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南归路有姜诗 古代诗人笔下的德阳胜景
□冯再光
德阳,古为百濮之地。东汉时,分梓潼县置德阳县,治地在今江油小溪坝,是德阳得名之始。后移治今遂宁龙凤场,北周时废。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分雒县、绵竹县部分地区置德阳县,属益州。德阳从此正式置县,其名未再变迁。
德阳境内风光旖旎,古迹甚多。其中金牛道是中国西北南下的重要通道,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地位不凡,声名显赫。往北,越过大山险关,直抵长安;向南,一马平川,成都不远。此地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天下淳美之境。所以,引得历代诗人发怀古之幽情,叹蜀地之多娇。
诗人爱蜀,唐代为盛。王勃、杜甫、岑参、高适、白居易、刘禹锡、元稹、贾岛、王建、李商隐……他们接踵而至,恣游揽景,题诗抒怀,不思归乡。以后各代诗杰纷纷效仿,以入蜀访胜吟咏为幸,让中国文化史上出现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文学地理现象:天下诗人皆入蜀。而古代诗人在德阳留下的诗词歌赋,至今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荣光。
本文摘录唐宋明清六位诗人的诗作,惶促加以浅注浅析,旨在传承古贤精神,颂扬德阳胜迹。
鹿头山
(唐)杜甫
鹿头何亭亭,是日慰饥渴。
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
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
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
殊方昔三分,霸气曾间发。
天下今一家,云端失双阙。
悠然想扬马,继起名硉兀。
有文令人伤,何处埋尔骨。
纡馀脂膏地,惨澹豪侠窟。
仗钺非老臣,宣风岂专达。
冀公柱石姿,论道邦国活。
斯人亦何幸,公镇踰岁月。
鹿头山:《寰宇记》:古老云:昔有张鹿头居此,因以为名。《全蜀总志》:鹿头山,在德阳县治北三十余里。扬马:即扬雄、司马相如。硉兀,危石。脂膏地:《华阳国志》:蜀人称郫繁曰膏腴,绵洛为浸沃。豪侠窟:典故,《华阳国志·蜀志》“然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冀公:指冀国公裴冕。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离开甘肃同谷前赴成都。次年(760年)春,杜甫翻越秦岭,走金牛道抵达罗江,写下此首纪行诗。
前八句,写诗人于鹿头山俯见千里平畴,心潮澎湃。中间八句,表达诗人怀思蜀中古迹之情。从诗句可知,杜甫祭拜了庞统墓祠,并细读了史上贤人凭吊庞士元的碑文。后八句,描述蜀地本膏腴豪侠之场,自经丧乱,不免元气日亏,今得老臣裴冕仗钺镇蜀,生民有幸也。
面对此地厚重的历史人文与壮丽景物,首次入蜀的诗圣乘兴抒意,鹿头山由此增彩。
次韵李修孺留别二首(选其二)
(宋)苏轼
此生別袖几回麾,梦里黄州空自疑。
何处青山不堪老,当年明月巧相随。
穷通等是思家意,衰病难堪送客悲。
好去江鱼煮江水,剑南归路有姜诗。
李修孺:苏轼友人,生平无考。麾:屈指可数。剑南: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姜诗,字士游,今旌阳区孝泉镇人,东汉时期孝子,“二十四孝”中“涌泉跃鲤”主人公。
这是东坡与李修孺的唱和诗。
又一次与友人挥袖道别,被贬黄州的抑郁难罢,多次梦见家乡的景色,却是空欢。尽管他乡可终老,明月亦相随,然而,无论人之困厄与显达,都思念家乡亲人。于今疾病缠身,送客生悲。友人可以回家仿效姜诗夫妻以水煮鱼尽孝道了,而自己的归期又是何时呢……苏轼这首离别诗悲欢交织,意味深长。他把姜诗之典和剑南之名用于尾句,足见一门三孝的故事在宋代影响之巨,亦可见诗人故乡情结之深。
鹿头山过庞士元庙
(宋)陆游
士元死千载,凄恻过遗祠。
海内常难合,天心岂易知。
英雄今古恨,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秋来满断碑。
庞士元庙:即庞统墓祠。庞统:字士元。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进围雒县时,中流矢而亡,葬于罗江落凤坡。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骑驴入川,赴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过鹿头山庞统墓祠凭吊英雄之时,诗人悲伤自来。此时,中原沦陷在金兵手中,联想到东汉末年“天下三分”,诗人发出“海内常难合”的叹息。陆游以藓苔无情,草掩断碑作诗尾,明显含有双义:一是叹庞统墓祠物景凄凉,二是喻自己仕途坎坷。情境与心境暗合也。
初度日游孝泉古雒县塔
(明)曾守身
慢谓浮生说大年,且从灵境觅清泉。
双鳞并地仙风远,一塔擎天佛日悬。
芳草壶觞淹小海,夕阳车马促先鞭。
因问姜庞寿何似,至今神采动山川。
雒县塔:即龙护舍利琉璃宝塔。据嘉庆《德阳县志》记载,东汉年间僧道卓肇始
建木塔。汉代孝泉地属雒县,因此称为雒县塔。现存宝塔始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曾守身:明正德八年(1513)德阳籍进士、广西按察副使,曾回乡率众培修姜公坟。小海:姜公墓园前的荷花池。双鳞:同“双鱼”。姜庞:姜诗与其妻庞氏。
诗人于春节寻游钟灵的孝泉,心中为涌泉跃鲤典故盛传天下而喜悦。佛日悬空,宝塔擎天,芳草地上,热闹非凡,这正是孝泉每年春季祭祀姜公的场面。于是,诗人感叹,一门三孝真是名传千古,山川也因此增添神采啊!
