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芙蓉溪畔走出的明代兵部尚书金献民

华西都市报 2021-01-06 02:20 大字

太仆寺丞宰金公墓碑。(又称金家响碑,金爵父母之墓)

刘春作《送宪副金君舜举之天津序》——《东川刘文简公集》/卷十一/一三五。

□陈友良

金献民(1460年-1541年),字舜举,号蓉溪,明代成都府绵州人。金献民系成化癸卯举人,甲辰进士,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官至兵部尚书,官居二品,其一生历刘瑾乱政、大礼议等重大事件,宦途几起几落。

25岁中进士授行人

金献民祖籍松江府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元末战乱四川人口损失严重,洪武年间,官方为恢复地方经济、文化,号召移民。来自江南的移民大军里,有一个叫金亨的人,行伍出身——他就是后来绵州金氏的入川始祖。金亨安家于绵州城东三里芙蓉溪东岸。几世繁衍之后,出了第一个进士金爵,即金献民的父亲。金爵官做得不错,给儿子金献民打下了基础。金献民的科举之路非常顺利,成化十九年(1483年),中癸卯科举人。第二年,赴京应会试联捷,中甲辰科三甲第一百九十五名进士,时年25岁。

金献民的第一个职务是行人,正八品。行人隶属于行人司,是明代特有的官制。行人司设司正及两个司副,辖行人37名,满编40人。40人里,最大的也才正七品,可见是个小衙门,基本职能是为皇帝传令,专门从事持节传旨之事。衙门虽小,门槛很高。行人必须行事端方,为人厚重,代表国家形象。金献民就这么步入了仕途。

从铁面御史到兵备天津

弘治五年(1492年)七月,在京城干了几年小京官的金献民“迁授御史,按云南、顺天,并著风裁”。金献民担任的是所谓“十三道监察御史”之一的云南道监察御史。明代十三行省,设十三道御史,至于排名,云南在大明朝版图上相当靠后。

御史代天子巡视四方,官衔虽小,权力不小。金献民“持法执宪,无所顾忌”,巡按云南期间,大力揭发贪官,整肃风纪。遇上特别跋扈的地方豪强,他非常讲究策略,既保了自身安全,也使当事人受到国法处置。

按惯例,云南道御史协管顺天府,即京城,由浅易而繁难,这样的设置很锻炼年轻官员。巡按云南,使金献民得到很好的历练,之后再来管理各种关系盘根错节的京城,遇事就不至于过于强硬或软弱。实际上,由于监察云南时,形成了一定影响,顺天府调皮捣蛋的官油子或关系户很怵这个有点愣的小金大人,都寻思着等他升官调走了,再搞事情。

金献民的好友刘春说,自古以来就有“铁面御史”的称誉,这称谓用在金御史身上,名实相副。金献民做了八年御史,弘治十二年(1499年)六月被提拔为山东按察副使兵备天津,这是一个特别设立的官职。明代的天津,既是京师的屏障,也是关乎海运、漕运、军事、盐务及涉外事件的重要口岸,其本身仅设卫,所以特地设立兵备道,“寄衔”于毗邻的山东省,于是有了“山东按察副使兵备天津”这样一个很怪的职衔。

天津龙蛇混杂,不好管理,驻军将领骄狂、士卒懒惰,豪强势力大肆蚕食民田,流毒很重,掌管司法及军事的长官都不敢过问。《明实录》记载的针对金献民的诬告就有两起,这佐证了他在天津副使任上是有所建树的。

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月,金献民父亲金爵去世,金献民解职返乡守制。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金献民守制期将满,有个叫郑留住的人诬奏他在天津兵备任上有诸多不法之事。郑留住精心选择了诬告时间,利用金献民守制期满、即将复出之际,大肆泼脏水,以期造成恶劣影响。

历经波折从地方到中央

弘治十七年四月,金献民守制期满,但直至十八年(1505年)二月,才得以复出,担任湖广按察司副使。虽然诬告查不属实,但还是对他造成了影响。正德二年(1507年)正月,金献民升为正三品湖广按察使,主管刑名司法。

