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服务于我国核科技事业
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胡思得:
【人物名片】
胡思得,1936年生,浙江宁波人,核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3月25日,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思得获得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如果不是亲口透露,很难相信,眼前这位86岁的老人至今仍活跃在工作岗位上。他的工龄和供职的中物院同龄。今年已是他科学生涯的第64个年头。他是中国核科技事业的见证者、建设者和亲历者,是中国特色核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他一直从事理论研究、设计和试验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付出了全部心血,为我国国防力量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莉莎/文 李强/图
一次分配,他把一生献给核科技事业
因为膝盖伤痛,胡老拄着拐杖,走起路来略显艰难。但一开口,便能感知到其思维的敏捷——他说话语调平稳有力,应答条分缕析、有血有肉,还不时反问、追问。
胡老说,“胡思得”这个名字,是他的父亲请一位老先生取的——先生说《论语》里写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思得”二字由此而来。
1958年,胡思得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和其他5个同学一同被分配到当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
刚毕业的大学生,连二机部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整天的任务就是看报纸。直到从别人口中得知,钱三强先生是二机部的副部长,他才猜测,“钱先生是研究核物理的,大概二机部跟核物理有关吧。”
又过了几天后,他被分配到邓稼先的研究室,领到的任务就是看书。但过了好长时间,邓稼先依然只让大家看书,还是不知道来二机部到底要干什么。在他们的再三追问下,邓稼先在请示领导后才透露,“我们这个室将来是搞核科技的。”
这样的一次密谈,在胡思得心中点起了火种。“国家把这么重大的任务给我们这群年轻人,我觉得责任重大,一定要把这个事搞好!”
在邓稼先的指导下,他们开始探索原子弹原理。胡思得很快就担任了状态方程组副组长。他带领研究小组克服重重困难,开展“铀在高压下的状态方程”研究。
1962年,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接近完成,胡思得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理论联系实验小组组长。次年年底,他率领小组成员西上青海高原。在高寒荒凉的青海221厂,艰苦奋斗了4年。
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他得以快速成长,先后任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中物院副院长、院长。
北京、青海、四川、新疆都留下他义无反顾投身事业的足迹——参与多个型号的公差范围设计,成功保证了关键部位的正常动作;领导了多种近区物理测试项目的理论设计,创造性地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问题,获得一批重要成果……多年科研征程,繁重艰辛,又硕果累累。
一串号码,是他与四川难舍的情结
“510702,这是我身份证号码开头的6位数。”胡思得笑着说,这串号码代表着“老绵阳”,也象征着他与四川的不解之缘。
1969年,二机部九院院部机关与部分研究所迁往绵阳梓潼。1971年,胡思得所在的研究所也搬到绵阳。当时,研究所用的国产计算机怕受潮,到了潮湿的西南山区,运算频繁出错。他们只好搬回北京,但是户口留在了绵阳。1984年,胡思得担任副院长后,长期驻留四川。其间,他只有出差到北京,才能见到家人。
也是在那个时候,中物院开始从分散的山沟里,向绵阳科学城调整搬迁。“当时,四川省委省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帮助我们在绵阳城区安顿好。对中物院职工提高工作效率、照顾家庭和子女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胡思得说。
在四川,胡思得出任过省政协常委,省委省政府科技顾问团副团长,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等积极为四川省科技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在担任院长期间,他积极促进院地科技合作,对四川省核医学学科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胡思得感慨:“这主要是对我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全体员工的鼓励和奖励。”
“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他引用彭桓武院士的对联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他说,一个人好像一滴水。水如果在大海中,可以参与形成滔天巨浪;但如果这滴水离开了海洋,在沙滩上会被太阳照射瞬间蒸发——这是他心目中,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他勉励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集体精神,把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处理好,才能奋发有为。要创新有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事业奋斗的责任感。
新闻推荐
本报讯(林忠伟)连日来,梓潼县妇联及相关镇(乡)妇联纷纷举行2021年99公益日“春蕾计划”助学金发放仪式,将“潼心潼行,春蕾圆梦”...
梓潼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梓潼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