此诗起承转合无痕无隙,偶对工巧,出意奇崛而自然。名为题塔,实为借塔说事,叙写当地淳美的民俗民风。
题玉皇阁二首(选其二)
(明)樊鼎遇
涉水登山谒帝宫,尘心涤尽雾巅中。
坡前翠柏枝分古,岭上残碑句琢工。
玉阁久颓仙境没,金身初见白云通。
隔江烟火千家静,踏月寻归万籁空。
玉皇阁:即玉皇观,位于市区凤翥山顶,道教净明道派的发源地,相传为晋代许逊修成正果之迹所在。史载,玉皇观几经毁兴,明代万历年间德阳县令樊鼎遇曾作培修。久颓:荒芜多时。金身:装金的佛像。
诗人首联开宗明义,写涉水登山拜谒玉皇阁。颔联描写所见:山坡柏枝必定认识古迹啊,岭上残碑的字也雕琢得非常漂亮啊!颈联转为叹息:玉阁倒塌已久,佛像日晒雨淋,好似与天上的白云相连。尾联自嘲游玩忘时,夜幕下,于山岭隔水相望,城里万家灯火;踏月归家,四周已万籁无声。
此诗语言精炼,景情交融,对仗工整,意境深邃。
过汉大司农秦公故里
(清)陈均
子敕真高士,风规百代传。
只因诸葛出,重感忧侯贤。
北伐师原状,东征计已偏。
笑他张竖子,何足与谈天。
秦公:即秦宓,字子敕。广汉郡绵竹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善舌辩。陈均:又名陈钧,四川金堂县人。为乾隆年间进士,博学多才。风规:指风度品格。贤侯:古时对有德位者的敬称。竖子:小子。张竖子,乃诗人对东吴张温的蔑称。
诗人过德阳,心中不由泛起对秦宓的崇敬之情。首联赞美秦宓贤德。颔联写秦宓“出山”原因。“北伐师原状”,指蜀国北上伐魏时出师有名,亦隐喻秦宓为蜀汉尽忠效力。“东征计已偏”指秦宓对刘备决意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之策的反对及冒死谏言。尾句以秦宓张温论天之典,颂子敕之才智。
此诗朗朗上口,通俗中却显情致高雅脱俗。
夜宿仙人桥
(清)李调元
八月清秋雨又风,箫箫夹路柏兼枫。
笑它苇秋池塘冷,也有鸳鸯戏水中。
仙人桥:位于黄许镇仙桥村。嘉庆《德阳县志·津梁志》载:“仙人桥,县北十五里,长五丈。为绵阳河支流,自省赴京要路。秦时韩仲飞升处,故名。”现存之桥乃清代同治癸酉(1873)年重修,行人通车,至今坚实。而桥头石碑严重风化,碑之左侧原有建桥记事文字已完全剥蚀。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四川罗江人,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
仙桥村有古榕二株,树高30余米,树径硕大,须十余人牵手方能合围。传说此树为秦朝韩仲所植。韩仲又作韩众、韩终,后世称为“韩君丈人”。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七十一云:“秦韩仲为祖龙采药使者,既而入蜀,炼丹于德阳之秦中观……”
仙桥四周,瑞雾氤氲,水绕福壤,鹤翔琼林。其景被古代黎民百姓称为“仙桥宿雾”,乃德阳八景之一。
清秋细雨香风,道旁古柏枫树。池塘虽冷,鸳鸯尤乐,诗人情思,尽在景中。
新闻推荐
进村入户进行艾滋病预防宣传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田明霞赵利宾文/图)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梓潼县的医务人员、...
梓潼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梓潼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