入仕二十年来,金献民所到之处,豪强敛迹,宵小折戟,可谓春风得意。朋友刘春写诗赠他,也说此时的他“亨途方纵步”“风声益播美”。就在此时,金献民遭遇入仕以来最大打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正德元年到五年(1506年-1510年),宦官刘瑾操纵朝政,打击士族官宦,金献民成了一块很显眼的“靶子”。他升任湖广按察使的第二年,在天津副使任上“勘地不实”的陈年老账被翻出来,被拷枷下狱,出狱后,又被贬斥为平民。同年六七月间,因湖广仓库粮料案再遭弹劾而下狱。正德四年(1509年)二月,因浏阳民刘道龙命案刑狱议罪不实,又被罚米五十石。

这些罪名,大多不过“欲加之罪”。金献民连连遭遇挫折,归隐绵州。但好友刘春预言,他将很快复出。正德五年(1510年)九月,刘瑾伏法,吏部奏正德二年以来降调致仕闲住为民充军者五十三名复官,金献民果然被朝廷重新启用,历任贵州按察使、山东按察使。正德七年(1512年)十二月,金献民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正德十五年(1520年)十一月,由刑部左侍郎升南京刑部尚书,官至正二品。

“大礼议”哭谏的重要发起者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嘉靖皇帝登位。嘉靖初,金献民职务变动频繁,三年里先后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始终是朝中重臣。关于朝政,他提出了很多重要意见,即便与皇帝意见相悖,皇帝也未加怪。而“大礼议”事件改变了他的人生。

正德皇帝没有子嗣,嘉靖帝朱厚熜是弘治皇帝的侄儿、正德皇帝的堂弟。群臣认为,按照礼法,嘉靖帝应该尊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叔,并在册封名号等方面严格按群臣议定的大礼做。而嘉靖是个孝子,坚持为父母正名,坚持“继统不继嗣”。双方僵持不下,展开了长达三年的争斗,最后矛盾在左顺门大爆发。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因嘉靖帝要册封亲生父母,群臣哗然,两百余名大臣在杨廷和、金献民等带领下,在左顺门跪请哭谏。嘉靖帝震怒,四品以上待罪,五品以下下狱及廷杖,当场死十余人。

左顺门廷杖后,群臣或丧命,或下狱,或遭贬,内阁首辅杨廷和、兵部尚书金献民被夺俸,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状元杨慎、金献民的儿子翰林院检讨金皋遭贬。“大礼议”事件,金献民不畏皇权、守护成规,股肱之臣的形象得到充分体现。

“大礼议”实际上是新皇帝和前朝权臣的权力之争,更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崇尚程朱理学的廷臣之间的斗争。左顺门之事,产生了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患,皇帝和群臣自此产生难以弥合的裂痕,推动历史前进的两股动力源从此缺少了互动,减少了活力,腐败、空谈、党争、阉乱层出不穷,明朝从此走了下坡路,直至病入膏肓。

归隐芙蓉溪畔自号“蓉溪”

嘉靖三年,金献民被贬斥为民。嘉靖五年(1526年),改为由兵部尚书致仕闲住,回到绵州芙蓉溪畔的旧庐,购屋数楹,徜徉其间,名之曰“芙蓉书屋”,自号蓉溪。他“擅抒林壑”,闲住在芙蓉书屋中,读着书,有时兴致来了,拈须吟诗,和宾客唱和,以此陶冶性情。有时出游,追求闲适的生活。

绵州的富乐山、西山乃至梓潼,都有金献民的诗歌传于后世,或见于摩崖题刻,或刊于后代志乘。一首七绝,可以一窥明代士大夫的潇洒生活:攀萝独上最高台,万斛尘烦顿觉开。身倚莓床盘足坐,春山争送晚青来。与梓潼先贤李业相关的两首七律,更可见古代士大夫的凛然正气:炎祚无光孺子幽,井蛙窃号据梁州。直将正气扶风化,肯变初心附国仇。就死不贻冠冕愧,偷生羞对室家谋。潼川滚滚光如练,应共芳名万古流。新祠轩豁对山城,片石深镌表大名。浩气不因污世馁,英灵长共列星明。观风御史瞻高节,分宪监司树远声。香火千年遗像在,路人休作子云评。

芙蓉溪上,唱和甚多,后人汇为《芙蓉书屋集》,那是惨酷兵燹也未能抹去的前世风雅。嘉靖二十年(1541年),金献民卒于家,寿82岁,葬芙蓉溪仙人桥东侧岭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新闻推荐

梓潼建立71万亩“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基地

现代化生猪代养场蜜柚丰收本报讯(林忠伟记者田明霞文/图)近日,记者在梓潼县文兴镇盘龙村看到,一座现代化的生猪养殖场已粗具...

梓潼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梓潼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