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年画 川人始创

成都日报 2021-01-25 01:27 大字

绵竹年画《迎春图》(局部)

唐林/文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以下简称潍坊年画)是中国三大年画之一,与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潍坊年画,据传起源于500多年前的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在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胜景,到清朝咸丰、光绪年间,发展到作坊百家、画种过千,产品流布全国各地。潍坊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山东潍坊年画与四川有什么关系呢?有,它的创始人是四川人。

杨氏先祖来自四川梓潼

山东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村设立有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其展板介绍说:“杨家埠年画始于明初,1369年杨氏先祖由四川梓潼县迁来。该县处于蜀道南端,有着刻版印刷技艺。杨氏先祖在此定居后充分发挥绘画才能,根据山东民俗创造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灿烂文化……”此段文字还见于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好客山东导游词》一书。

更重要的是文献证据。山东潍坊杨家埠《杨氏宗谱》载:“杨氏一族,原籍四川成都府梓潼县人。自前明洪武年间迁潍,居浞水西岸,隆庆六年因水患,复迁西埠。”杨家埠还有碑文,亦曰:“潍东杨氏,原籍四川梓潼县人,自故明成化迁潍,卒葬村北,累世坟兆可稽。”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村志编纂委员会编辑、齐鲁书社1993年出版的《杨家埠村志》“大事记”第一条记载:“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西杨家埠杨氏一族由四川省梓潼县迁潍州(洪武十年改潍县)崇道乡寒。”宗谱、碑文、文献等均道明了杨家埠祖先的来历。潍坊年画的创始人是明代四川梓潼人,这是没有疑问的。

那么,杨氏是梓潼县什么地方的人呢?据查,杨家埠杨氏是明代四川梓潼县重华人氏。重华距离今梓潼县约60公里。1953年1月,由于江油与梓潼、昭化两县调整行政区划,梓潼县重华镇划归四川江油县(今江油市)。因此,如果严格来讲,明代杨氏一族的籍贯是今天的四川江油市重华镇。由于史料缺失,杨家埠杨氏一族姓名今天已不可考。

杨氏出生地重华镇地方虽小,但可谓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其辖区北端有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古硝洞遗址群“老君山硝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考证“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重要历史遗迹。当代著名的海灯法师也出生于此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文献称“杨氏一族,原籍四川成都府梓潼县人”,实误,梓潼县历史上从未隶属过成都府。元代梓潼县隶属于广元路保宁府(今阆中)剑州(今剑阁)。另外,迁徙日期洪武二年(1369年)在此处是泛指“洪武初”或明初,并非准确年代。

梓潼画匠历史留名

四川梓潼县,在元、明、清皆有发达的民间工匠画传统,当地工匠有“梓匠”之称。据《四川明代佛寺壁画》介绍,四川梓潼境内传统绘画以民间工匠画为主,文人画次之。境内画匠,精于水墨丹青各类技法,工笔写意兼容,而又以工笔见长。其绘事活动地点多以寺庙祠堂为主,是为其门窗、梁柱制作装饰彩绘。元、明、清时,七曲山以反映文昌帝君为题材的壁画颇多。

由于史料和物证缺乏,明代梓潼绘画水平现已无法考证。不过,从梓潼县玛瑙寺明代壁画一例,可知当时梓潼工匠的水平。梓潼玛瑙寺始建于宋代。1939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偕刘敦桢等人来梓潼考察古建筑时,发现玛瑙寺正壁两侧有彩绘佛教故事壁画10幅,约60平方米,壁画笔墨遒劲圆润、深浅有致、敷粉晕染简淡,风格稀疏,颇具吴道子“笔不周而意周”的妙趣。1964年,四川绵阳市画家龚学渊前往玛瑙寺参观写生,又在玛瑙寺建筑物上发现有“梓潼县城东关秦贵及徒八人”的题记。在封建社会,一般工匠是不太可能在佛寺内留名的,而玛瑙寺居然有如此题词,这说明“梓匠”在当时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地位。可惜的是,1970年玛瑙寺及其壁画毁于火灾,今已不复可见。有关元明四川壁画家的留名题记,迄今为止在四川仅见此一例。

其实,梓潼工匠的历史还可以远溯至秦汉时期。西汉初年,梓潼是四川的中心城市之一。新莽时期(9年—23年)梓潼改称子同,所以新莽时也称广汉郡工官为“子同郡工官”。工官是朝廷在各重要城市设置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有点类似今天的“央企”。可见远在2000多年前,梓潼的工匠就有名气了,而移民山东的梓潼杨氏一族应该就是当时的“梓匠”成员之一。

“四川填山东” 一次特殊的移民

在明代初期“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为什么杨氏家族会反其道而行之,从四川梓潼迁移到山东潍坊呢?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陈世松先生考证:明初的这次移民在四川历次移民中十分罕见。此次四川迁民远徙山东的胶东半岛,不是自发移民,而是属于政治性的强制性移民。明朝平蜀(1371年)后,为尽快恢复生产,建立和稳定新的统治秩序,推行了双管齐下的移民政策:一方面,为填实四川的空虚局面,决定从湖广迁入大量劳动人口;另一方面,为铲除旧政权根基,着手将残存的明玉珍(元末义军领袖,建立大夏政权,定都重庆)旧部势力迁离出去。这个政策可谓一箭双雕,当时胶东半岛前线倭患严重,四川收编起来的大夏降卒加入战事,不仅有助于增加维护海疆边防,同时还能对四川明玉珍残余势力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

梓潼所处的川北地区是成都平原的外围地区,它扼守着通往成都平原的险关要道。在明军平蜀过程中,当时统治四川的大夏(1362年—1371年)军队凭借此区的险要地势,与明军激战,让明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梓潼县杨氏一族应该被列入明氏旧部势力,作为惩罚,成为了移徙对象。

漫漫长路,从西南边陲到山东半岛东北部海湾数千公里,四川梓潼杨氏一族一路的艰辛,是今天人们难以想象的。不过,这倒成就了山东潍坊年画开创的佳话,并因此与今天梓潼县的“文昌年画”,有了血脉渊源。

四川木版年画享誉全国

四川木版年画本身历史悠久。四川木版年画产生于宋代,明时成熟,清代达到鼎盛。绵竹年画、夹江年画、梁平年画并称为“四川年画三大家”,甚至被称为“西南三大年画”。在四川现存的年画中,最优秀的代表作是绵竹的《迎春图》,这件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绵竹市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迎春图》为清末民初四川绵竹画家黄瑞鹄1908年所绘,纵47厘米,横600厘米,共4幅。每幅纵48厘米,横150厘米。它以连环画的形式构成一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以清代绵竹县城为背景,以460余个栩栩如生、造型各异的人物,表现了清代末期在绵竹街头浩浩荡荡“迎春”游行的场景,生动再现了清代民俗风情,画面上甚至可以清楚看到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贴着春联、门画,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清代风俗画巨作,是四川的《清明上河图》。

新闻推荐

七曲山古郎当驿即将改造展新貌

七曲山上的郎当驿旧址古道新貌金牛古道遗迹“细雨霏微七曲旋,郎当有声哀玉环。”记录的是唐玄宗李隆基露宿梓潼的故事,梓潼...

梓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梓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