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川麦 演绎麦+
编者按
又是一年丰收季,小麦覆陇黄。四川小麦产量低,四川面粉不行……对四川小麦,不少消费者或许有这样的错觉。四川小麦的真实写照是什么呢?连日来,记者跟随专家、种植大户走进麦田,走进加工企业,为你带来全景报道——“耕读川麦 演绎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四川小麦:它一直很牛!!!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火红5月,广阔田间,一个个麦客精神抖擞驾驶着现代农机纵横驰骋,开启了小麦收获的序幕。
今年是四川小麦产业发展承上启下的一年。“十三五”期间的成就可圈可点值得回望,“十四五”的漫漫征程亦需憧憬展望与谋划,以指引四川小麦奋力书写新的篇章。
川西和川北 川麦大发展
成德绵一线的广袤田野上,黄灿灿的麦穗一片连一片,微风过处阵阵麦香。
今年,四川小麦生产仍主要集中在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小麦主产区。据农情调度显示,四川小麦今年播栽面积超900万亩,比上年略增。
尽管这个面积大不如“十三五”开局之年的1632万亩,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四川小麦结构调整的实践路径。
“川南、川中的泸州、宜宾、内江等地区气温高,产量历来不如川西、川北。同时,这些地区的深丘更是坡坡坎坎、下湿田较为严重,不适合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的小麦生产。”国家小麦技术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汤永禄指出,但在这些地区,适合种植油菜。
于是,“十三五”以来,川南、川中等传统小麦产区纷纷调整种植结构改种油菜、果树等作物,四川小麦种植区域逐步向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南充、巴中一线优化集中布局。在规模化生产条件下,大户都愿意种小麦,小麦在川西、川北大地蓬勃发展。
产量大提升 规模见效益
“全省小麦平均亩产,‘十三五’末比‘十二五’末提高了40 公斤!”汤永禄算了一笔账,“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按2.4元/公斤收购价计算,1亩约增收100元。”
不可小觑的是,四川小麦产量虽不如北方产量高,但成德绵一线的表现却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在种粮大户中,亩产450公斤-550公斤很正常,亩产和北方平均水平相当,亩收益甚至超过北方一些地区。因为,在同样产量的情况下,成德绵一线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机耕费少、不灌水,仅用水成本就比种小麦要灌溉三四次的华北平原地区节省100多元。
此外,随着免耕抗湿播种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控技术的实施,小麦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亩纯收益可达300多元。当然,好产量、好效益离不开好品种。
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调研员吴德芳高度评价“四川小麦育种水平很高”。在她看来,“川麦”系列很不错:“川麦42”拿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川麦104”获去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去年在江油诞生了亩产 729.8 公斤的西南小麦高产新纪录;“绵麦902”,去年在梓潼实产验收突破亩产700公斤;“蜀麦830”,去年条锈病抗性表现突出,今年也抗住了赤霉病。此外,“川农”系列、“内麦”系列、“川育”系列等小麦品种在四川都得到广范推广。
农机的广泛应用成为小麦规模生产的一大推手!据汤永禄研究员介绍,四川小麦综合农机化率已从“十二五”的 59.20% 提 高 到 去 年 的73.48%,居主要农作物之首(四川省农机总站数据),进而促进规模化种植蓬勃发展,仅在广汉,小麦的规模化生产比例已达40%以上。
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多重发力,四川省小麦平均亩产从2015年的240公斤提高到去 年 的 300 公 斤 ;500亩-1000亩规模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平均亩产普遍达到400-450 公斤,部分已跃升到500公斤以上。
川麦是个宝 专用显优势
麦收时节,一场业界渴盼已久的盛会——全省专用小麦新品种现场观摩会于5月7日在绵阳举行。让业界兴奋的是,一种实现了食味与高产相结合、更适合做馒头的专用小麦品种“川育 29”闪亮登场。
其实,“川育29”仅是近年四川大力发展专用小麦、进行产业化开发的一个缩影。
在汤永禄看来,小麦生产出来若是没人要肯定不行!而四川的小麦,它一直未享受全国最低保护价,却从来不缺市场。它是凭什么赢得市场的青睐呢?
因为,四川小麦出粉率高、面粉白,用本地小麦与外省小麦相搭配犹如珠联璧合,可生产出软硬适中的面条;因为,四川小麦是弱筋,适宜加工酥脆爽口的饼干,恰好与北方的强筋小麦错位竞争;因为,小麦是众多白酒企业的重要原料,四川白酒产能占全国40%,酒企尤为青睐软质小麦,四川小麦则独具软质优势,满足了酒企的制曲需要。
于是,体系专家深度介入小麦产业链关键环节,初步构建起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由加工企业提出原料质量要求,体系团队培育(筛选)专用品种,研究配套技术等,有力促进了龙头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和相应的品牌建设。
“十三五”期间,仅在品种方面,四川育成优质专用小麦品种17个。专用小麦也变得五彩缤纷,紫色小麦、黑色小麦、糯小麦等等,让人耳目一新。
“十三五”四川小麦喜收豹尾,“十四五”,四川小麦如何再展鸿图?
“以前,四川省小麦一味追求高产品种,今后就要往高产、高抗、优质方向发展,尽量采用株型较矮的抗倒品种,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吴德芳指出。
据汤永禄介绍,“十四五”,四川小麦面积将稳定在950万-1000万亩,单产提升至350公斤/亩,总产350万吨。
新闻推荐
本报讯(邹学光)4月16日上午,梓潼县黎雅初级中学校第四十七届家委会第二次会议暨校园开放日活动,在黎雅中学校园如期举行,并收...
梓潼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梓潼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