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在争议声中迎来“小时代”
【新华社上海7月3日专电】截至7月3日上午,根据郭敬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小时代》,票房已接近3.5亿元。
有人认为,郭敬明和他的《小时代》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如果在10年前,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电影行业处于低潮期,票房不足10亿元,中国很难孕育出《小时代》这样的个性化商业电影;但10年过去了,中国电影年产量已接近900部,形形色色的个人纪录片、微电影更是难以计数。当“泰囧”式的公路喜剧、“致青春”之类的怀旧片掀起观影狂潮时,连张艺谋、冯小刚这样的大导演也开始考虑如何调整自己的创作。不过,在个性日渐张扬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小时代》依然在社交网站上引发争议。个别的批评声之激烈已超越了从一部电影中获得愉悦和启迪本身。
“我每次一进入某个行业时,都比较会像一个规则破坏者……”早在一个月前,郭敬明接受新华社专访时似乎对电影可能引发的争议就有所预料。
人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是片中有关物质的夸张表达。一方认为,“电影不能成为奢侈品的秀场,小孩子看了会被带坏”,“这样的生活让一个女大学生怎么消费得起,得去当小三、小四、小五才行”;另一方则坚持,影片中的物质表达,只是一个大背景,导演没有强迫任何一个观众一定要过奢侈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有些被放大的争论中,年龄并不是最鲜明的“鸿沟”。无论男女老少,人们更乐意用个人的眼光去评价一部电影,并通过微博、微信各抒己见。“它不是一部烂片,我已经准备去看第二遍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三年级的学生张一然对记者说,她个人并不是小说《小时代》的铁杆书迷,不过看完电影后的确有不少感触。
“还记得,杨幂扮演的林萧打碎了那个贵得要命的玻璃杯,她不得不借男朋友的钱重新买一个归还给杯子主人,我很在意那个细节,林萧没有开发票,她打定主意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承担自己的一个失误。”60岁出头的电影爱好者赵女士之前并不知道“郭敬明”是谁,但看完电影她告诉记者,她喜欢这部“小孩子拍的电影”。
还有评论人士认为,《小时代》令人目眩的物质表达,有这样一层暗喻——那些“安逸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保障”,其实恰是至今在中国尚未完全实现的一个“中国梦”。与此同时,在中国电影圈内,不少专业人士指出,即使是给郭敬明的电影处女作只打60分,一个前所未有的属于年轻人的电影“小时代”已经到来。与早前红火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两部影片相比,《小时代》是真正的“80后”拍“80后”。
在“好电影”和“烂电影”之间,一些圈内人士更乐意把《小时代》定位为“新电影”。这是一部中国“80后”作家自编自导的商业电影,也是一部从导演到演员几乎“焕然一新”的电影,还是一部海峡两岸年轻演员空前“抱团”合作的电影,这更是一部中国文艺叙事从乡村转向城市的“风向标”电影。
有关《小时代》的争论和思考还在继续。有评论称,往往新陈代谢、新老交替时,每件新事物的诞生都裹挟着争议声,而往往正是这样一股“新”的力量能摧枯拉朽。
新闻推荐
第2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即将开幕。作为“第八种艺术”的电影为众多人所喜爱,很多领导人也不例外。电影是他们了解世情、拓宽视野、寄托情感的一种方式。毛泽东看过哪些美国片为了“扩大视野,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