢。

制造一夜暴富的剧情迷魂汤,当然可以拉拢青年进入剧情去感慨,他们在别人的暴富中实现了自我的移情。但这些都于事无补。优秀的电影不妨直接告诉青年,过去的就过去,你没办法一夜暴富,你得赶紧继续工作,现实版的林见清可能依旧是个游戏公司的小客服。不造美轮美奂的大梦,是电影的一种道德。

不做美轮美奂的大梦,是影迷的一种能力。

新闻推荐

《红海行动》获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第二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隆重举行。国家电影局艺术处处长陆亮,北京市局韩方海处长,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发起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